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国储大豆竞价交易在时隔近9个月后启动。这是今年国产大豆首次大规模集中抛储。与往年不同,国家粮食临时收储政策5年后改革的呼声直接影响了企业的采购心理,尽管改革方案最终未能获通过,但影响已经扩至市场。
来自国家粮油交易中心的统计显示,8月15日国家临时存储东北大豆竞价销售第二轮交易会计划销售大豆501652吨,实际成交198976吨,成交率39.66%,成交均价3909元/吨。而此前8月8日该品种竞价销售第一轮交易会计划销售大豆500939吨,实际成交89928吨,成交率17.95%,成交均价3894元/吨。
东证期货统计显示,前几年国储大豆拍卖情况一直难以令人满意,因拍卖效果不佳,也为了扶植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国家曾推出一次性补贴政策来增加拍卖的成交率。而在接下来即将进行两轮抛储中大豆市场将如何演变仍是未知。同时来自东证期货等机构的研究表明,今年全球大豆库存将创历史记录。
近半数停产,采购复产期
国内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待变及美国农业部(USDA)报告不时调整大豆产量预期,使的前两轮中国大豆拍卖交易变数迭起。不过,目前机构间达成共识的是,美豆有望迎来其历史第三大收成年份。8月12日美国农业部最新供需报告虽下调了美豆产量,但下调后数据仍预期较去年增长8%,
从去年开始,由于种豆收益不如玉米等因素,中国国内大豆面积连续三年大幅下降,产量连续两年下降,并且均创下了近20年新低。而在2010年之前的十年左右时间中,国产大豆的年度总产量一直保持在1500万吨上下。
大豆产量大幅下滑,使得大豆企业一直在增加境外大豆进口量。来自期货公司的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大豆产量仍为1400万吨,消费量约7000万吨,超过5000万吨的大豆需求缺口已由境外大豆填补。
国内压榨领域的企业已有90%的采购来自境外大豆,国产大豆主要流向食用蛋白等领域。但压榨企业少采购国产大豆不是因为国产大豆质量不好(实际上更优),而是因为在国家收储政策支持下,此前国产大豆价格较境外大豆高。
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承担抛储执行任务的是中储粮,接手的一般为中粮、九三油脂、中储粮油脂等企业。国际四大粮商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也早已布局中国。
今年8月的国储大豆抛售采用了低价战略。由于目前产能过剩加上成本上涨,国内压榨企业正部分减产或停产。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学聪告诉记者,“目前全行业开工率仅50-60%”。但在纵向上与几个月前相比,近日压榨企业开工率已现好转,从6月末开始,国外大豆开始大批量到港,7月国内压榨量达到了创记录的650万吨左右。公开数据显示,8月12日国内华东地区正常开机的大型油厂超过10家,5家左右油厂停机,停机时间为10-30天不等。
不过8月中下旬是豆油消费淡季,在传统上也是压榨企业的停产检修季,预计国内8月开工率不如7月高。然后9月、10月企业或将迎来中秋节和国庆节的需求高峰。
在此时点上,对于国储抛售,中粮粮油油脂油料部(研投中心)经理傅强告诉经济观察报,企业是否采购现货,主要看的是盘面利润(以期货合约价计算的),而不仅仅参考现货价格。
大部分油厂在现货市场采购后都会在期货市场做套期保值。据东证期货农产品(000061,股吧)分析师杨洋介绍,如果按国产大豆15-18%的出油率和79-80%的出粉率,盘面压榨利润的计算公式是,1吨大豆压榨利润=盘面豆油销售价格×0.16+盘面豆粕销售价格×0.8-盘面大豆价格-压榨加工费。盘面豆油、盘面豆粕、盘面大豆分别对应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豆油、豆粕、豆一合约价。
因国内盘面价格一直比较高,现在豆一价格也在4300元/吨左右徘徊,按压榨费155元/吨左右计算,目前对企业而言盘面压榨利润每吨亏损几百元。
