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需求旺季遇“冷” 豆市提前入“冬”

来源: 作者: 时间:2022-11-24
  气温持续偏高,各地廉价蔬菜集中上市,使得进入旺季的豆制品市场异常清淡,加之蛋白深加工企业开机率日益下降,大豆压榨利润也明显缩小,国储收购价格下调,终端主体陷入观望。
  进入冬季后,由于气温持续偏高,大棚和陆地常规类蔬菜生长周期缩短,本该分散上市的各类蔬菜集中供应市场,导致部分菜价低于采摘成本,菜农出现弃收现象。受此影响,理应进入旺季的豆制品市场异常清淡。蛋白深加工企业制品库存上升,开机率日益下降。豆粕期、现市场行情连续多日走低,令压榨利润明显缩小。
  国储在非疫区的多个库点完成收储任务后停收,正在执行收储的部分粮库价格也出现下调。与此同时,国储拍卖陈豆持续进行,且轮次间拍卖底价逐渐下调。北京京粮油脂有限公司上周启动收购,但收购价格却领跌市场。向销区市场输送,水运压力加大,运营周期拉长。铁路运输费用取消16%的优惠价,恢复正常运价后,很多终端主体进一步观望。
  一系列不利因素集中体现,给东北豆市运行增添了“雾霾”,倒逼贸易商下调收购价格。东北产区大豆价格下调,将逐渐拉大与关内豆的价差,关内豆价格优势日益减弱,短期终端缺乏回暖迹象,建议产区收购主体保持理性,切勿盲目大量增仓。
  东北产区:
  国储价格下调 支撑效应减弱
  受疫情防控影响,国储收购在黑龙江进度缓慢,但国家优化防控的“二十条”措施出台后,部分区域已经有序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非疫区的内蒙古大杨树部分库点全面完成收储任务后已停收,而接近完成任务的库点陆续贴出下调收购价格的公示。与此同时,国储以不同的形式持续拍卖陈豆,轮次间拍卖底价不断下调,以致新的入市主体超前领跌。
  11月17日,国储国产大豆购销双向竞拍,计划拍卖陈豆2.838万吨,实际成交0.775万吨,成交均价5694元/吨。其中,赵光库标的全部成交,哈尔滨仅成交一单。本轮拍卖收新与销陈有100~120元/吨价差,拍卖底价分别为:中储粮嫩江直属库有限公司红彦分公司采购价5750元/吨,销售陈豆价5650元/吨,比上一轮下调50元/吨;北安赵光、齐齐哈尔克东采购价5800元/吨,销售陈豆价5700元/吨;七台河双河库购新价5700元/吨,销陈价5600元/吨,比上一轮底价下调60元/吨;哈尔滨阿城购新价为5800元/吨,销陈价为5680元/吨。
  11月18日,国储竞价采购,标的库为大连,计划采购2.1184万吨新季大豆,采购底价6030元/吨,成交价5990元/吨,产地距交货地需要170~200元/吨的运输费用,充分说明参拍主体对行情下行已有预期。
  11月18日,国储计划投拍陈豆4.9598万吨,除浙江一单为5800元/吨外,产区底价全部下调,视不同区域和不同粮质,内蒙古底价5500元/吨、5720元/吨,黑龙江底价5750元/吨、5780元/吨。拍卖底价虽有一定调整,但全部以流拍告终,需求端弱势延续。
  非疫区的内蒙古国储新豆已有多点停收,而正常收购的库价格下调40~60元/吨不等;黑龙江部分区域在国务院优化防控“二十条”措施出台后,“一刀切”的管控明显改观,部分粮库排队车辆大幅增加。由于轮换收购是以市场化形式操作,随着豆源涌入量增加,不排除下调价格的趋向。同时,部分粮库离完成收储任务越来越近,对行情的支撑日益减弱。
  期货豆一的弱势震荡格局难改,现货市场流通迟缓。国储拍陈收新明显失去支撑效应,新入市的收购主体“登场”后便让市场感到“吃惊”。北京京粮油脂有限公司从11月19日起开始收购新季大豆,嫩江九三粮食收储有限公司、绥化市青冈县京粮源发粮食物流有限公司仓储库蛋白含量大于39.5%的合格粮收购价为5720元/吨,蛋白含量低于39.5%大于38.5%的则按5640元/吨执行;甘南县和大杨树同类豆质入库价分别为5700元/吨、5620元/吨;鹤岗市宝泉岭则分别为5680元/吨、5600元/吨。这样的收购价虽然短期内收购上量不明显,但在缺乏更多收购主体的状态下,贸易商适度调整基层收购价后也会逐渐增量。
  受豆粕期、现货行情连日大幅下跌的影响,压榨利润跟随缩小,油厂逐渐减少消耗;蛋白深加工企业运营也很艰难,蛋白产品在落价过程中销售不畅,再继续下调价格就到了盈亏平衡线,入厂原料价格在5950~6050元/吨之间,个别企业成品报价破21000元/吨,到20500元/吨即进入基础成本线。
