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入世与中国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3-01-01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开始于25年前的农村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替代了集体的生产队制度,1978-84年间农业的产量年均增长高达7.7%,农民的收入也获得了年均13.4%的快速增长,这些成就为1985年开始的向城市工业企业推进的第二阶段市场导向改革提供了信心。按照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的统计,在过去的25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9.3%,2002年中国的GDP按可比价计算为1978年改革开放刚开始时的8.5倍,中国是这25年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少有的长期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案例之一。然而,在最近几年,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在国内外都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去年中共中央16大召开,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国各界有一个共识:没有农村的小康社会建设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社会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也提到要将中国的农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问题是中国当前最需要解决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一般论述中,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并提,但是农业的问题其实不是很大。过去25年中,农业生产每年增长速度达到6%,就是在大家认为“三农”问题非常严重的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期(1997年——2002年),中国农业生产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仍然达到了5.7%。一般说来,农业生产的增长比人口增长高一个百分点就是不错的成绩,这样的增长速度在国内、国外的农业发展史上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农村问题指的是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民负担的问题。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农民负担的加重,是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引起的。所以,大家关心的“三农”问题,特别是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核心其实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长期、持续提高农民的收入。

  在中国加入WTO之前,关于加入WTO对中国的农业和农民到底会有什么影响,国内、外有很多讨论。有些观点很悲观,认为加入WTO对中国农民收入的增长会是一个很大的冲击,甚至是一个悲剧。得出这样观点的论据如下:中国的人均耕地只有1.5亩,一个农场的规模只有6-7亩,也就是1英亩左右。但是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一个农场的规模通常有200-300英亩,因此,认为中国的农民无法用1英亩的土地去和几百英亩土地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农民竞争。不仅如此,中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很低,技术、机械化程度都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些学者就此认为,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农业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农村将会出现大量破产的农民。这样的一个判断又似乎为政治的渲染所证实。例如,在中国和WTO的各成员国谈判加入WTO的协议时,最艰难的谈判之一就是农业问题。中国与美国达成双边协议时,中国附带要求美国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这项附带条件需要得到美国国会的批准,克林顿总统将相关法案提交给国会讨论时宣称,在中美的农业谈判中,美方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从冷战的思维来看,当谈判的一方取得很大的胜利就意味着另一方受到很大的损失,美方的宣传更加深了许多人对中国的农业加入WTO以后的悲观看法。

  当然在加入WTO以前的讨论中,也有乐观的。尤其是研究农业问题的学者,普遍是比较乐观的。诚然,中国的人均耕地非常的少,但是反过来说,在每块土地上的劳动力就非常的多。农产品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如粮食,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蔬菜、水果、农产品加工品等。在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方面中国是缺少比较优势,如果没有贸易障碍,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增长,中国会进口越来越多的土地密集型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但是,加入WTO以后,贸易关系比较正常,出口的渠道比较畅通,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的出口也会增加,这会有利于中国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中国加入WTO已经一年多了,最近两年的实际情况基本符合乐观者的判断。比如说,在2002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和2001年相比增加了13%,从2000年的115亿美元增加到了2002年的130亿美元。进口也有增加,但是非常的少,只增加了3.5%,从2000年的104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08亿美元。出口增加较快的农产品主要是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蔬菜、水果等。

  按理说,加入WTO以后,中国允许进口粮食,粮食的进口也应该相应增加。但是,一方面是中国国内这几年粮食生产过剩,所以进口的意愿小。二是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全球的粮食产量减产,国际粮价上升,高于国内的粮食价格,中国自然不会进口粮食,而且,玉米还增加了出口。

  由于中国已经正式成为WTO的成员,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必须放在WTO的框架下来考虑。

  如上所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对于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目前国内的学术界和决策界有比较大的共识:要长期、持续地增加农民的收入,关键在于将目前还占全国总人口72.6%的农业人口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非农产业以后,剩下的劳动力还需要着手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从低附加值、土地密集型的粮食生产转向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蔬菜、水果等的生产;以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加入WTO对中国农村发展的这三方面会有哪些机遇,或者需要创造那些条件,才能让这三方面得到更好的实现?首先,加入WTO后,中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进一步整合。中国的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将会降低或取消。外国的产品更容易进入到中国市场。同样的,WTO的各成员国也会取消对中国的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会比较好的按照中国的比较优势来发展。中国目前这个发展阶段的优势是劳动力丰富,素质高,价格便宜。劳动力密集的产品是中国的比较优势,加入WTO给我国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能够提供很多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能更快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上来。在这一点上,加入WTO对中国农民收入的增加和“三农”问题的解决会有很大帮助。

  加入WTO对于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也会有帮助。加入WTO以后,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技术,包括种子和机器设备更容易进入中国。中国的粮食科研在国际上属于前列,但是,在蔬菜、水果、畜产品等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方面则和国际有很大的差距。加入WTO让中国的农民能够更好的利用国际上现有的优良技术,提高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助于农民的收入的增长。

  最后,加入WTO对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到底有什么影响?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入WTO以后如果没有贸易的障碍,应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在土地密集型的粮食生产上是没有比较优势的,如果中国的经济在未来二、三十年保持年均7-8%的增长速度,中国在粮食生产上将会越来越没有比较优势,需要进口的粮食会越来越多。中国面临的挑战是怎样让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能够顺利的出口,将来随着经济的增长让更多的没有比较优势的粮食能够顺利的进口。

  就上述这一点来说,单单加入WTO是不够的,因为发达国家在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上设立了各种政策障碍。正在举行的多哈回合的谈判给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提供了一个机会。在谈判中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尽快取消对农业的各种补贴、保护,如果能够成功,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机会就会大很多。中国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靠农业增加收入的机会就会增加。

  中国希望多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则希望将土地密集型的粮食出口到中国来,目前的主要障碍是各国都有的粮食安全的考虑。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多进口没有比较优势的粮食,对资源配置的改善、经济的增长,甚至对农民收入的提高都有好处。但是,有些出口大国常以粮食作为武器来达到政治目的,各个国家都不愿意自己的粮食安全被其他国家控制,中国为了自己的生存,自然也就不能也不愿意大量进口粮食。所以,利用这次讨论会向澳大利亚来的学者和朋友提一个建议:国际上,在生化武器方面有《禁用生化武器条约》,在核武器上有《核不扩散条约》,因此,建议澳大利亚的朋友在国际上倡议达成禁止将粮食作为武器的协议。如果这一协议能够达成的话,中国的粮食进口数量将会大量的增加,而其他土地比较稀缺的国家进口粮食的数量也会大量的增加。这样对中国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对世界各国农民收入的增长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 疫情打不倒日本 日本畜禽流通体制介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