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集约农业的模式与启示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4-06-08
  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主要有两个发展模式:地多人少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实行规模农业经济,或者说粗放经济,主要着眼降低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成本;地少人多国家如日本、荷兰、丹麦、以色列,则实行集约农业。

  集约农业的特点就是通过向有限土地的高投入获得高产出的一种经营方式。日本与中国的农业发展条件有不少相似之处:历史上都是长期的封建小农经济;在气候上两国都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农作物品种类似;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耕地中粮食作物特别是水稻占较大的比例。然而不同的是,两国的农业产值有较大差距:1994年日本农户平均收入为709万日元(约49万元人民币),其中农业收入为159万日元(约11万人民币)。扣除两国价格因素也至少是中国同期农户收入的10倍。

  一、日本集约农业的特点

  1.因地制宜的品种改良

  日本在农作物的品种改良上下了很大工夫。不仅下大气力改造本国固有品种,而且对原产于外国的农产品,也加以驯化改良,提高品质。许多这样的优良品种又反过来被原产国引进。如富士苹果、久保桃、20世纪梨、巨峰葡萄等。从中国温带半干旱地区引进的柿子,经过改进,适应了日本多雨的气候,而且甜度高不脱涩可直接食用,品质和价值远超过中国的传统柿子。日本国土南北狭长,地形复杂,各地自然条件差别较大。日本的农业科学研究人员,对各地的气候水文土壤等资源进行了科学的调查研究,培育出发挥本地优势的优良品种。以水果为例,苹果主要产在凉爽的青森、长野两县,两地的苹果产量占全国的80%。优质大米产自凉爽多雨的北方,尤其冬季多雪的新泻县有名。樱桃产自山形,葡萄产自干热少雨的甲府盆地,橘子产自温暖的四国,茶以富士山脚下的静冈县最具盛名,那里的面向太平洋缓慢倾斜的火山灰台地、终年温和湿润的地理优势为茶提供了绝好的生长条件。东京郊外的千叶茨城等县以蔬菜鲜花闻名。

  2.适度规模

  1946年,日本通过第二次农地改革法,包括“自耕农创设特别法案”和“农地调整法改正法律案”,开始了被称为“农地改革”的土地制度改革。这使日本农业多年以年均3.1%的速度顺利发展。到上世纪60年代,实现了大米自给。土改当时,农户数600万,户均土地为0.67hm2,后来经过50年的工业发展,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到1995年。农户总数减为260万,户均土地增至1.35hm2,其中专营水稻的农户土地为10hm2。实现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成功经验是:实现全国迁徙自由,实现全民就业升学机会均等,在农村地区发展制造业以吸引农民就近就业,发展兼营农户,通过政府和农协引导的土地租赁等形式,使土地向少数人集中。日本政府还计划在未来几年里进一步将水稻农户减至35万,使户均土地达到20hm2,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3.诚信经营

  与中国明显不同的现象是,在日本销售农产品,所有商品都有产地品牌规格,都有包装。比如鸡蛋,按大小、鸡的品种、产地等分级别,按质论价。产地到流通各个环节层层负责,以减少假冒商标的发生。由于假冒违规的现象罕见,所以一旦发生此类丑闻,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也成为一种舆论监督。例如一年前的雪印牌牛奶掺水事件,导致该老牌大公司倒闭,某超市用进口牛肉假冒日本产牛肉的事件,导致负责人拘留卸任的结果。因而各公司对商品信誉非常重视。日本人喜欢生食,不仅鱼虾贝等海产品喜欢生食,生菜、卷心菜、番茄等蔬菜也喜欢生食。之所以能够放心生食,也反映了食品在生食、物流、销售等各环节管理的严格。

  4.农协服务

  日本的农业制度是一种私有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协组织形式。小农经济基础就是:土地私有,经济单独核算。农协即农业协同组合,为政府支持下组织起来的全国性集体经济组织,主要从事以下工作:为农民办信用、贩卖、购买和共济这4种基本事业,推广农业种植、食品加工、病虫害防治、住宅改建、道路修建、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技术指导与生活服务。

  正是农协通过各项事业和卓有成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使日本的家庭式农业演变为集约化、社会化、商品化的现代农业。首先,农协是政府与分散的农户间的联系纽带,便于推行政策、技术、信息。其次,有助于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引向分工协作的社会化规模经营。实现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将小块的土地连成片以利于实施机械化、化学化,同时使农民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化服务和农业增值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稳定农村社会,并减轻国家支农负担。

  5.政策保证

  在日本,政府对农产品生产、销售都有相当的干预,制定了独特的价格政策。主要包括7类:(1)价格管理制度。(2)价格稳定制度。(3)稳定指标价格制度。(4)保证最低价格制度。(5)抑制价格制度。(6)缴纳金制度。(7)稳定基金制度。这7类价格政策主要起着稳定农产品价格,保证农民收入和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的作用。日本大米价格为每kg20元人民币,约为世界市场的5—10倍。政府每年投巨资补贴农产品收购价格,以维持日本的大米自给。农民种水稻有严格的面积控制,以免过多的种植使财政不堪重负。

  二、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发

  参考以上日本发展集约农业的经验,对发展中国农业发展提出以下的建议:

  1.实现规模经营

  应尽快通过立法和修订相应法律法规,放松对土地转让、兼并的限制,实现土地使用权转让的规范化和法律化。使得土地向部分种植大户转移集中,以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二是改革现存的户籍制度,逐步取消农村居民在城市里居住、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待遇差距,以此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2.加大科技投入

  通过国土资源和农业发展状态调查,建立各地农业自然条件、优选农作物品种、种植技术等全国数据库和专家指导系统。建立完善各级技术推广站所,帮助农民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目前中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到0.1%,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应促进农业技术的商品化,运用市场的力量形成国家、地方、农户相结合的技术开发模式。

  3.发展合作经济

  应发展以下几类合作组织:一类是通过提供融资业务,提高农村资金利用效率的组织;另一类是提供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及相关信息和技术支持的组织。最后,建立农民医疗、教育、建房等方面的福利合作保险机构。通过建立在自愿基础上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及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4.打造精品名牌

  中国地大物博,农耕历史悠久,各地有许多名牌农产品。可是我们的精品意识不足,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很低。例如中国的涪陵榨菜,在日本分成小包装,打着日商的牌号,赚去了大部分利润;中国的章丘大葱、莱阳梨、沧州小枣等,东西出口了,品牌没有打出国门。为此应当在规格、包装、检疫等各方面向国际标准靠拢,打造中国的名特优农产品,促进专业化生产和农业商品化生产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以及农产品的价值,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5.坚持因地制宜

  中国人口多、耕地少、地区间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显著,社会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本地特点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式和发展策略。搞全国一盘棋的大农业,应当坚决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取得总体最佳效益。

  作者:河北科技大学信息学院 庄庆德 宋国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