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当前生产受到的冲击
.
关键字: 回归模型 粮食生产 价格指数
加入WTO后,将使中国农业进一步融合于世界经济结构的大框架中,这意味着中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一次新的机遇,但同时也会承受外来的冲击,特别是中国的粮食生产问题。粮食不仅是一种经济资源,更重要的是一种生命资源。粮食是关系到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由于国际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可供限度性,过分依赖粮食进口是危险的,而WTO规则下,农业的对外开放,大势所趋。笔者认为,入世后,对中国粮食的直接冲击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内粮食的产量,二是粮食的价格。本文通过计量的方法分析其影响,从而寻求入世后农业对策。
一、粮食生产冲击机制分析
加入WTO,对中国粮食生产有重要影响的承诺主要有以下几条:
(1)降低农产品进口关税。平均关税由2001年的19.9%降到2008年的15.1%。其中小麦、玉米、大米等农产品保持在14.5%左右的进口关税。
(2)关税配额管理。中国将同美国等许多WTO成员国一样,使用关税配额制度,在粮食方面,进口的初始配额为1830万吨,最终配额为2215万吨。
(3)贸易权和分销权。结束国营企业垄断性进口地位,进口配额和私营部门比例要逐渐提高,年末国有进口企业未用完的配额重新分配给他们。玉米的进口配额50%让给私营企业。大米到2004年由私营部门平分。小麦的进口配额国有部门将占到90%。
从上可看出,粮食进口门槛大大降低。
在价格方面,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在粮食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在不断下降。中国小麦的价格在80年代末已经逼近国际价格,90年代前3年均超过了国际价格。1999年、2000年、2001年的主要农产品的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比较如下:
表1
(注:Pw-世界粮食市场到岸价格,Pd-国内粮食消费价格,R-比例)
资料来源:农业经济问题 2002年第4期
从上表可看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价格已经平均高于世界价格两到七成,而且这种劣势在近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温思美解释为由于大宗农产品对规模化和机械化的要求比其他农产品要高,在主要贸易伙伴的土地生产率已经比较接近的条件下,其竞争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因此规模化、企业化、机械化和市场化程度就成为比较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由于市场的开放,只要国内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就有进口的可能。随着粮食的进口,国内价格将下跌,国际价格降上升,最终趋向一致(扣除关税、运输费用等),从而进口停止。所以进口的多少取决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与国外生产成本的差距,以及我国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力。一旦前者大,后者小,则对国内粮食市场冲击比较大,国内产量和价格大幅下跌,造成农民收入水平下降。一旦超过农民的承受能力,就有可能造成国内经济的不稳定,进而影响进口粮食所需的外汇,从而导致粮食危机。整个影响可表示如下:
二、粮食冲击的模型分析
入世后进口粮食的多少关键在于国内外粮食价格比上,因此笔者通过分析国内国外粮食价格的影响因素,运用回归的方法来评估入世后粮食冲击。
(一)模型假设的提出
中国粮食是否能自给自足,经济学界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有的预言未来中国将存在巨大的粮食缺口,而有的则认为中国能凭借自己的生产能力实现自给。由于本文分析的是入世的粮食冲击,如果国内不能自给,即使不入世,粮食生产不存在劣势,也需进口,这与本文的分析目的不一致,故本文赞成后者的观点。另外,本模型为分析方便,不考虑国内、国际质量差异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
(二)模型的建立
国内粮食市场和国际粮食市场通过国际贸易联系在一起。在不考虑质量差别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粮食的价格差在市场机制下,将对粮食的进口量起着决定作用。因而笔者通过分析影响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粮食价格的因素,建立粮食价格决定模型,从两个市场价格趋于一致中,来预测中国入世后粮食进口量和粮价下跌量。
国内粮食价格决定模型:
