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企业的艰难时刻
国家发改委发文降低阿莫西林等24个品种、400多个剂型规格的抗感染类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距今已有1个多月。
“我记忆中这是国家从1997年开始对抗生素进行的第11次降价,由于大幅调价,我们不得不对整个产品战略作出调整,是不是撤出抗生素领域是我们公司正在思考的问题。”河北某抗生素企业市场总监刘平对记者说。刘告诉记者,该企业主要产品6粒包装的头孢克洛每盒的价格由原来的57.5元一直降到目前的26元。曾经利润高、用量大的抗生素产品被经销商疯狂追逐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生产企业的苦苦支撑和代理商的敬而远之。
抗生素降价对上游企业、下游经销商和医院用药造成的影响,正在日渐显现。
降价推倒多米诺骨牌
由于对此次降价早有准备,许多生产企业因此减少了损失。
据刘平透露,以往每次降价由于来得比较突然,光经销商调价和退货一项,一个产品就损失将近200万元。这次降价由于早有传闻,企业做了一些准备,所以这方面的损失是少了,但对利润的影响一点没少,这次降价预计将减少利润800万元,这个数字恰好是该企业去年死保的利润指标。以本次降价产品之一的阿莫西林为例,原来1年最高销量可以卖5亿粒,降价后因为利润微薄,经销商不愿意再经销,所以今年到目前只卖了1亿粒,仅是原来的20%。为此该公司最近不得不调整战略,为了保住年初定的利润指标,只能压缩费用,其中一个重要决定就是将原来预算每年1000万元的研发费用减半。“长期这样下去,企业根本拿不出钱搞研发,提高研发能力只能变成一句空口号。”
据记者了解,此次降价不但令小型抗生素企业感到有生存危机,抗生素“大腕”的日子也一样不好过。
山东鲁抗集团董事长章建辉曾表示,此次抗生素降价使鲁抗平均调低药品出厂价格20%左右,为了应对这一困难局面,最近不得不削减员工奖金以压低成本。哈药集团的负责人刘存周也表示,估计今年整个集团的抗生素产品光在价格上就会损失5亿元。
当然,对于此次降价感到处境困难的不仅仅是制剂生产企业,甚至包括最上游的原料药企业在内的整条产业链都明显感到了阵阵寒意,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抗生素产业的一次寒冬。
抗生素制剂生产企业在降价后普遍都选择向上游压价,进一步加剧了本来就饱受价格竞争之苦的原料药生产企业的价格压力。记者从河南某抗生素原料生产企业获悉,近期迫于来自制剂企业的降价压力,几种常见抗生素原料药的价格又是一路狂泻,以头孢拉定原料为例,其价格已经由原来的1000元/公斤一直跌至目前的500元/公斤。而同在一条线上的批发商也是叫苦连天。
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秘书长王锦霞介绍,经过连续10多次的药品降价,降价总金额已经达到177亿元,而我国医药商业一年的销售增长还不到200亿元,销售数量是增长的,但销售利润却一再下降。
降价导致产品结构改变
据了解,发改委此次在发布降价令之前,曾专门深入到企业进行细致的调查,并且多次召开相关的调整价格座谈会,最后认为目前抗生素产品仍存在流通环节差价过大的问题。降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压缩中介环节的费用,但直接对药价动刀是否能够如愿呢?
