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加持 国内大豆能否迎来黄金发展期
来源:
作者:
时间:2022-03-31
根据海关数据,2021年进口大豆占全国总需求的85.5%,进口依赖度为粮食作物中最高,成为可能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农产品之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2021年全国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已经达到700多万亩,这个模式现在已经基本成熟,玉米没有减产,多收了一季大豆。今年将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我国最大的优质大豆生产和供给基地黑龙江提出,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力争达到6850万亩,比2021年增加1000万亩以上。”
春耕时节,在四川仁寿县板桥镇青龙社区,68岁的农户许祥彬家中因为缺乏劳动力而撂荒的耕地,在周边农户们的帮助下,刚刚按照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复耕、播种。
在我国最大的优质大豆生产和供给基地黑龙江,绥化市绥棱县靠山乡七井村种粮大户苑志全,近日和几个农民来到当地种子销售市场,一起选购大豆种子。苑志全说:“从身边种粮大户购买大豆种子情况来看,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提高。”
大豆是我国饮食中重要的植物蛋白和油料来源,豆粕是生猪、牛羊饲料重要成分。作为大豆原产地,我国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根据海关数据,2021年进口大豆占全国总需求的85.5%,进口依赖度为粮食作物中最高,成为可能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农产品之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文件提出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为推进大豆扩面,今年农业农村部安排四川实施310万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项目。2021年,四川的大豆产量居全国第3位。
黑龙江常年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0%以上,商品率达到80%以上。今年,黑龙江省把新增1000万亩大豆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调查发现,由于政策引导得力,加之大豆价格行情好于往年,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提高。基层农业干部以及专家建议,切实防范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动影响农民的种豆积极性,提高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提高大豆品种质量以及机械化水平,增加大豆种植的比较收益,逐步提高大豆自给率。
政策引导
农民种豆积极性提高
国内大豆扩面增产,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大豆争地是长期困扰大豆生产的一大难题。如何在保障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面积的前提下,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是南方地区大豆生产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说,按照本土大豆平均亩产130公斤计算,如要实现1亿吨大豆的进口替代,全国需要7.69亿亩耕地,这很难实现,办法只有藏粮于技。
杨文钰介绍,近年来,四川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每亩地可多收大豆100至150公斤。目前这项技术在西南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在黄淮海及西北地区进行了试验示范,为解决我国玉米大豆争地矛盾提供了一条重要出路。
“和单纯种植玉米相比,扣除增加的生产成本,进行玉米、大豆套作,亩均可增收360元。”仁寿县珠嘉镇踏水村种粮大户王紫彬说,同时,大豆的根瘤菌具有培肥地力的作用,每亩氮肥用量也会降低25%左右。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说,2021年全国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已经达到700多万亩,这个模式现在已经基本成熟,玉米没有减产,多收了一季大豆。
为破解玉米大豆争地,2月初,黑龙江省宣布继续实施玉米、大豆差异化补贴政策,原则上大豆生产者补贴每亩高于玉米生产者补贴200元左右,调动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
黑龙江省海伦市有“中国优质大豆之乡”之称,2021年大豆种植面积233万亩。2021年,海伦市海北镇现代农业试点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面积2万亩,种的都是玉米。“今年我们轮作,全部种大豆。”合作社理事长杜振涛说。