根据经济学一般原理,价格取决于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共同作用,因而引起供给与需求的变化的因素都将会引起价格的变化。在影响供给方面的因素中一般有上期粮食供给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粮食进出口量,在影响需求方面的因素中一般有人口、国民收入。笔者通过回归分析,人口、粮食出口量、国民收入这三个因素对国内粮食的消费价格的影响在95%显著水平并不显著。出现这种结果,在人口因素上,笔者认为,由于我国的粮食商品率低(不到40%),而新增人口大部分出生在农村,再加上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还未达到饱和,所以人口对价格的影响无法反映出来。至于粮食出口因素,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两个因素使其对价格的影响不显著。(1)国内交通运输不便。上个世纪80年代,东北大豆、玉米生产增长极快,产量大幅上升。而与此同时,受制于交通运输条件,中国南方各省无法从东北输入粮食,抑止价格上涨,只好从国外进口了大量大豆、玉米及其他饲料粮。(2)粮食流通体制的缺陷。地区垄断使粮食剩余地区能够向粮食欠缺地区要求不切实际的高价,或者干脆关闭市场和设关卡拒绝出售,使缺粮省分无法通过国内粮食抑止本地区粮价,不得不增加进口。而粮食丰收地区由于政府的收购政策和90年代中期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使得出口使本地区价格下跌相当有限,对全国粮价影响更小。一般来讲,一个国家在粮食消费未达到饱和点前,国民收入与粮食价格应呈正向关系,而我国国民收入对粮食价格影响并不显著,笔者认为这与我国的农业结构有关。近几年我国的总量平衡状况表明,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已经提高到了能够稳定的解决国民温饱的水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的粗粮比例不断下降,而高质量的稻米、小麦的需求却在持续增长,但我们的粮食生产结构还没有跟上需求结构的变化。1992年,我国南方8个主要的水稻生产省分大约储备了2000万吨水稻,但其中70%为市场滞销的劣质米,而只有30%属于消费者欢迎的优质米。这就很好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国民收入因素对粮食价格影响并不显著。
国外粮食价格一般受前期农资生产资料价格影响较大,笔者认为我国受当期农资生产资料价格影响较大,因为中国农户的卖粮行为有其特殊性。中国农户普遍存在储粮行为,往往把当年的粮食第二年拿到市场销售,再买回第二年所需的农资。这样的第二年农资价格就影响农民是否卖粮进行再生产,还是继续储粮,减少第二年的粮食播种面积。这种行为自然影响到市场粮食供给量,从而影响价格。
根据以上前期的分析工作,从而建立以下线性模型:
Pt=C(1)+C(2)*St+C(3)It-1+C(4) Qt-1+ut
Pt C当期粮食消费价格指数
It-1—上期粮食进口量
Qt-1—上期粮食产量
St C当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考虑到制度等因素的影响,笔者用1986-2000年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如表2
表2
(注:P1985 =100 S1985=100)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
回归结果如下
表3
从拟合的结果来看,拟合度较高。上述三因素解释了98.5%中国粮食消费价格的变动。说明我国粮食消费价格主要受供给方面因素的影响。除常数项C(1)外(不影响问题的研究),C(2)、C(3)、C(4)在95%显著水平都显著。C(2)系数表明,农资价格变化对粮食消费价格影响很大,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1单位的农资价格的上涨将导致 1.797660单位的粮食价格的上涨。
C(3)系数表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1单位(1万吨)的粮食进口,将使下年国内粮食消费价格下跌0.040247个单位。
C(4)系数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上年粮食增产1个单位(1万吨),当年粮价下跌0.001857个单位。
国际粮食价格决定模型:
根据相同的原理,国际粮食价格也取决于供给与需求的作用。由于国际粮食供给者的多样性,很难获取世界农资生产资料价格方面的数据,考虑到主要粮食出口国以资源密集型进行粮食生产,因而用国际原油价格作为世界农资生产资料价格的替代变量。至于中国的粮食出口因素对世界粮价的影响,由于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出口量在世界粮食市场中的地位不断下降。1975年,中国在世界大米出口中还占1/5的比重,1989年降到仅占2.6%。中国小麦的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再加上中国粮食与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品质的差别,所以造成对世界粮价影响,笔者认为并不显著(可从回归分析中得到验证)。按经济学上来讲,世界国民收入也应该是影响国际粮食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考虑到不:一是获得数据的难度。由于世界各国使用不同的货币,以及汇率的变化,很难获取这方面的准确数据;二是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近15年来,对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主要是发达国家,而这些发达国家,根据岸根卓郎的观点,早已达到粮食消费的饱和点,即粮食消费量的收入弹性几乎为零。而世界最不发达的三十个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迟缓,无法支付进口粮食所需的外汇而处于饥饿状态。考虑到这个原因,笔者认为不考虑这个因素对粮食价格的影响,不会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大的影响(回归结果中较高的拟合度验证了这一点)。
