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进口过量冲击国内市场
从目前看,2003年全球油料有望较大幅度增产,7月份以来国际市场主要油料与食油期货及现货价格均明显下滑,在国际市场产量增长价格下降的形势下,我们应密切注意后期食油与油料进口,谨防进口过量而冲击国内市场。
1999--2002年,由于我国植物油生产消费缺口逐渐加大,净进口相应持续增长,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1998--2001年,全球油料生产增长快于消费增长,食油供给充裕,价格不断下滑。受此影响,1999--2001年,由于进口产品量比较大,价格也比较低,国内食油价格持续下跌,特别是2000--2001年,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国内油料与食油市场,产区油料销售不畅,食油价格持续低迷。
2002年全球油料生产增长有限,食油库存下降到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全球油料与食油供给偏紧,2002年3月份以来国际市场主要油料与食油交易品种价格不断上涨,今年上半年价格仍处在上涨以来的较高价位水平上,与上年同期相比,6月中旬,油菜籽与菜油、大豆与豆油价格均上升了20%左右,棕榈油上升了15%左右,更高于2001年与2000年同期的价格水平。而国内方面,2002年虽然进口量很大,但进口产品价格比较高,进口只是弥补国内产需缺口,基本上没有冲击国内市场,产区油料销售顺畅,同时在国际市场油料与食油价格上涨的形势下,国内油料与食油价格相应大幅度上扬。
要谨防进口过量冲击国内生产与市场
据有关预计,今年国内油料、大豆、棉籽(棉花)面积均是历史最高水平,如果气候正常,油料、大豆、棉籽产量都将再创新高,初步估计国产油料折油产量将达880多万吨,比去年增产50万吨左右,考虑到每年60万吨左右的食油消费增长量以及2002年的实际净进口量,预计2003年净进口量应在550万吨左右,进口占消费比达38%。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6个月净进口食油380万吨左右,其中,直接进口油198万吨左右,进口大豆折油183万吨。上半年进口量比较大,主要是国产油料大部分在下半年上市,上半年国内产需缺口更突出些。
根据对全年的进口测算及上半年的实际进口量,估计下半年食油适宜净进口量应在170万吨左右,其中,棕榈油还剩108万吨配额,如果全部实现,进口豆油、进口大豆与进口油菜籽折油应在70万吨左右。
但实际情况是,2002年价格的上扬促使今年全球油料种植面积明显扩大。据美国农业部7月份预测,如果8、9月份气候正常,2003年全球油料产量将达创纪录的3.52亿吨,比2002年增加2445万吨,增长7.5%,是近5年来产量增加最多的年份。7月份以来,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与豆油期货价格、加拿大温哥华商品交易所油菜籽期货价格、马来西亚棕榈油期货价格不断下行,主要出口港口油料与食油现货价格也持续走低,其中,大豆与油菜籽价格已基本下降到上年同期的价位水平。如果今年全球油料较大幅度增产成为现实,四季度国际市场油料与食油价格将会有较大的下滑空间,进口产品的价格优势有可能再度显现,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我国进口。另一方面,我国食油配额量比较大;大豆与油菜籽进口没有配额限制。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加以控制,下半年国内食油净进口量仍将比较大,全年净进口量很可能再攀高峰。
因此,为稳定国内生产与市场,避免进口冲击,国家有关部门一定要注意调控后期豆油、大豆与油菜籽进口。
抓住时机提高我国食油自给能力
发展油料生产、提高食油自给能力是当前乃至今后几年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为此,农业部门审时度势,适时制定了“双低”油菜和高油大豆区域布局规划。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一定要认真落实好这个规划,大力发展长江流域“双低”油菜籽和东北地区高油大豆的生产,以增强油料产品竞争力为核心,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搞好产销衔接,增加国产食油的自给能力。这是发展国内油料生产、稳定食油市场的治本之策。
同时,要利用有关政策调控进口产品的进口量、进口流向以及进口时间。为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加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调查研究,及时监测市场走势,根据国内缺口情况确定适宜的进口量和进口流向,根据国际市场价格走势确定最佳进口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