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集团成了当地农民的“牛财神”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3-01-01
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30日电(林梅 芮芬)伊利集团原是一个仅有76人、41万元固定资产的小型奶食品加工厂。近年来,企业通过引进技术、股份制改造等一系列措施,迅速壮大成为全国最大的三家乳品企业之一,并带动了周边地区养殖业的发展和农民致富。 

  “家养1头牛吃喝不用愁,家养2头牛不把银行求,家养3头牛盖起小洋楼,家养5头牛富得直流油……”这是呼和浩特市养奶牛致富后奶农的顺口溜。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围绕伊利等一些乳业集团,全力实施“奶业兴市”战略,最大的受益者是农民和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近年来,在伊利等呼和浩特市一些乳品企业的强力拉动下,全市奶牛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与此同时,也拉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广大干部群众种草养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退耕种草种树成为当地的时尚,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养殖业得到跨越式发展。到去年年底,全市鲜奶年产量达40多万吨,人均牛奶年占有量190公斤,在全国名列第一,己经接近欧美等先进发达国家水平。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奶牛存栏头数达17.5万头,如今奶牛已成为呼和浩特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荣获“青城养牛第一村”的舍必崖村,全村700多口人饲养了1000多头奶牛,尝尽了养牛的甜头。一位姓张的村民说:“我家养了8头奶牛,除去饲料等消耗,每个月最少也净赚5000多元。”据统计,2001年,呼和浩特市畜牧业产值达到10.6亿元,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占到53.5%,为全市近22万奶农人均年增加纯收人1650元。农民王二娃说:伊利是我们村小娃娃都知道的“牛财神”,兴了牧业,活了农村,富了咱农民! 
  
   内蒙古有着发展奶牛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伊利集团就生长在这块沃土上,但资源的优势并不等同于经济优势,牧场、奶牛、奶源、加工、市场是一个有机的链条,资源优势只是链条起始端的基础,要达到顶端的经济优势,必然要经过转化与整合的锤炼。于是伊利集团实行了“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解决了鲜奶的质量问题,成为全国的模范奶源基地。这样一方面企业有了稳固可靠的奶源基地;另一方面,农户在种植、养殖、销售等方面都有人指导和帮助,可以说企业已与农户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保证了奶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己基本上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和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相统一、牧工农一体化的经济格局。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伊利集团先后投资2亿多元,建成标准化挤奶站400多个,奶牛饲养专业区15个,向农民发放购牛款1亿多元,使呼和浩特市地区的奶牛发展达到了年均40%的增长速度。呼和浩特市农民人均年出售牛奶173公斤,牛奶使农民人均年增收265元。在这方面,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舍必崖村的农民更有深切的体会。该村是呼市地区较早的饲养奶牛村,过去农民自由散养,产下的牛奶送到城里直接卖给市民,全村的奶牛始终没有超过100头,年人均收入仅几百元。

  自从与伊利集团合作搞奶源基地后,舍必崖村的人开始了退耕种草养牛卖奶的产业化进程,不光养牛挣钱,牛粪还肥了地,形成了一个牛多粪多草多钱多的良性循环、多方受益的生态环境和农牧业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在科学养畜方面还大做文章,为了提高奶源质量,伊利与加拿大先马士联合体签订了“中加奶牛育种合作项目(DHI系统工程)”。国内传统奶牛饲养方式是一家一户为主的模式,这一模式技术含量低,也导致奶牛产奶量低,奶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项目的引入,对国内传统养牛业是一场革命,将从根本上提升伊利奶源的品质。 

  扎实的奶源基地建设,也给日后伊利的扩张和发展定奠了基础,在生产链条上伊利凭借自己在食品工业界的龙头优势,以理性的筹划开始在国内进行乳业整合,在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投资2.5亿元建起了我国目前最现代化的奶粉生产线;在上海、北京、 天津等中心城市,也都建起了生产伊利著名奶制品的大型企业。如今,伊利集团的奶制品生产已在业界具备了绝对的规模优势,UHT奶产销量自1999年升至全国第一并保持至今;雪糕及冰淇淋产量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遥遥领先同行,继去年液奶进入香港市场,冰淇淋今年也进入了澳门市场;奶粉连年稳居前三名,今年进入军营,成为军供品。 