根据以上分析从而建立以下线性模型:
Pt=B(1)+B(2)*Rt+B(3)*Ot-1+B(4)*It-1+B(5)*Mt-1 +Ut
Pt—当期国际粮食价格指数
It-1--上期中国粮食进口量
Ot-1 —上期国际原油价格指数
Rt—当期世界人口
Mt-1 —上期世界粮食库存节余量 1986年?D?D2000年各数据如下
表4
(注:P1979-1981 =100 R1985 =100 O 1980 =100 )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世界经济年鉴》、《粮农组织生产年鉴》、《粮农组织贸易年鉴》整理得
回归结果如下:
表5
回归结果来看,拟合度符合要求,各要素都显著。系数B(2)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1单位的世界人口增长,世界粮食价格指数将上涨3.761786个单位。系数B(3)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1单位的国际原油价格指数的上涨,将导致下年世界粮食价格指数上涨1.616143个单位。系数B(4)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我国1单位的粮食进口,将使下年世界粮食价格指数上涨0.047123个单位。该要素对世界粮价的影响显著,例如1995年我国较大幅度的进口粮食,1996年上半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超过了我国国内的粮食价格。1995年以后,我国粮食进口大幅度减少,如小麦从1995年的1200万吨依次降低为840万吨、200万吨、150万吨、45万吨。与此同时,世界粮食市场价格也节节下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进口对世界市场的显著影响。系数B(5)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1单位的世界节余库存的增加,将使下年世界粮食价格指数上涨0.203503个单位。这似乎不合事实,笔者认为以下原因导致这种结果的出现:世界主要粮食生产者一般根据本年的粮食库存决定下年的粮食播种面积。上年粮食库存增加,导致粮食本年播种面积减少,从而造成粮食产量减少,进而造成本年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相反则世界粮食价格下跌。
(三)国内粮食市场影响分析:
开放条件下,影响进口量主要是价格差(不考虑质量因素的差别)。根据以上分析,进口使国内粮价下跌,国外粮价上涨,若不考虑运输成本和零关税的情况下,则到国内与国际价格相等,进口停止。但若考虑到运输成本和关税,则在均衡的情况下,国内价格也会适度高于国际粮食价格,两者之差表现为单位运输成本和关税率。因而达到均衡时可表示为:
P国内+C(3)*I=P国际到岸*(1+t)+B(4)*I
P国内?D?D国内粮食价格
t--粮食关税率
C(3)—单位粮食进口对国内粮价的影响量
I?D?D粮食进口量
P国际到岸?D?D 国际粮食的到岸价格
B(4)?D?D单位粮食进口对国际粮食价格的影响量
假若国内粮价为2000年价格不变,即P国内=426.3,而为同期美国期货粮食到岸价格的1.5倍,
即P国际到岸=426.3/1.5。入世后,根据中美所达成的协议,粮食关税率t=14.5%,C(3)=-0.040247,B(4)=0.047123。可根据以上等式求得进口量I=1154.8万吨,国内粮价下跌△P=46.5,下跌幅度为10.9%。即入世后,按2000年国内外粮食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也只会在2000的进口水平上,多进口1154.8万吨,即共1266.8万吨。
经济学界认为,一国的粮食进口量占国内总供给量若不大于5%,则该国达到了足够的粮食安全水平,若不大于10%,即达到了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从这种观点来看,入世不会对中国造成粮食安全威胁,中国过去已有多个年份超过或接近这个进口量,所以在运输和储备方面,我国能应付。世界粮食市场也能承受(世界粮食供给近20年在2-5亿吨左右)
