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腿肠龙头企业双汇的“工农双赢”之路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3-01-01
新华网郑州10月30日电(记者古文洪)十几年前谁也想不到,一根小小的火腿肠,能在中国催生出一个对城市菜篮子和农村经济都带来深远影响的新产业。位于内陆小城河南漯河的一家小肉联厂,更是借助一根根火腿肠,实现了惊人一跳,从当年的连年亏损、濒临倒闭,一跃成为目前肉食品生产加工的航空母舰。
火腿肠稳住天下猪
在双汇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流出各种肉制产品,为此双汇每年要“吃进”生猪1000万头、牛2万头、鸡20万只。这些数字让不少人惊叹,一改过去对肉制品企业小打小闹的作坊式印象。但更让人叹服的,是以双汇为代表的火腿肠龙头企业对农村畜牧养殖业带来的不同寻常的影响。
1988年,国内第一根火腿肠在河南下线,这种新产品不仅丰富了国人的菜篮子,更是悄然引发了中国畜牧业的一场革命:对生猪存栏、出栏数量的增加和稳定,对生猪生产效益的提高,都产生了重大作用。
八十年代中期,国内生猪市场波动很大,主产区四川、河南等地的生猪生产几年一起伏,1986年前后更是出现了严重的卖猪难,养殖户利益严重受损,纷纷转行。迅速而有力地扭转这种颓势的,就是异军突起的国内火腿肠产业。
自从生产出第一根火腿肠以来,河南的春都、双汇、郑荣三家骨干企业,生产能力一扩再扩,年加工生猪数量很快都达到了几百万头,河南省的年出栏生猪由此也稳定上升到2000多万头。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这三家企业的原料库一再出现告急。他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临近的生猪主产省份,由加工本地生猪到大量吃进外地生猪,来自四川、 湖北、 山东、 湖南的生猪源源不断地流向他们的生产线。仅全国最大的生猪产地四川,每年就有900万头生猪北上河南。
有经济专家对此现象评点说,小小火腿肠用它神奇的手,在全国构建了一个有形与无形结合的大市场链:即东北的上亿斤玉米源源入川,育出千万头瘦肉型川猪,川猪纷纷调进河南变成火腿肠,再跳上全国千家万户的餐桌。在这种大流通格局下,小小的火腿肠对天南海北的资源进行了一次高效益的配置与组合,许多地方由过去不理解、反对甚至人为封锁,到现在认同、支持主动加盟,因生猪的生产、收购而伤农、卡农的现象不再重演,以至有了“火腿肠稳住天下猪”的赞誉。
火腿肠龙头企业对本地畜牧业的支撑和促进更为直接。为了稳定生猪来源,几家火腿肠企业还分别投巨资在本地区兴建生猪养殖基地。双汇每年投资1000多万元,在河南5个县建立养猪基地。全省也迅速推动实施生猪改良工程,生猪改良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推动全省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双汇所在的漯河市,目前良种猪普及率已达80%以上,培育了一大批规模饲养场户,综合养殖水平处于全省前列。在强有力地托起养殖业的同时,龙头企业自己也获得了可观的回报。自八十年代至今,双汇的企业资产由400多万元猛增到30多亿元,年销售额由1000万元发展到70多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肉制品加工基地。
每一分钱都花在做大做强主业上
市场竞争是无情的,在开创了中国火腿肠产业的“三巨头”中,如今只有双汇依然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另两家春都和郑荣,都因为投资、经营等方面的原因而出现了衰落和停滞。
谈及双汇的制胜之道,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说,企业选对一个产品不容易,看准了就不要轻易丢弃,而要集中力量把它做大、做精、做深。国内外市场中最大的一块“蛋糕”是“吃”,这类产品前边连着千家万户(消费者),后边也连着千家万户(农民),基础牢固,蕴藏的商机和潜力无限。近10多年来,双汇抵制了各种各样的投资诱惑,一直坚持围绕有相对优势的肉类加工主业作文章,并且在主业的发展带动下,积极进行上下游的延伸,努力构筑完善的产业链,从而避免了盲目、低效投资,确保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1998年底,双汇在股票市场上市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利用股市融资扩大主业。上市3年多来,他们先后兼并收购了华北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完成了3万吨“王中王”
火腿肠技术改造,建设了双汇食品城肉制品系列工程,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品得到更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过3年的投资建设,双汇集团的销售收入增加了30多亿元,并且在新产品开发、生产能力、销售网络各方面都在同行业遥遥领先。
在主业投资上的高额回报和规范管理,也为双汇每年吸引来上亿元的外商投资,并且形成了以商招商的良性循环。几年来,外商在双汇投资的年回报率一般都在20-40%,有的高达60%以上。合资项目均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建成投产,当年见效。原有的外方股东纷纷要求增资扩股或投资新项目。象与双汇合资设立华意食品有限公司的意大利圣福特公司,是欧洲久负盛名的低温肉制品生产厂,他们不仅在原合资企业几次增资扩股,又出资与双汇共同成立了汇特食品有限公司、汇福食品有限公司,下一步还将在湖北宜昌、湖南岳阳、浙江金华、河北等地,与双汇合资建设14家合资公司。在意大利圣福特公司的董事会决议里明确提出:“双汇低温肉制品建到哪里,我们就跟双汇合资到哪里”。