杜振涛算了一笔账:去年大豆平均亩产360斤,按3元/斤算,收入1080元,土地流转成本600元,种子、化肥、人工、机耕等各项成本近300元,每亩纯收入180元,加上每亩248元的大豆生产者补贴,纯效益428元。
因为轮作,2021年黑龙江玉米面积增加大豆面积减少,2022年从轮作倒茬的角度,大豆面积会增加。“如果效益能稳定,大家愿意种大豆。”杜振涛说。
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今年黑龙江全省大豆种植面积力争达到6850万亩,比2021年增加1000万亩以上;力争总产量达到170亿斤,比2021年增加26亿斤以上。
扩大示范
全面提升品种耕作水平
除了玉米大豆套作,四川还尽可能利用其他作物种植地块,形成果树大豆间作、高粱大豆套作、油菜大豆两熟制等多种模式。
在四川洪雅县中山镇邹岗村的幼龄柑橘园中,也在进行间作大豆推广示范。“对于种植户来说,相比过去单一品种种植,间作大豆在操作上更麻烦一些。有一些种植户不愿意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我们进行示范种植,就是为了打消种植户的顾虑、更好地推广这项技术。”洪雅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发展股股长李世洪说。
“同样的土地,可以实现两份收益。”洪雅县洪川镇石庙村种植大户黄丹说,考察了示范种植地块后,他今年将在自己的水果种植基地里,拿出300亩土地间作大豆。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肖小余说,近期,四川已将全省粮食生产和大豆扩面任务分解到了市州,各地正按要求分解到县乡、落实到田块,重点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幼龄果园间作大豆等模式,在不与大宗粮食争地的前提下,增收一季大豆。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旱、稻改豆试点要求,海伦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姚宏伟说,今年海伦市力争大豆面积达到245万亩以上。其中,预计5万亩水田改旱田种植大豆。
同时,基层农户反映,当前推进大豆扩面、保障粮食油料安全,还需要推动四个提高。
提高品种质量。一些农户反映,四川农户大豆自留种比例超过8成,许多农户长期不更新品种,种子质量不高,豆籽质量难以保障,只能到农贸市场上低价售卖,影响了农户收入和种植积极性。
提升大豆产能,良种是关键。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研究员李艳华正在遴选大豆品种。近年来,李艳华培育的“东生”系列大豆品种,成为黑龙江三四积温带的主打品种,具有高油、高蛋白、抗倒伏的特性。目前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实施了黑龙江省“百千万”工程生物育种科技重大专项。两年来,已累计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23个。
提高田间管理,改善生产条件。我国大豆生产除国营大农场、少数种植大户外,大多仍是农户小面积、低水平生产。尤其在南方地区,长期以来,大豆并非重点粮食作物,农民对其生产问题较少关注,多种在坡台贫瘠地。虽然大豆喜“生地”,但是在缺水等情况下,要提前谋划避免出现产量过低等问题影响种植积极性。
提高机械化水平。南方地区玉米、大豆主要种植在丘陵山区,地块小而散、不平坦,缺乏适宜的小型播种机、收获机。除少数合作社使用机械外,大豆种植、收获基本靠人工劳作,劳动强度比较大。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去年四川大豆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仅7.56%。
“现在农村劳动力缺乏,我们这里农忙时节雇请村民,一人一天工资要120元,综合人工成本达到140元一天,还不一定能请够人。”眉山市东坡区尚义镇舒林村种粮大户李俊清说。
王紫彬等农户表示,如果不依靠机械,玉米大豆套作费工费时,有可能得不偿失。
稳定预期
扩大收入保险增加补贴
基层农业干部建议,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保护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
首先,加大防范市场风险政策制定力度。大豆单产低,比较收益低,同时与种植玉米相比,大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2020年黑河市爱辉区嘉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盖永峰被评为黑龙江省“大豆大王”。他说,越往北积温越低,玉米产量越低。随着去年大豆价格高开高走,加上补贴,当地大豆效益接近玉米,“最担心价格下跌”。黑龙江省克山县种粮大户林桂房表示,2022年新季大豆上市后价格能否保持现在的高位,还是未知数,不敢放手扩大。
2021年,黑龙江省兰西县奋斗乡种粮大户李志静种了600多亩玉米,2022年有意向种植100亩大豆,影响他种植大豆意愿的最主要原因是效益。李志静说,种的地没有流转成本,一亩地玉米效益在1000元以上,大豆800元左右,而且大豆在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都更加复杂,没玉米省劲。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建议,在黑龙江开展大豆完全成本保险或种植收入保险试点,推动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转变,切实防范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动双重风险,保障农户收入。
