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豆大幅增产 未来豆市何去何从?
来源:
作者:
时间:2022-11-17
综合多方数据,今年全国大豆总产或将突破2270万吨,超出上年600万吨以上。面对如此之大的增产幅度,国产大豆的供需格局将发生全面变化。那么,在大幅增产背景下,未来豆市将会何去何从呢?
11月上旬,我国大豆生产最迟收获的“西南间作套种区”的四川,由川北率先开镰,陆续向川南拓展。本周,遂宁、德阳、自贡等主产区全面进入收割期,全省大豆套种面积375.4万亩,单产水平完全超乎之前因8月干旱将导致大幅减产的预期,最高单产创下180多公斤的纪录,大多数实收单产在110~130公斤之间,大豆优良率超过85%。作为间作套种区,能够达到如此高的产量,令人“耳目一新”。
至此,四个大豆主产区全面增产已经“尘埃落定”。综合多方数据,东北四省区累计种植面积9675.6万亩,而关内三大豆区面积之和接近5500万亩,全国大豆总面积15175万亩,总产或将突破2270万吨,超出上年600万吨以上。面对如此之大的增产幅度,国产大豆的供需格局将发生全面变化。自新豆上市至今,虽然进口大豆价格始终坚挺,减少了对食品加工的替代,但是国内许多不利因素的形成,已经把仅有的利多冲淡,终端消耗大幅缩减,未来豆市将何去何从?
大豆增产消费锐减,供需矛盾逐渐凸显
国内大豆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带给产区贸易商诸多不适应,其原因是三年的“牛市”行情让操作者赚得“盆满钵满”,如今“牛市”渐行渐远,已进入“熊市”来临前的过渡期。受疫情防控的复杂性和持续性影响,经济大环境令居民消费习惯悄然改变,国内大豆生产与市场需求均发生较大变化,食品加工市场的清淡,将拉长豆市购销僵持的局面,而各地豆源销售延后将会给行情带来较大的压力。
国产大豆主要用于蛋白深加工、食品酿造、豆制品加工和少量油脂压榨。近两年,随着进口大豆进入豆制品加工领域的数量逐年递增,其以价格优势产生的替代现象,打乱了国产大豆的供需格局。自今年国产新豆上市以来,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的价差大幅缩小,按说国产豆应该有较好的优势,但不利因素却占据上风。
国产大豆常年的需求规律为:每年9月份陆续有新豆开始投入使用,10月初至次年3月底经历为期6个月的消费旺季,这6个月平均每月加工总量(油脂压榨除外)为125万吨~130万吨,加上9月份有少量的新豆转化,可完成年生产总量55%以上的消耗;之后的4月初至9月底这6个月为阶段性淡季,仅能消耗当年生产总量的45%,每月消耗量在90万吨~105万吨之间,多年来加权平均值为97万吨。以上数值加上各地农户家庭自用消费,总需求约1600万吨,与生产总量达成紧平衡状态。今年截至10月底国内进口非转基因大豆86万吨,2021年国产大豆仍然有一定量的结转库存,由此可以看出,今年国内大豆总产比去年增加600万吨,或呈现产大于需格局。
蛋白加工企业目前的开机率逐渐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远月出口订单减少85%以上,国内需求明显下降,产品库存上升,若非油粕行情支撑,转化量更少,各企业加工量均比去年同期减少23%~28%。
受人员流动大幅减少影响,餐饮业和广大居民对酱品的需求有所减少,酱油酿造转化量大幅下降;疫区与非疫区的豆制品加工量有着较大差异,非疫区消耗比往年同期下降25%,疫情偏重地区降幅达35%。
转化表现利好的仅有油脂压榨行业,豆粕价格高昂,其主因是进口豆价持续坚挺,但近些年东北油脂压榨企业遭遇重创,90%以上的企业倒闭,经检修能运转的企业寥寥无几,仅靠小型压榨很难消耗过剩的国产豆源。只有产区大豆压榨有所增量,最多也仅能比往年同期增加80万吨~100万吨。
以当前产区的大豆价格向下游输出缺乏优势,国储不得不持续拍卖进口大豆。11月11日计划投拍50.77万吨,拍卖底价分不同区域,最低成交价为河北5270元/吨,最高成交价为福建5560元/吨,共成交14.37万吨。从成交情况分析,短期内油脂企业虽然有一定压榨利润,但对远期多持谨慎心态。
与此同时,国储陈豆拍卖仍在持续,虽然近期多次拍卖成交量不大,但轮次间拍卖底价不断下调。据不完全统计,国储今年共举行双向、单向拍卖专场75次之多,成交总量不足50万吨。
由于国储收购是以轮换形式入市,轮出与轮入大多成正比。上周内蒙古部分收储库在下调收购价格之后,已有两家储备库在完成收储任务后停收。目前来看,国储收购总量并不具备长久支撑行情的效应,从粮源流通现状看,不增收200万吨以上难以促使行情逆转。大豆丰收适逢转化率锐减,供需矛盾逐渐凸显。
廉价蔬菜集中上市,豆制品需求受冲击
