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豆油资讯» 正文

我国油料及食用油标准体系日趋完善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08-21

  食用植物油是人民生活必需的消费品,其质量安全关乎国计民生。近年来农产品[-1.47% 资金研报]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度出台,油料油脂农业行业标准体系日趋完善,使我国油料及食用植物油质量水平显著提高,安全隐患从源头得到控制。

食用油消费需求迅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食用植物油生产和消费呈现以下趋势:一是油料产量稳定,消费量迅速增长。从近五年数据来看,2013年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达到2816.4万吨,较2009年的2223.7万吨增加26.6%,人均消费量22.8kg,较2009年的18.6kg增加22.6%。而我国油料产量近年来维持在5800万吨左右,食用植物油消费增速远高于油料生产供给增速。二是食用植物油进口依赖度加大。目前我国油料进口量居世界第一,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居世界第二。三是食用植物油加工呈规模集团化和产地小型特色化并存特点。依托东北大豆产区、长江流域和西部油菜籽主产区等几个油料作物主产区,益海嘉里、中粮集团、九三集团、中纺粮油等前10位压榨集团的油脂产能约占全国产能的70%;在双低油菜、芝麻等油料产地,一些中小型企业采用低温压榨法产地加工,有效保留油料的风味和营养成分,满足人们对芝麻油等特色风味油脂的需求。

安全风险需全程监控

  食用植物油的质量与安全隐患可能来自油料作物的种植、收割、储藏、加工、销售和食用各个环节:1.天然毒素污染:包括油料作物在种植、收割、储藏、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天然毒素;2.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落叶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药残留;3.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油料种植过程中重金属累积和油脂加工过程中生产设备的重金属迁移;4.油脂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苯并芘、反式脂肪酸以及浸出油溶剂残留超标,食用高温煎炸过程中形成的有毒有害物质,储藏过程中油脂出现氧化、酸败导致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升高;5.非法添加和掺假使伪:非法添加和掺假是近年来导致食用油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

  上述食用植物油风险隐患在标准化生产过程中是完全可控的。首先应倡导消费者科学消费食用油,如高温煎炸油不宜长期使用;夏季不易购置过多食用油储藏在家中。从油料油脂生产和政府监管的角度,油料生产过程中应制定和采用系统严格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使用技术规范;收储过程中应及时干燥、防雨、防霉、防虫;加工过程中应严格原料质量控制,去除病虫粒、霉变粒等杂质,必要时采用油脂脱毒减毒技术;油脂安全储藏中应避免高温及外源污染,防止酸败;流通过程中执法部门应严格监督监管,采用先进检测技术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和掺假使伪。

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完备

  针对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和过程控制及监管需求,我国已经研究制定了比较系统的油料作物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体系。油料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方面,我国已经研究制定了系统配套的双低油菜、花生、大豆全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以双低油菜为例,通过对双低油菜种子繁育、防除微量花粉、除劣去杂、产地环境条件、平衡配方施肥、增施硼钾肥、隔离连片种植及菌核病防治等关键质量控制技术系统研究,建立了双低油菜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保优栽培技术;并依据长江流域上、中、下游不同油菜主产区土壤、气候、品种、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双低油菜优势区域布局,制定出双低油菜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质量控制系统配套的农业行业标准,实现了双低油菜质量控制保优栽培技术成果的标准化,规范了双低油菜籽分等分级和硫苷、芥酸、含油量、氨基酸测定等技术内容,构建了双低油菜从产前种子源头质量控制技术,到产中产地环境与菌核病防治、保优栽培生产技术和产后双低油菜产品质量以及配套的检测方法等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体系。

  食用植物油质量标准方面,主要植物油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对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棉籽油、葵花籽油、油茶籽油、芝麻油、玉米油、米糠油、亚麻籽油、棕榈油、棕榈仁油、核桃油、葡萄籽油、花椒籽油、橄榄油、红花籽油等的质量安全指标都有明确要求。此外,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方面,针对BHT、BHA、TBHQ等抗氧化剂的使用和限量作出明确规定;同时,针对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物制定了最大限量标准及相应检测技术方法标准,为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的判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