其次,耕地轮作有利于大豆扩种,建议加大补贴试点面,扩大享受补贴的农民范围。记者从齐齐哈尔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该市2021年轮作补贴面积252万亩,占全市大豆种植面积的25.4%,能享受到政策补贴的农民比较少。一些基层农业干部表示,合理轮作有利于保护黑土地,减少病虫害,农民对耕地轮作补贴试点的积极性较高,扩大轮作试点面积,有利于推动玉米改种大豆。
再次,为应对种地成本增加影响种豆收益,基层农户建议适当增加大豆生产者补贴。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种粮大户孙波去年种了2000亩大豆,随着大豆价格创历史新高,每公顷土地流转价格至少增加2000元,另外化肥价格也比去年上涨不少。去年黑龙江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248元/亩,但相对成本增加,补贴力度不足。基层农业干部建议,向黑龙江大豆主产区倾斜,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
多位受访专家以及基层农业干部建议,当前,宜高起点、高标准、超前谋划国内大豆产业发展方向。
创新研究育种技术,保护优质基因。四川是高蛋白非转基因豆类优势产区,豆类种质资源多样性丰富。宜结合区域环境及生产条件,拓宽育种手段,研究培育更优质的品种。南方地区可重点培育耐荫性好、丰产性突出的大豆品种,以适应间作套作的要求。
加大对大豆种植配套技术的研究。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研究员栾晓燕建议,加大对大豆种植配套技术的研究,在生产方面实现良田、良种、良法有机结合,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推动相应农机的研发和普及。宜加快研发推广适合我国南方丘陵地区使用的小型、轻便的大豆播种机和收获机,对大豆农机购置予以更多补贴。
“四川已经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新产品试点。同时,组织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教学科研单位专家及各级农技人员,到各地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多层级培训。”肖小余说。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21年全国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已经达到700多万亩,这个模式现在已经基本成熟,玉米没有减产,多收了一季大豆。今年将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我国最大的优质大豆生产和供给基地黑龙江提出,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力争达到6850万亩,比2021年增加1000万亩以上。”
春耕时节,在四川仁寿县板桥镇青龙社区,68岁的农户许祥彬家中因为缺乏劳动力而撂荒的耕地,在周边农户们的帮助下,刚刚按照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复耕、播种。
在我国最大的优质大豆生产和供给基地黑龙江,绥化市绥棱县靠山乡七井村种粮大户苑志全,近日和几个农民来到当地种子销售市场,一起选购大豆种子。苑志全说:“从身边种粮大户购买大豆种子情况来看,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提高。”
大豆是我国饮食中重要的植物蛋白和油料来源,豆粕是生猪、牛羊饲料重要成分。作为大豆原产地,我国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根据海关数据,2021年进口大豆占全国总需求的85.5%,进口依赖度为粮食作物中最高,成为可能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农产品之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文件提出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为推进大豆扩面,今年农业农村部安排四川实施310万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项目。2021年,四川的大豆产量居全国第3位。
黑龙江常年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0%以上,商品率达到80%以上。今年,黑龙江省把新增1000万亩大豆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调查发现,由于政策引导得力,加之大豆价格行情好于往年,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提高。基层农业干部以及专家建议,切实防范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动影响农民的种豆积极性,提高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提高大豆品种质量以及机械化水平,增加大豆种植的比较收益,逐步提高大豆自给率。
政策引导
农民种豆积极性提高