但亏损并不意味着就不能采购。对于盘面压榨利润处于什么区间内企业就可以采购,每家企业的账不一样。据陈学聪介绍,企业如果采购现在抛储的大豆,其计算盘面利润时要用9月或明年1月大连期货交易所豆粕和豆油的合约价格计算,盘面压榨利润为正企业就可以采购。但对某些企业而言,为尽快收回成本,即使盘面压榨利润为负,企业也会选择开工,企业也可选择组合对冲方式。“3900元/吨的价格可以接受”,中粮粮油油脂油料部(研投中心)经理傅强告诉经济观察报。据东证期货测算,3980元/吨的价格东北当地企业购买比较合算,如果需将货运至大连,就不如在大连港(601880,股吧)口直接进口便宜。如果进口大豆的成本按4100元/吨计算,豆油按6900元/吨,豆粕按3800元/吨计算,企业盈利差不多为70元/吨。企业如果以3980元/吨的价格从黑龙江采购国产大豆,再运到大连,其成本能达到4300-4400元/吨,这样将亏损200-300元/吨。由于黑龙江当地的压榨厂有限,预计大部分已拍陈豆都流入了外地加工企业。
政策市下的进口替代
今年几轮国储大豆抛售的量约在300万吨,2012年国内大豆产量不超1300万吨。虽然国储拍卖成交并不清淡,但谁也不能忽略中国市场中暗藏的两大变数,一个是政策进展,一个是美豆进口预期。
近年我国连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与临时收储价水平。2008年国家收储价格为国标三等大豆3700元/吨,随后2009-2011年连续三年价格平稳上升,到2012年又出现了大幅的提高,一次性由2011年的4000元/吨上涨到了4600元/吨,上浮达到15%。
而下游企业不买账的原因在于这使得其成本高升,也迫使其不断采购境外豆。国储机制使粮食市场形成粮价“只涨不跌”预期,国家托市收购颠覆了以市场化为基础的流通格局,形成粮食市场政策化趋向。
此外,尽管收储价在逐年抬高,来自东证期货的调研显示,国产大豆由于为非转基因品种,单产较转基因品种少,而且种植成本也逐年提高,导致补贴效果不能满足豆农的需求。在另一方面,国储价格对市场价格产生了扭曲,国产大豆价格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越来越低,大商所的豆一品种与美豆的走势关联程度下降至65%左右,远不及豆粕的90%以上。“今年年初,国务院派遣的调研组已赴主产区黑龙江调研直补的方案和可行性。但是在我国大豆主产区实行直补难度不小,其中之一就是大豆种植以分散的小农经济为主,直补难以统计并有效发放。而前两天,直补方案又传言被发改委否决”,杨洋说,目前政策还飘忽不定。
影响未来抛储成交的另一个因素是美豆进口。而美豆进口又与US-DA月度供需报告关系密切,8月12日,USDA8月份月度供需报告对于新作2013/14年度美国大豆均下调了种植面积、单产和产量,并下调了新年度美豆库存预期,无疑这也将直接影响接下来的抛储成交。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农业部8月报告虽下调了产量预期,但没有对2013/14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数据进行下调,该数据仍然保持在6900万吨水平,较上年度高出了1000万吨,显示其对我国需求的信心未改。
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中国7月份大豆进口量为720万吨,较6月的693万吨小幅提高3.9%,较去年同期的587万吨增加了22.7%。1-7月共进口大豆3470万吨,基本追上去年同期数据,同比下降幅度收窄至0.7%,较1-6月下降幅度继续收窄5个百分点。据调查,由于7月份几条船推迟至8月到港,8月预计到港量将达到580万吨左右,稍高于此前的预计,这将使得1-8月进口量超过去年同期。
与此同时国内大豆库存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补充,目前库存继续回升至正常水平。据天下粮仓的调查,国内进口大豆库存目前在627.38万吨,较上周又增加39万吨,增幅6.62%,较去年同期的671.9万吨下降幅度也收窄至6.62%。上周油厂大豆库存同样上升,达到355.6万吨,较上周增加20.35万吨。
境外大豆主要用于压榨。在压榨领域,我国7月份大豆压榨量达到650万吨,与到港量均创下历史记录。这也意味着国内企业在进货渠道上依然有更多的选择。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6日当周,对冲基金及其他大型投机客削减CBOT大豆期货净多头仓位。杨洋认为,目前美国天气和美豆生长情况均优于往年,如果8月末至9月初美国天气依旧维持较好局面,那么美豆单产将有上修空间,届时机构会再考虑转变思路,对中国大豆抛储也将产生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