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OT大豆自顶部以来,一个月内跌幅262点,近25%,目前处于短期反弹之中。笔者尝试对后市进行分析预测。
通过对CBOT大豆历史上八次突破900美分的走势进行分析,发现前七次价格自高位反转后,无一例外地发生大幅下跌,最终跌幅均达最高价的50%左右。历史往往重演,所以我们是否可以把此波长期下跌的最终目标看在530美分一带?
一、短期继续下跌,完成A浪下跌的5浪形态
CBOT大豆从1064美盘高点至今,期价走出了三波回调,最低价801美分,根据前面的分析,下跌仍有相当大的空间,意味目前只经历了回调A浪。
据波浪理论,回调浪有两种型态,一是平台3-3-5型,二是之字5-3-5型。假设至801美分A浪回调已完成,即整个调整形态将以平台型完成。平台型C浪目标与A浪底部基本持平或略低,那么最终下跌目标将在800美分附近,这显示与我们前面的预测不符。而之字型调整浪的C浪底远低于A浪底,所以笔者认为A浪将走5浪形态,整个大回调将以之字型完成。目前处于A浪之小4浪反弹,高点将不会超过1浪底部926美分,之后继续运行下跌第5浪,个人认为目标在740-790美分间。
技术上推算出的这一波短期下跌有着基本面的配合,主要利空来自于我国。据海关数据,5月份我国进口仅84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46.4%,这直接导致了CBOT大豆期价于该月出现反转。2003/2004年度至5月底,我国进口大豆1350万吨,预计未来的3个月的进口量在350万吨左右,仅为上年同期的一半。我国紧缩银根的金融政策将长期影响期市并在短期内明显利空,直到压榨行业走出资金周转困境。油菜籽的丰收也提供短期利空。作为美豆最大的进口国,连豆及连粕的价格走势对美豆的影响越来越大。
6月底美国农业部将出台春播面积的确定数据,今年种植期间气候非常适宜,截至6月13日已完成播种93%,高于去年同期及5年平均水平。由此看来,3月春播报告中75.4百万英亩的播种面积实现不难,虽然已是预料之中,但创纪录播种数据的最终确认仍将会对市场产生短期利空效应。
二、B浪反弹,将发生于种植后期
美国有关研究数据显示,肆虐于南美的亚洲大豆锈菌病可能在今年7-8月进入美国,并有大范围爆发的可能,如果真如此将引起一定程度的豆价反弹。但除此之外,相关研究机构称种植期美国天气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尤其后期,单产将比较乐观。美国农业部6月份报告显示,美国大豆2004/2005年度产量将达创纪录的2965百万蒲式耳,即使按市场保守预测的39蒲式耳/英亩的单产计算,产量也能达到历史最高的2001年水平,所以锈菌病最多引起反弹,而无法改变向下的大方向。
另一个引发反弹的因素仍来自于我国需求,截至6月14日我国质检总局已禁止了23家海外供应商的巴西大豆,并对已进口大豆进行洗船,供应减少的利好作用将滞后反映。同时8、9、10月是历年来国内豆粕消费高峰,如果外盘大豆价格跌落至750美分一带,进口到港价将降至3000元/吨,而粕价处于生产淡季消费旺季的季节性上涨之时,不排除压榨企业重新大量进口的可能。
当然,到时候我们想从美国进口,就只能等待新豆了,美国的陈豆早已是自身难保。据14日NOPA月度压榨报告,5月份美国大豆压榨量109.9百万蒲式耳,该数据还不包括一些没加入协会的压榨企业的压榨量。由此计算,除非本年度剩下的3个月每月压榨量控在90百万蒲式耳左右,才可能实现美国农业部1475百万蒲式耳的年度压榨目标。前3年6、7、8三个月平均压榨量将近130百万蒲式耳,本年度未来3个月是否能够有效缩减30%强的压榨量呢?
三、C浪下跌,最终目标530美分一带
如前所述,笔者认为此波冲顶之后的反转将重演历史,达到50%回撤位。但不得不承认,本年度合约跌到530美分是不可能的,紧张的供求关系将对期价提供有效支持。所以C浪大跌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换月,当11月及之后的新年度合约唱主调时,530美分也就不那么遥远了。
据美国农业部6月份报告,新年度美豆的相对期末库存将达7.7%,意味国内供求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同时据报告,南美的产量也将创纪录。如果说,自2002年开始的美豆大牛市,根本原因是连续两年的减产导致市场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