国内大豆扩面增产,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大豆争地是长期困扰大豆生产的一大难题。如何在保障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面积的前提下,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是南方地区大豆生产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说,按照本土大豆平均亩产130公斤计算,如要实现1亿吨大豆的进口替代,全国需要7.69亿亩耕地,这很难实现,办法只有藏粮于技。
杨文钰介绍,近年来,四川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每亩地可多收大豆100至150公斤。目前这项技术在西南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在黄淮海及西北地区进行了试验示范,为解决我国玉米大豆争地矛盾提供了一条重要出路。
“和单纯种植玉米相比,扣除增加的生产成本,进行玉米、大豆套作,亩均可增收360元。”仁寿县珠嘉镇踏水村种粮大户王紫彬说,同时,大豆的根瘤菌具有培肥地力的作用,每亩氮肥用量也会降低25%左右。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说,2021年全国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已经达到700多万亩,这个模式现在已经基本成熟,玉米没有减产,多收了一季大豆。
为破解玉米大豆争地,2月初,黑龙江省宣布继续实施玉米、大豆差异化补贴政策,原则上大豆生产者补贴每亩高于玉米生产者补贴200元左右,调动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
黑龙江省海伦市有“中国优质大豆之乡”之称,2021年大豆种植面积233万亩。2021年,海伦市海北镇现代农业试点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面积2万亩,种的都是玉米。“今年我们轮作,全部种大豆。”合作社理事长杜振涛说。
杜振涛算了一笔账:去年大豆平均亩产360斤,按3元/斤算,收入1080元,土地流转成本600元,种子、化肥、人工、机耕等各项成本近300元,每亩纯收入180元,加上每亩248元的大豆生产者补贴,纯效益428元。
因为轮作,2021年黑龙江玉米面积增加大豆面积减少,2022年从轮作倒茬的角度,大豆面积会增加。“如果效益能稳定,大家愿意种大豆。”杜振涛说。
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今年黑龙江全省大豆种植面积力争达到6850万亩,比2021年增加1000万亩以上;力争总产量达到170亿斤,比2021年增加26亿斤以上。
扩大示范
全面提升品种耕作水平
除了玉米大豆套作,四川还尽可能利用其他作物种植地块,形成果树大豆间作、高粱大豆套作、油菜大豆两熟制等多种模式。
在四川洪雅县中山镇邹岗村的幼龄柑橘园中,也在进行间作大豆推广示范。“对于种植户来说,相比过去单一品种种植,间作大豆在操作上更麻烦一些。有一些种植户不愿意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我们进行示范种植,就是为了打消种植户的顾虑、更好地推广这项技术。”洪雅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发展股股长李世洪说。
“同样的土地,可以实现两份收益。”洪雅县洪川镇石庙村种植大户黄丹说,考察了示范种植地块后,他今年将在自己的水果种植基地里,拿出300亩土地间作大豆。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肖小余说,近期,四川已将全省粮食生产和大豆扩面任务分解到了市州,各地正按要求分解到县乡、落实到田块,重点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幼龄果园间作大豆等模式,在不与大宗粮食争地的前提下,增收一季大豆。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旱、稻改豆试点要求,海伦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姚宏伟说,今年海伦市力争大豆面积达到245万亩以上。其中,预计5万亩水田改旱田种植大豆。
同时,基层农户反映,当前推进大豆扩面、保障粮食油料安全,还需要推动四个提高。
提高品种质量。一些农户反映,四川农户大豆自留种比例超过8成,许多农户长期不更新品种,种子质量不高,豆籽质量难以保障,只能到农贸市场上低价售卖,影响了农户收入和种植积极性。
提升大豆产能,良种是关键。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研究员李艳华正在遴选大豆品种。近年来,李艳华培育的“东生”系列大豆品种,成为黑龙江三四积温带的主打品种,具有高油、高蛋白、抗倒伏的特性。目前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实施了黑龙江省“百千万”工程生物育种科技重大专项。两年来,已累计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23个。
提高田间管理,改善生产条件。我国大豆生产除国营大农场、少数种植大户外,大多仍是农户小面积、低水平生产。尤其在南方地区,长期以来,大豆并非重点粮食作物,农民对其生产问题较少关注,多种在坡台贫瘠地。虽然大豆喜“生地”,但是在缺水等情况下,要提前谋划避免出现产量过低等问题影响种植积极性。
提高机械化水平。南方地区玉米、大豆主要种植在丘陵山区,地块小而散、不平坦,缺乏适宜的小型播种机、收获机。除少数合作社使用机械外,大豆种植、收获基本靠人工劳作,劳动强度比较大。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去年四川大豆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仅7.56%。