通过多方引资把看准的主业做大做强做好,双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产品升级换代加快,“双汇”品牌价值也不断得到提升。截至目前,双汇的产品已由过去的火腿肠为主,发展为火腿肠、熟肉制品、低温肉制品、预冷分割肉等4大系列产品。2001年,“双汇”品牌的商标价值达到49.65亿元,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42%。
地方政府的“双汇产业化工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双汇几年来的高速发展,也和当地政府对食品龙头企业的大力扶持分不开。多年前,漯河市就根据当地“地下无矿,地上有粮”,农业资源丰富的实际,开始实施建设在全国有影响的食品加工基地的目标,培育壮大了以双汇集团、南街村集团和昌达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进而带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活跃的局面。
为了给食品工业发展创造优良环境,漯河市、县主要领导采取分包企业的方式,定期深入企业现场办公,解决企业资金、用地等问题。市里还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行政审批程序,简化、下放审批权限,全面清理政府部门的各类文件。截止目前,全市已经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439个。实施了项目领导代理服务制,对重大投资项目,由市领导牵头,及时帮助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食品龙头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制度,派驻特派员,坚决制止吃、拿、卡、要现象。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使全市食品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去年,漯河市以食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总资产超过了70亿元,农产品加工年产值达到16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是农业总产值的2.5倍。全市一年可加工转化粮食118万吨、生猪1200万头、蔬菜5万吨。资料显示,漯河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食品加工基地、方便面生产基地和葡萄糖饮料生产基地。
食品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种植、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化工包装、纸制品包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大市场为前提,以大工业为基础,以大基地作后盾,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农业结构调整随食品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大大加快。目前,漯河的粮经比例达到6:4,优质专用小麦增加到51万亩,优质专用玉米发展52万亩。经济作物发展呈强劲势头,特别是高效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全市畜产品质量逐年提高,经济效益明显。
去年以来,漯河又启动了“双汇产业化工程”,目的在于进一步以双汇等食品企业为龙头,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通过基地连龙头、带农户,实现龙头企业自身发展壮大、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在基地建设方面,一是重点围绕肉制品的综合加工,发展以生猪为主的养殖基地。目前,双汇已与韩国公司合资建厂,年提供5000头原种猪;与日商合建万东牧业,年供5000头种猪,年出栏商品猪12万头,同时将合资建设年出栏2000万只肉鸡项目。此外,还将采取龙头企业办场、农民反租倒包等形式发展成片、规模养殖场,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肉食品加工原材料。二是大力发展以优质专用玉米、牧草和绿色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种植基地。逐年调整种植业结构,重点发展饲料专用粮和牧草,为以生猪为主的畜禽生产建立饲料、饲草生产基地。充分利用畜禽基地的粪料,转化为无害化有机肥料,代替传统的化学配料,进行无公害绿色食品蔬菜种植,通过双汇等连锁专卖店,打入国内国际市场。
按照规划,漯河通过实施这项工程,力争到2005年,在现有基础上培育出1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23个超10亿元、10个超亿元、一批超千万元的食品加工企业,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著名品牌,使食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占到全市工业增加值的6成以上。而双汇的目标,则是到“十五”末,工业和商业的年销售额达到400亿元,肉制品日产量由1500吨上升到3600吨,跨入世界肉类产量前三强,成为世界性的大型食品集团。(完)
火腿肠稳住天下猪
在双汇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流出各种肉制产品,为此双汇每年要“吃进”生猪1000万头、牛2万头、鸡20万只。这些数字让不少人惊叹,一改过去对肉制品企业小打小闹的作坊式印象。但更让人叹服的,是以双汇为代表的火腿肠龙头企业对农村畜牧养殖业带来的不同寻常的影响。