至于粮价下跌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由于中国粮食的商品率低,很大一部分粮食农户自己以养殖业等其它形式消化掉了。再加上人均农业收入占农村人均家庭纯收入的比重一般在40%-70%之间,所以10.9%的粮价下跌对农民收入影响不是很大,关键是农业人口是否能顺畅转入其它比较优势产业,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三、入世后粮食生产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知,入世虽然对中国农业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这是建立在(1)粮食国内外价格差保持在目前的基础上,即影响粮食价格的其它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旦差距扩大,进口量和国内粮价下跌更多;(2)有足够的外汇进口所需粮食;(3)世界粮食市场的可供给性:(4)农民可在其它方面增加收入;(5)不考虑我国粮食生产自身的波动性。(6)不考虑非市场因素的作用。(7)不存在粮食质量偏好差异。(2)和(3)项条件一般没有什么问题,为了应付其它可能存在的变化和从粮食安全和经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结合模型分析的结果,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要合理进行粮食储备,并根据国内丰歉及国际粮食价格涨落情况,通过国内粮食期货市场、批发市场及国际市场,实现吞吐调节功能,适时适量调增或调减国内储备规模,使粮食储备达到安全、经济、合理。与主要出口国签订政府间的长期贸易协定,以此来确定粮食进口的基本数量。在进口渠道上,我们要努力实现多元化,避免过分依赖单一渠道进口而受制于人。
调整传统的农业发展目标,支持农业从追求产量的增长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方面转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消费者嗜好和消费结构的变动调整生产结构,使粮食生产在品质、数量和质量几个方面都能符合市场需求的变化。要把发展农业同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及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加强粮棉油生产区及全国性的商品基地的综合经济开发,要重点发展本地区的名优特稀产品,将资源优势变为商品优势。
建立全国统一、有序的粮食流通市场,破除地方保护观念,打破地方行政分割,加强省际间粮食购销衔接工作。产销区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积极搞好省际间的粮食余缺的调剂。大力发展运输产业,降低运输成本。
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农业高科技的投入,努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在当期要特别加强种子、化肥、农药等基本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技术支持力度。要严格有效地控制生产资料价格的非正常上涨。
参考文献:
岸根卓郎(日):《粮食经济-未来21世纪的政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陈武:《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经济国际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杨鹏飞、洪民荣:《WTO法律规则与中国农业》,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黄季?j、斯••罗泽尔(美国):《迈向21世纪的中国粮食经济》,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马九杰、孔祥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报告1990-1998》,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温兴琦:《切实关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载《宏观经济研究》,2003(5)。
李岳华、蒋乃华、郭忠心:《中国粮食波动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赵锡斌、温兴琦:《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载《中国软科学》,2003(8)。
作者单位:温兴琦,武汉大学商学院国民经济学专业研究生
一周热点
- 2019-08-30中央下发铁令!19年限养令、禁养令撤销!19年玉米生产者补贴确定,即将下发!
- 2018-08-05智慧养猪驱动 ——首届中国智慧养猪产业实践峰会在京召开
- 2018-03-27双胞胎第三代教保料“健康三宝”掀起抢购狂潮:仅发布会当天销售突破5000吨!
- 2017-10-11双胞胎集团9月份销量再创新高,突破86万吨!
- 2018-04-092018饲料工业展览会展商名录
- 2018-10-26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关于发布《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蛋鸡、肉鸡配合饲料》2项团体标准的通知
- 2015-11-02双胞胎集团推出“三胞胎”直销大猪场
- 2018-03-08全国猪场大咖将齐聚三亚与双胞胎集团共谋猪事
- 2017-11-20年销量突破900万吨,双胞胎再现王者风采!
- 2019-03-26来2019河北饲料峰会 见证行业发展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