“现在农村劳动力缺乏,我们这里农忙时节雇请村民,一人一天工资要120元,综合人工成本达到140元一天,还不一定能请够人。”眉山市东坡区尚义镇舒林村种粮大户李俊清说。
王紫彬等农户表示,如果不依靠机械,玉米大豆套作费工费时,有可能得不偿失。
稳定预期
扩大收入保险增加补贴
基层农业干部建议,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保护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
首先,加大防范市场风险政策制定力度。大豆单产低,比较收益低,同时与种植玉米相比,大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2020年黑河市爱辉区嘉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盖永峰被评为黑龙江省“大豆大王”。他说,越往北积温越低,玉米产量越低。随着去年大豆价格高开高走,加上补贴,当地大豆效益接近玉米,“最担心价格下跌”。黑龙江省克山县种粮大户林桂房表示,2022年新季大豆上市后价格能否保持现在的高位,还是未知数,不敢放手扩大。
2021年,黑龙江省兰西县奋斗乡种粮大户李志静种了600多亩玉米,2022年有意向种植100亩大豆,影响他种植大豆意愿的最主要原因是效益。李志静说,种的地没有流转成本,一亩地玉米效益在1000元以上,大豆800元左右,而且大豆在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都更加复杂,没玉米省劲。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建议,在黑龙江开展大豆完全成本保险或种植收入保险试点,推动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转变,切实防范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动双重风险,保障农户收入。
其次,耕地轮作有利于大豆扩种,建议加大补贴试点面,扩大享受补贴的农民范围。记者从齐齐哈尔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该市2021年轮作补贴面积252万亩,占全市大豆种植面积的25.4%,能享受到政策补贴的农民比较少。一些基层农业干部表示,合理轮作有利于保护黑土地,减少病虫害,农民对耕地轮作补贴试点的积极性较高,扩大轮作试点面积,有利于推动玉米改种大豆。
再次,为应对种地成本增加影响种豆收益,基层农户建议适当增加大豆生产者补贴。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种粮大户孙波去年种了2000亩大豆,随着大豆价格创历史新高,每公顷土地流转价格至少增加2000元,另外化肥价格也比去年上涨不少。去年黑龙江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248元/亩,但相对成本增加,补贴力度不足。基层农业干部建议,向黑龙江大豆主产区倾斜,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
多位受访专家以及基层农业干部建议,当前,宜高起点、高标准、超前谋划国内大豆产业发展方向。
创新研究育种技术,保护优质基因。四川是高蛋白非转基因豆类优势产区,豆类种质资源多样性丰富。宜结合区域环境及生产条件,拓宽育种手段,研究培育更优质的品种。南方地区可重点培育耐荫性好、丰产性突出的大豆品种,以适应间作套作的要求。
加大对大豆种植配套技术的研究。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研究员栾晓燕建议,加大对大豆种植配套技术的研究,在生产方面实现良田、良种、良法有机结合,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推动相应农机的研发和普及。宜加快研发推广适合我国南方丘陵地区使用的小型、轻便的大豆播种机和收获机,对大豆农机购置予以更多补贴。
“四川已经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新产品试点。同时,组织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教学科研单位专家及各级农技人员,到各地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多层级培训。”肖小余说。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下一篇|
3月31日CBOT大豆触及一个月最低
一周热点
- 2022-08-29全球饲粮市场一周要闻:美国和欧洲玉米单产担忧 饲粮价格上涨
- 2022-08-25豆粕紧张仍在持续
- 2022-08-232022年小麦市场供需分析
- 2022-08-23基差贸易助玉米贸易双方实现共赢
- 2022-08-238月22日全国各地最新豆粕价格行情走势分析
- 2022-08-19南北港口流通回暖 玉米产量尚无定论
- 2022-08-18第八届 "国际动物肠道生态与健康(中国)高端论坛"(第二轮通知)
- 2022-08-17关于召开第一届生物饲料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的通知(第一轮)
- 2022-08-17玉米:去库仍然在继续 注意事件反弹
- 2022-08-16俄罗斯农业部调低小麦、大麦和玉米出口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