当前位置: 首页» 国内大豆市场» 正文

解读央行货币政策报告 冷静面对“适度从紧”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中国人民银行11日发布的200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提出,适度从紧是稳健货币政策的近期取向。

  报告说,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较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向好的方向发展,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但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突出矛盾进一步显现,有些问题还在发展。

  报告认为,这些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一些行业和地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没有得到有效遏止,资源瓶颈约束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7%,固定资产投资处于199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国内需求增长致使进口大增,对外贸易出现逆差。货币信贷增长仍然偏快,一季度金融机构实际增加贷款8351亿元,占全年预期目标2.6万亿元的32%,同比多增247亿元。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人民银行一季度不断加强和改进金融调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手段,对货币信贷总量及结构进行调控,高度重视防止通货膨胀,抓紧金融调控的制度性建设。总体上看,已采取的调控措施取得了成效,并正在发挥作用。

  报告指出,人民银行下一阶段将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从以下六个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适当收紧金融体系流动性,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变化,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结构调整,防止“一刀切”;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扩大直接融资;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以及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工作,推动农村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

  报告预计,今年初确定的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增长17%左右、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6万亿元左右的货币信贷调控目标可以实现。

  冷静面对“适度从紧”

  “五一”长假前后,有关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话题异常引人关注,其中最牵动投资人士神经的,莫过于央行货币政策会否发生变化、商业银行是否要严控贷款规模。

  虽然银监会赶在“五一”节前措词谨慎地申明,对重点产业的贷款支持将一如既往;但5月11日央行发布的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最终证实了投资人士的猜测:“适度从紧”是稳健货币政策的近期取向,但没有人确切知道这个“近期”会是多久。 就在央行报告出台前几天,中央有关加强国土资源宏观调控的声音已明显加强。而长假之后沪深股市大幅下跌,显然也加重了金融市场的紧张气氛。

  货币政策近期将“适度从紧”,使得中国央行何时加息愈加敏感。但如果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形势有比较理性的认识,投资人士应当可以从央行的货币政策报告中清楚地看到:加息可能是央行还可以动用的、进行宏观调控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不到万不得已一定不会轻易出手。更何况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央行连续动用的多项货币政策工具,其调控效果还需时日、特别是需要理顺传导机制才能显现。

  再进一步看,中国经济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人民币现行的汇率形成机制决定了,中国央行在考虑是否加息时,不得不审慎考虑全球、特别是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和美元等强势货币的利率等状况。虽然最近美国经济增速加快,但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仍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因此,为避免人民币先加息而加大与美元等强势货币之间的利差及由此可能加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央行比较恰当的加息时间,最好是在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联储加息之后。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洲央行未露加息口风,美联储最早也要在6月底的例会上才能讨论决定是否加息,那么中国央行在6月底之前加息的可能性应当比较小。 

  更重要的是,目前包括央行已实施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内,中央近期所采取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情况仍不尽如人意。一些地方或部门并没有真正将有关调控政策无保留地予以执行,相反还利用这最后时机大干快上,突击审批、甚至违规推进一些中央已明令禁止或限制的投资项目,国务院4月底严肃查处的江苏铁本违规建设项目,就是一个典型。

  从全国来看,像铁本这样极端的上百亿违规投资也许是极少数,但一些地方政府或行业盲目投资的情况已相当严重。部分地区和行业投资过度膨胀、风险飞速集聚等险情,应当引起理性投资人士的高度警觉。

  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央近期不惜动用各种手段,也要坚决消除那些宏观调控暂时失灵的投资领域。只有疏通中央有关调控政策的传导机制,让已经开始实施的政策尽快显示其预期效果,才有可能迅速抑制某些行业和地区的盲目投资和过热趋势。

  因此投资人士完全不必恐惧近期“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而应当更进一步关注中国经济的整体走势、各行业的投资机会和相应资源供应状况。贷款也许会更难了,煤电油运会更吃紧、土地也将会更稀缺,但那些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大趋势同步的好项目,必将继续得到支持,如何用心寻找并把握这样的机会,应当是投资人士当前真正需要关注的重点。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