1988年,国内第一根火腿肠在河南下线,这种新产品不仅丰富了国人的菜篮子,更是悄然引发了中国畜牧业的一场革命:对生猪存栏、出栏数量的增加和稳定,对生猪生产效益的提高,都产生了重大作用。
八十年代中期,国内生猪市场波动很大,主产区四川、河南等地的生猪生产几年一起伏,1986年前后更是出现了严重的卖猪难,养殖户利益严重受损,纷纷转行。迅速而有力地扭转这种颓势的,就是异军突起的国内火腿肠产业。
自从生产出第一根火腿肠以来,河南的春都、双汇、郑荣三家骨干企业,生产能力一扩再扩,年加工生猪数量很快都达到了几百万头,河南省的年出栏生猪由此也稳定上升到2000多万头。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这三家企业的原料库一再出现告急。他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临近的生猪主产省份,由加工本地生猪到大量吃进外地生猪,来自四川、 湖北、 山东、 湖南的生猪源源不断地流向他们的生产线。仅全国最大的生猪产地四川,每年就有900万头生猪北上河南。
有经济专家对此现象评点说,小小火腿肠用它神奇的手,在全国构建了一个有形与无形结合的大市场链:即东北的上亿斤玉米源源入川,育出千万头瘦肉型川猪,川猪纷纷调进河南变成火腿肠,再跳上全国千家万户的餐桌。在这种大流通格局下,小小的火腿肠对天南海北的资源进行了一次高效益的配置与组合,许多地方由过去不理解、反对甚至人为封锁,到现在认同、支持主动加盟,因生猪的生产、收购而伤农、卡农的现象不再重演,以至有了“火腿肠稳住天下猪”的赞誉。
火腿肠龙头企业对本地畜牧业的支撑和促进更为直接。为了稳定生猪来源,几家火腿肠企业还分别投巨资在本地区兴建生猪养殖基地。双汇每年投资1000多万元,在河南5个县建立养猪基地。全省也迅速推动实施生猪改良工程,生猪改良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推动全省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双汇所在的漯河市,目前良种猪普及率已达80%以上,培育了一大批规模饲养场户,综合养殖水平处于全省前列。在强有力地托起养殖业的同时,龙头企业自己也获得了可观的回报。自八十年代至今,双汇的企业资产由400多万元猛增到30多亿元,年销售额由1000万元发展到70多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肉制品加工基地。
每一分钱都花在做大做强主业上
市场竞争是无情的,在开创了中国火腿肠产业的“三巨头”中,如今只有双汇依然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另两家春都和郑荣,都因为投资、经营等方面的原因而出现了衰落和停滞。
谈及双汇的制胜之道,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说,企业选对一个产品不容易,看准了就不要轻易丢弃,而要集中力量把它做大、做精、做深。国内外市场中最大的一块“蛋糕”是“吃”,这类产品前边连着千家万户(消费者),后边也连着千家万户(农民),基础牢固,蕴藏的商机和潜力无限。近10多年来,双汇抵制了各种各样的投资诱惑,一直坚持围绕有相对优势的肉类加工主业作文章,并且在主业的发展带动下,积极进行上下游的延伸,努力构筑完善的产业链,从而避免了盲目、低效投资,确保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1998年底,双汇在股票市场上市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利用股市融资扩大主业。上市3年多来,他们先后兼并收购了华北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完成了3万吨“王中王”
火腿肠技术改造,建设了双汇食品城肉制品系列工程,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品得到更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过3年的投资建设,双汇集团的销售收入增加了30多亿元,并且在新产品开发、生产能力、销售网络各方面都在同行业遥遥领先。
在主业投资上的高额回报和规范管理,也为双汇每年吸引来上亿元的外商投资,并且形成了以商招商的良性循环。几年来,外商在双汇投资的年回报率一般都在20-40%,有的高达60%以上。合资项目均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建成投产,当年见效。原有的外方股东纷纷要求增资扩股或投资新项目。象与双汇合资设立华意食品有限公司的意大利圣福特公司,是欧洲久负盛名的低温肉制品生产厂,他们不仅在原合资企业几次增资扩股,又出资与双汇共同成立了汇特食品有限公司、汇福食品有限公司,下一步还将在湖北宜昌、湖南岳阳、浙江金华、河北等地,与双汇合资建设14家合资公司。在意大利圣福特公司的董事会决议里明确提出:“双汇低温肉制品建到哪里,我们就跟双汇合资到哪里”。
通过多方引资把看准的主业做大做强做好,双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产品升级换代加快,“双汇”品牌价值也不断得到提升。截至目前,双汇的产品已由过去的火腿肠为主,发展为火腿肠、熟肉制品、低温肉制品、预冷分割肉等4大系列产品。2001年,“双汇”品牌的商标价值达到49.65亿元,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42%。
地方政府的“双汇产业化工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双汇几年来的高速发展,也和当地政府对食品龙头企业的大力扶持分不开。多年前,漯河市就根据当地“地下无矿,地上有粮”,农业资源丰富的实际,开始实施建设在全国有影响的食品加工基地的目标,培育壮大了以双汇集团、南街村集团和昌达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进而带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活跃的局面。
