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以来,在美国2013/2014年度大豆产量可能受干旱天气影响出现减产的市场预期下,美国CBOT市场大豆、豆油、豆粕价格飙升。CBOT市场美豆11月份合约一度大幅上涨17.22%至1409美分/蒲式耳,创出自去年12月份以来的新高;美豆油12月份合约最高上涨6.11%至45.32美分/磅;美豆粕12月份合约最高劲扬22.47%至445美元/短吨。
“在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风浪中,国内期货市场俨然成为油脂企业的‘避风港’。”天津某油脂企业相关负责人王宏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
王宏认为,由于国内油脂压榨企业基本上都是采购北美、南美产区大豆作为压榨原料,CBOT市场豆类价格的飙升大幅提升了油厂的压榨成本。在此市场格局下,国内油脂企业在新年度大豆采购过程中,可能会面临高位点价,而后市价格一旦出现下跌,企业面临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似曾相识的一幕在2003年8月份就已经出现过。当年,受美国大豆主产区产量大幅降低的预期影响,CBOT市场大豆主力合约价格自8月份的517美分/蒲式耳起步,到10月份最后一个交易日,短短3个月的时间飙升至781美分/蒲式耳,涨幅高达51.1%,最终该年度CBOT大豆主力合约价格于2004年3月份冲至最高的1005.8美分/蒲式耳。但自2004年5月份开始,CBOT大豆价格却又出现雪崩式下跌,至该年7月30日价格已从5月份开盘价格932.1美分/蒲式耳跌至573.4美分/蒲式耳,跌幅高达38.5%。
“2003/2004年度美国大豆价格的大幅波动,对国内油脂企业造成了致命性打击。”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大连一家大豆贸易企业负责人马成军记忆犹新,当时,国内期货市场还只有大商所的大豆和豆粕两个豆类期货品种,油厂对期货市场的认知度不足、积极性也不高。“在价格大幅下跌的过程中,国内油脂企业亏损严重,大连华农等国内大型油脂企业纷纷倒闭,以嘉吉等为首的跨国油脂企业巨头一举占据了国内油脂行业的半壁江山。”
随着2006年1月份大商所豆油期货的上市,国内商品期货市场构建出了一个大豆、豆粕、豆油的完整产业品种链条,为国内油脂压榨企业提供了一把覆盖采购、销售全产业链的期货品种保护伞。“所以,尽管CBOT市场大豆价格在2007/2008年度出现了远超2003/2004年度的波幅,但由于国内油脂压榨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期货市场的重要性,纷纷在期市‘避风港’中采取套保操作,企业得以安然躲过这次风浪。”马成军说。
“当前,大商所豆粕、豆油等期货品种已经具备了全球价格影响力,国内大中型油脂企业也大部分都参与到期货市场上来,他们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实现了稳定经营。”王宏说,今年年初以来,国内豆油价格虽然自9000元/吨一度跌至6800元/吨左右,跌幅高达24.4%,但由于在期货市场建立了相应的对冲仓位,价格的重挫并没有给油厂造成亏损,期货市场“避风港”的功能得以充分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