至上周末,自北向南一场大范围的降温开启,才结束了南方的“夏季”,11月11日前,江西、福建、广东等地最高气温达31~33摄氏度;黄河以南及长江流域上下游日平均气温均在22摄氏度以上,加快了蔬菜上市周期。同时,区域间受疫情防控影响,蔬菜采摘及运输均受制约,本应分散上市的各类蔬菜品种出现了集中上市,因其价格低廉、货源充足,拉低了蛋禽价格,猪肉价格虽然坚挺,但购买力也逐渐下降。
受此影响,豆制品需求明显下降。虽然本轮大范围降温开启,但近期各地气温依然高于常年同期,蔬菜价格低廉且集中上市,短期内难有趋好迹象,预计对豆制品的影响将延续至12月上旬。
在国家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出台后,许多地方“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会有较大改观,但因疫情涉及区域持续增加,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已发生疫情的一二线城市全面解封仍有压力。疫情下人员流动大幅缩减,各类实体店“门庭冷落”,城乡居民购买力下降,只能倾向于选择廉价蔬菜和适量蛋禽等生活必需品,像豆制品中的高端类油皮、腐竹、油豆泡、豆豉等高价制品加工量均大幅下降。而这类豆制品加工原料均为东北和关内江苏、湖北产区的优质类高价大豆品种,这类高质量豆源滞留后将明显制约后市行情。
产区增产范围扩大,北豆南下受到抑制
除了前边提到的四川今年大豆丰产外,还有宁夏、甘肃、陕西、山西、贵州等地在政策激励下,今年都出现了较大面积的间作套种,往年这些省区所需的大豆完全依赖关内和东北地区供给,而今年会有一部分自给。
四川新豆上市后,其价格明显低于东北和关内大豆上市价格,产区主流装车价仅6440~6500元/吨,且蛋白含量较高,唯一不足的是筛选条件落后,含有“豆荚皮”和少量泥沙类杂质,虽然不适合销往外地市场,但在当地使用可明显减少其对东北和关内豆源的需求。
东北产区除41%~43%高蛋白豆源或塔选分离的大粒型商品豆价格在5960~6100元/吨之间外,其他向市场输出的多为39.5%蛋白含量的塔豆,主流装车价在5800~5900元/吨之间;而关内的鲁、豫、皖等“杂豆”主产区主流价格在6240~6300元/吨之间(部分优质类品种价格略高),流入市场后东北豆失去价格优势,不仅没有了往年的300~400元/吨价差,而且部分地市几乎持平,明显抑制了北豆南下。受疫情影响,东北产区集装箱水运优势区域减少,非优势区陆路运输费用较高,加上水运其他物资减少,船运待货期较长,往年十几天可到达江、浙、闽、粤的箱柜,目前需要20多天,许多中小户因运输途中资金占用周期长,不得不适度改用关内豆源。
国储收购在非疫区进度较快,停收的区域行情支撑较弱,利好因素极为匮乏,外盘豆二的坚挺看似对东北有些利好,但豆农却因此产生待价心理,这种现象对贸易商来说是好事,可以在弱势环境中规避一定的风险,而大批豆源后移,最后吃亏的则是惜售的豆农,除非国储大量收购,否则仅靠减少进口替代,很难支撑豆价持续不跌。
期货豆一的运行态势对现货市场已缺乏实质性的方向引领,上周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即黑龙江地储有意向在明年1月份入市收购20万吨轮换豆),便引发期货市场“看多”主体“小兴奋”,不过这种阶段性波动只是短暂的,很难支撑“破5500点”的远月趋势。
现货市场“旺季不旺”的消费现状日益后延,即使从现在开始全面进入旺季,至明年3月底,也难以消化比去年增产的600万吨大豆,况且冬季行情稳中偏弱是总趋势,偶遇特殊气候出现短暂波动的概率虽有,但难以持久,建议经营主体适度把握增减仓节奏。
来源:粮油市场报
来源:粮油市场报
下一篇|
肉鸡草鱼饲料豆粕减量替代工作加速推进
一周热点
- 2023-08-18生猪产业当下与未来如何?业内大咖这样说
- 2023-08-18新建猪场如何申请环评,需要申办什么手续?
- 2023-08-18猪市走势:北方反弹上涨,价格分歧较大!
- 2023-08-18印度考虑以折扣价从俄罗斯进口小麦以平抑价格
- 2023-08-172023年上半年生猪屠宰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名单公示
- 2023-08-17市场抵触情绪转浓 存栏限制猪价上行空间
- 2023-08-17猪市走势:生猪要迎来新一轮价格上升周期?
- 2023-08-16重磅!通威亿元补贴助力珠三角生鱼养户,收鱼补贴0.15元/斤!公开承诺饵料系数!
- 2023-08-16天气影响仍在发酵 手中小麦是去是留
- 2023-08-16猪价回升至二级预警区间 下半年有望站在成本线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