为了给食品工业发展创造优良环境,漯河市、县主要领导采取分包企业的方式,定期深入企业现场办公,解决企业资金、用地等问题。市里还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行政审批程序,简化、下放审批权限,全面清理政府部门的各类文件。截止目前,全市已经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439个。实施了项目领导代理服务制,对重大投资项目,由市领导牵头,及时帮助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食品龙头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制度,派驻特派员,坚决制止吃、拿、卡、要现象。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使全市食品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去年,漯河市以食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总资产超过了70亿元,农产品加工年产值达到16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是农业总产值的2.5倍。全市一年可加工转化粮食118万吨、生猪1200万头、蔬菜5万吨。资料显示,漯河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食品加工基地、方便面生产基地和葡萄糖饮料生产基地。
食品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种植、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化工包装、纸制品包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大市场为前提,以大工业为基础,以大基地作后盾,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农业结构调整随食品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大大加快。目前,漯河的粮经比例达到6:4,优质专用小麦增加到51万亩,优质专用玉米发展52万亩。经济作物发展呈强劲势头,特别是高效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全市畜产品质量逐年提高,经济效益明显。
去年以来,漯河又启动了“双汇产业化工程”,目的在于进一步以双汇等食品企业为龙头,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通过基地连龙头、带农户,实现龙头企业自身发展壮大、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在基地建设方面,一是重点围绕肉制品的综合加工,发展以生猪为主的养殖基地。目前,双汇已与韩国公司合资建厂,年提供5000头原种猪;与日商合建万东牧业,年供5000头种猪,年出栏商品猪12万头,同时将合资建设年出栏2000万只肉鸡项目。此外,还将采取龙头企业办场、农民反租倒包等形式发展成片、规模养殖场,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肉食品加工原材料。二是大力发展以优质专用玉米、牧草和绿色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种植基地。逐年调整种植业结构,重点发展饲料专用粮和牧草,为以生猪为主的畜禽生产建立饲料、饲草生产基地。充分利用畜禽基地的粪料,转化为无害化有机肥料,代替传统的化学配料,进行无公害绿色食品蔬菜种植,通过双汇等连锁专卖店,打入国内国际市场。
按照规划,漯河通过实施这项工程,力争到2005年,在现有基础上培育出1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23个超10亿元、10个超亿元、一批超千万元的食品加工企业,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著名品牌,使食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占到全市工业增加值的6成以上。而双汇的目标,则是到“十五”末,工业和商业的年销售额达到400亿元,肉制品日产量由1500吨上升到3600吨,跨入世界肉类产量前三强,成为世界性的大型食品集团。(完)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 疫情打不倒日本 日本畜禽流通体制介绍
一周热点
- 2019-08-30中央下发铁令!19年限养令、禁养令撤销!19年玉米生产者补贴确定,即将下发!
- 2018-08-05智慧养猪驱动 ——首届中国智慧养猪产业实践峰会在京召开
- 2018-03-27双胞胎第三代教保料“健康三宝”掀起抢购狂潮:仅发布会当天销售突破5000吨!
- 2017-10-11双胞胎集团9月份销量再创新高,突破86万吨!
- 2018-04-092018饲料工业展览会展商名录
- 2018-10-26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关于发布《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蛋鸡、肉鸡配合饲料》2项团体标准的通知
- 2015-11-02双胞胎集团推出“三胞胎”直销大猪场
- 2018-03-08全国猪场大咖将齐聚三亚与双胞胎集团共谋猪事
- 2017-11-20年销量突破900万吨,双胞胎再现王者风采!
- 2019-03-26来2019河北饲料峰会 见证行业发展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