  今年的发展好势头,伊利乐了,让农民更“牛”了 。伊利董事长郑俊怀表示:拉动地方经济、造富地方百姓是伊利应尽的社会责任。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碾格图村是呼市地区较早的饲养奶牛村,过去农民自由散养,产下的牛奶送到城里直接卖给市民。这样的路子走了几十年,全村的奶牛始终没有超过100头,年人均收仅几百元。自从与伊利集团合作搞奶源基地后,碾格图人不仅发展了奶牛业,而且农民们放弃了单一靠粮食为生的传统的生存方式,开始了退耕种草养牛卖奶的产业化进程。全村近5000亩耕地全部退耕还草,全村1000余人养了2000多头奶牛,日供奶量达20余吨。保护生态植被退耕还草已在这里深入人心,随便问上几个农民,他们都能说出几种国外引进的牧草新品种来。我们看到,碾格图村占地350亩的养牛示范小区已建成,整个村子象搬了家。每家奶户使用的建筑占地面积为160平方米清洁牛舍,宽敞的奶牛活动场所,小区内水、电、路及绿化全部配套,还配有青贮窖、氨化池等设施,完全实现人畜分离、封闭式养殖。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秃力亥村38岁的任培平说,他养了37头牛,自已过去承包的30亩土地都种了草还不够,今年又承包了别人的100亩土地种饲草。他说:“我的近期目标是养100头奶牛,种1000亩紫花苜蓿。”据了解,目前呼市地区每养一头奶牛增加3亩牧草,给每户农民增加3000至5000元的纯收入。呼市周边地区农民饲养成年奶牛6万头,一年增加牧草种植18万亩,给农民带来纯入3亿元,“造”牛粪近10万吨,形成了一个牛多粪多草多的良性循环、多方受益的生态环境和农牧业发展格局。

  伊利对奶牛饲养有严格的要求,奶牛不得散牧,要统一吃不带任何添加剂的饲料。饲料由北京农业大学配制,伊利饲料厂加工,以低于成本价出售给农民。伊利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办厂后,农民们开始把4万多头牛圈了起来,全县推行规范化饲养、精饲料饲养等科学养牛技术,不仅使奶牛的单产提高了25%,提高了奶的质量,而且使50万亩牧场实现了休牧,再现了昔日“绿草青青北大仓”的美景。 
  
  伴随着炎热夏季的到来,冷食品行业的“冰战”也愈战愈烈,国外“洋品牌” 
如“雀巢”、“和路雪”等高举低价王牌大肆叫板;国内的“伊利”、“光明”、“三鹿”、“美怡乐”、“蒙牛”也各自拿出自己看家的本领“攻城掠地”。在“冰战”中,内蒙古伊利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冰淇淋、雪糕等冷食品,今年上半年实现的销售总额达6亿多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0%,在全国冷食品生产企业中名列前茅。

  面对这些成绩,“伊利”冷饮事业部吴建国总经理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说,洋冰淇淋现己放下他们原来高贵的身价,和我们抢市场,我们身后的“狼”很多,而且很强壮,光靠保不是办法,必需从完善自身方面去作保证,只有透彻地了解消费者,优质服务消费者,才能保住市场。

  为在“冰战”中夺取更大战果,“伊利”从软硬件等方面全力武装自己,从两年前开始,他们加大了技改的力度,先后投资4.2亿元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先后从荷兰、德国、瑞典、丹麦等地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鱼骨式挤奶器、牛奶无菌加工设备、利乐包装线以及冰淇淋、奶粉生产技术,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中心,从而确保了产品质量、花色品种。通过这次技改,伊利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无菌奶生产基地,完成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根本转变,乳品生产技术与国际全面接轨,企业具备了全方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伊利把人才战略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一战略,在加强对现有员工培训的基础上,面向全国招聘人才,从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引进一批成熟的管理人才,并聘请上海亚商咨询公司对伊利的组织体系和管理进行咨询策划。目前,伊利员工中,60%达到中专以上学历。

  在全国率先实施“分散饲养、集中挤奶、优质优价、全面服务”的绿色奶源基地建设模式。三年来,伊利向农牧民发放借款1亿多元,鼓励农牧民购买优质奶牛。在生产环境方面,他们聘请北京环境保护公司的逐虫公司进行环境清洁,在生产区100米内作到了没有昆虫,这项高标准的清洁措施在冷饮行业是第一家。 

  在软件配套方面,他们结合不同年龄及个性差异,把产品进行不同定位,锁定在儿童、青年、中老年等不同年龄段,先后开发生产出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为满足儿童食量小的特殊要求,他们生产了小巧的小布丁,体积小了,但品质却不降;在品名的冠名上,“伊利”完全采取让消费者参与集思广益的做法,把起名权交给消费者,今年的新产品如“心多多”等品名的冠名就是采用小朋友的;在产品的口味测试方面,每一个新产品推出,他们都要把产品反复多次免费送到学校,让孩子们提改进意见,做到尽善尽美。

  在营销策略方面,“伊利”提出了营销网络通路整合方案,变经销商为配送商,进行“一级调控,二级配送,服务终端”的科学分销模式。过去,“伊利”85%的冰淇淋是通过总经销商来完成的,现在90%的冰淇淋产品是通过自己的网络完成,从而形成了规范有序的规模经营,加强了对二级网络和终端的控制能力和配送服务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该模式的建立缩短了厂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如今的新产品推广,“伊利”三天内便可达到市场的铺货率在95%以上。

  吴建国总经理介绍说,“伊利”面对实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 疫情打不倒日本 日本畜禽流通体制介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