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政府的扶持政策催生印度农业奇迹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3-01-01
新华网新德里4月26日电(记者 王建刚) :印度在2003财年第三季度(2003年10月至12月)取得了10.4%的经济增长率,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数增幅高达17%的农业。分析人士认为,印度农业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除了赶上多年不遇的良好气候条件外,历届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政策也开始显现其效。印度农业部辅助秘书(相当于副部长)沙尼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他说,首先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目前印度政府是通过规定粮食购销价格、实施政府配售制度和建立缓冲库存等措施来稳定农民的收入。农业成本与价格委员会每年向政府提出粮食收购支持性价格,政府再根据储备需要,公布当年的粮食收购底价,有效防止了丰收年景粮价出现暴跌,确保不会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而且农民可以根据政府公布的价格确定来年种植计划。此外,政府还严格规定了农机、化肥、种子等农资价格,并低价甚至免费向农民提供最新农业技术。其次是注重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印度政府一直强调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决定在100个最落后的地区实施基础设施发展特别计划,修筑农村公路和建设农村通讯网、电力网,并在条件适合的地区发展计算机互联网设施,以便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促进农村各业的发展。

  第三是大力推广转基因农作物,以解决生产力低下等困扰印度农业生产的重大难题。

  为真正了解印度政府农业扶持政策的实施情况,记者曾对此做过一番调研,发现印度农民从政府的农业政策中受益匪浅。

  一是农民“无税一身轻”。印度法律规定,耕种面积不超过8英亩、年收入在10万卢比(约合2300美元)以下的农户,免交包括所得税在内的各项税收。现实情况是,不管是普通农户还是拥有几十甚至上百英亩土地的大户,他们所申报的实际耕种面积和年收入都低于此标准。这样一来,政府在农业领域几乎没有任何税收。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印度农户是通过“化整为零”的办法“钻空子”,但印度一些专家认为,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本来就是减轻农民负担,政府为了促进农业发展也一直未对此深究。

  二是受益于柴油、电力免费或优惠政策。被称为“印度粮仓”的旁遮普邦规定,农民购买柴油的款项可在出售农产品之后支付。农业用电则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民免费用电;一般农户可免费使用灌溉用电,其他用电则享受优惠价。

  三是受益于化肥、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价格补贴政策。化肥是印度农业补贴中最大的项目,价格由政府统一规定并实行补贴。不管是进口还是国产化肥,售价普遍低于生产成本,运输费则全部由政府承担。

  四是受益于政府出资修建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的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部由邦政府出资,农民负担大为减轻。

  印度对农业的扶持性政策以及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性措施,极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不但保证了这个人口大国的粮食供应,并且带动了食品加工和其他相关产业,对整个经济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虽然农业补贴有违世贸组织的某些规则,但印度计划委员会高级顾问普拉纳布·森认为,对农业实行补贴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只是采取的手法不同而已。对于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短期内完全取消补贴是不可能的,后果也是可怕的。

  上世纪60年代初,印度发生了自独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性饥荒,只能火速进口500万吨粮食以解燃眉之急。痛定思痛,政府得出结论:农业对印度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发展与稳定至关重要。从此,全国上下开始把农业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印度粮食年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2.2亿吨。由于印度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提高农业生产率已成为解决庞大人口吃饭问题的惟一办法。

  印度总统卡拉姆早在去年初就敦促印度政府早日开展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最近也多次强调启动旨在改变“靠天吃饭”被动局面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迫切性。为此,印度中央储备银行决定在未来5年内向农业部门提供5000亿卢比(约合115亿美元)的信贷资金,明确规定了从开垦荒地、选育良种到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增加灌溉面积、提高粮食加工和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等具体环节中的投资导向。政府还计划向70%的农民提供低息贷款,指导农民进行产业升级。总之,印度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性措施,刺激并保护了农业的发展,不但保证了这个人口大国的粮食供应,而且彻底改变了粮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成为粮食出口国。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 疫情打不倒日本 日本畜禽流通体制介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