  往年此时,国内冬季需求高峰已经来临,外贸出口远期季度、年度订单应接不暇,而今年能够接到外贸订单的却寥寥无几。受压榨利润缩小影响,前期低蛋白豆源收购价5600~5700元/吨,目前这类需求主体不是停收就是降价。
  11月19日,黑龙江讷河市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启动油豆收购,新的收购价格为5500元/吨。由于这类主体较少,只会对一定范围产生利好,难以支撑大范围行情,短期内东北产区各类豆源价格均将小幅下跌,在水运费大涨后,铁路运费也于11月15日全面取消之前16%的优惠价,恢复原价后,终端主体进一步观望。
  关内产区:
  利好因素难现 豆市流通迟滞
  新季豆上市后,关内的鲁、豫、皖产区收购主体多持谨慎心态,但由于东北产区行情下调滞后,关内豆源价格占一定优势;江、浙、沪等地的豆制品企业原料采购倾向于安徽、山东,使得总体行情保持稳中偏弱格局。随着东北产区大豆价格日益下调,与关内豆的价格逐渐分化,其优势将慢慢被东北豆取代,加上12月份进口转基因大豆到港量增加,替代现象难免。同时,四川、贵州、湖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均有大豆生产,减少了对原产区的原料需求。
  河南许昌、漯河、周口等地疫情封控区域已陆续放开,许多收购商报价偏低,筛选设备偏差的主体装车价依然维持封控前的6140~6200元/吨,筛选条件较好的主流装车价6240~6320元/吨。安徽阜阳太和、亳州涡阳、利辛单比重筛选粮主流装车价6220~6260元/吨;双比重筛选商品豆装车价以6280~6300元/吨占主流。淮北、宿州各地因筛选设备不同价格相差40~60元/吨不等,主流装车价在6300~6360元/吨之间。
  山东豆区整体筛选设备优于河南、安徽,济宁市鱼台、金乡、汶上以及菏泽、东营等主产区价格差异不明显,主流装车价6260~6320元/吨,少量单收手工豆源装车价6500~6560元/吨。各地流通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均下降25%~30%。
  江苏豆区的南通、盐城、淮安等地“大乳白”总体质量低于常年,主流装车价7300~7360元/吨,“黑脐王”质量总体好于去年,装车价7100~7160元/吨;“翠扇”“腐豆”类主流装车价在7300元/吨左右,流通比常年同期减少35%之多。部分“杂豆”价格和质量均缺乏优势,装车价6500~6560元/吨,呈有价无市状态。
  湖北豆区及长江上游的皖南安庆,湘北地区的常德、益阳等地,许多高价收购入仓的“杂豆”货源,均在接近亏损边缘向市场报价,6700元/吨的成本价市场接受度较低;优质类“早熟537”装车价7400~7500元/吨,出货量较少;“冀豆12”主流装车价7300~7400元/吨,外发均较迟缓。
  销区市场:
  廉价蔬菜冲击 疫情影响需求
  因疫情散发区域较多,部分一二线城市封控时间较长,人员流动受阻,餐饮停业现象普遍,加上入冬前后,我国大范围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各类蔬菜上市周期提前,集中上市后当地需求承压,外运因疫情而受阻,导致蔬菜售价不够雇工的采收费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有较大面积的蔬菜遭遇弃收,毁在田中。部分蔬菜廉价到以“分”计算,不仅拖累蛋禽价格下跌,而且对豆制品消费也形成直接冲击。
  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出台后,“一刀切”的封控得到有效改观,部分产区交通管控放开,粮源流通逐渐恢复常态。但面对疫情散发的复杂性,人员流动仍有一定顾虑,餐饮业正常运营尚需时间。
  上周末,自北向南大范围降雨降温全面开启,黄河以南及长江以北降雨不明显,长江以南的江西、湖南及贵州大部持续时间较长的干旱得以解除,但上述地区气温依然高于常年同期,进入“严冬”仍需一段时间,廉价蔬菜对豆制品消耗的影响或延续到12月上中旬。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口大豆到港量增加,而到港时间与廉价蔬菜上市时间交织,届时销区加工刚欲好转,进口大豆便会“迎头赶上”,替代现象难以避免,今冬国产豆利好微弱已成定局,建议南北产区和销区经营主体理性把控,切勿盲目大量建仓。
来源:粮油市场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