参加过价格座谈会的一位企业代表认为,此次发改委调查得到的主要是去年9月份制药企业的一些数据,当时各种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还比较稳定,而今年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都上升了将近20%,所以再按照原来的计算方式似乎不合理。
刘平认为,目前抗生素产品虽然存在价格虚高的现象,但是在生产企业这边由于竞争激烈,只能赚到3%~10%的利润,而经销商是1%~3%,剩下的全部留做医院和代理商的公关费用。一旦下游降价,往往是按照比例逐级转嫁到上游制药企业,结果有两个:一是为了保住医院的利润和销售产品的公关费用,让生产企业多承受降价比例,而对于医院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二是由于压缩到最后中间费用少到不能操作了,那么这个产品会就死掉,企业转移到其他一些不在降价之列但差价大的产品。这两种结果既对生产企业不利,也不能起到有利于患者的作用。
前一种现象在近期中国典型医院抗生素用药情况中可以得到证实。
一些地区的三级大医院每年消耗的抗生素金额占所有药品金额的40%~50%;二级和基层医院所占比例更高,达到了60%~80%。而医院的抗生素药价普遍比零售药店平均高1/3,部分药价甚至高数倍。资料显示,近几年企业的抗生素产品销售降低了200亿元,而医院的抗生素产品销售反而增加了500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降价的结果还导致终端抗生素产品结构的剧变。原来一直被看成新贵的抗生素加速了向普药转化的步伐,全国典型医院用药数据显示,2003年左氧氟沙星、舒巴坦钠/头孢哌酮、头孢他啶、阿奇霉素等产品的用药总金额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6.38%、61.86%、41.46%、40.25%,如果考虑降价因素,这些产品的使用量都至少比原来增长在50%~100%以上。而先前已经沦为普药的头孢拉定以及头孢噻肟钠等产品的使用则出现了大幅度下降,降幅都在20%左右。而临床使用最多的青霉素早已跌出前100名。很多企业不得不把这部分临床使用了几十年、被公认的一线廉价抗生素撤出城市,推向农村地区销售。
章建辉分析,一旦某种抗生素大降价之后,医院或者医生就可能弃之不用,或者很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其他高价抗生素。据刘平透露,一些不愿意轻易放弃抗生素市场的企业,纷纷打起了开发不在常见降价范围之内抗生素产品的主意,比如一些新开发的复方抗生素,像头孢氨苄+TMP,头孢羟氨苄+TMP等。据说在今年的新药会上,这些产品十分抢手,这必将引起企业的开发热潮。但有关专家认为,这些抗生素产品并不代表主流研发方向,这样做会降低了整个研发水平。
根据去年的用药统计,近几年新出现的复方抗生素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和头孢曲松/舒巴坦钠的增长都达到了100%以上。
降价不利于培养品牌药?
深圳制药厂副厂长邓宝军认为,国家对于药价一刀切不利于品牌药的培养,发改委对于药价成本的确定是按照平均生产成本定的,而实际上同一种药由于材料和工艺使用的不同,成本往往差别很大;对于价格一刀切显然对那些生产成本低的企业有利,不利于名牌产品的培养。
针对这个问题,国家出台了单独定价的办法,采取优质优价的方法保护名牌产品。但对此企业仍存疑虑。刘平认为,单独定价主要以原研药为主,这些药一般都是外资企业的,往往能获得高达几倍的定价。业内人士指出,在对合资药和进口药的定价上,存在不平等竞争的现象。合资药和进口药的定价方式要么是备案制,要么是单独定价。定价往往要比国产药少则高出1倍,多则高出7~8倍,虽然这里边包括了专利、技术的原因,但高出这么多,是值得商榷的。刘平认为,既然原研药的专利期已过,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了,按照产品质量区别定价高10%~20%是比较合理的范围。
中国医药会计学会常务副会长赵眯文向记者提供了另外一些差价过大的例子:上海罗氏的菌必治(1g)的零售价格为139元,而上海新亚的是40元;大连辉瑞的先锋必素(1g)的零售价是76.90元,而上海先锋同类品种是15元;华北-赫司特的注射用头孢噻肟(1g)每瓶的零售价是70.08元,而其他企业是17.00元。而记者了解到,和菌必治同一成分和规格的另一国产头孢曲松的出厂价只有1.4元。
一周热点
- 2019-08-30中央下发铁令!19年限养令、禁养令撤销!19年玉米生产者补贴确定,即将下发!
- 2018-08-05智慧养猪驱动 ——首届中国智慧养猪产业实践峰会在京召开
- 2018-03-27双胞胎第三代教保料“健康三宝”掀起抢购狂潮:仅发布会当天销售突破5000吨!
- 2017-10-11双胞胎集团9月份销量再创新高,突破86万吨!
- 2018-04-092018饲料工业展览会展商名录
- 2018-10-26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关于发布《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蛋鸡、肉鸡配合饲料》2项团体标准的通知
- 2015-11-02双胞胎集团推出“三胞胎”直销大猪场
- 2018-03-08全国猪场大咖将齐聚三亚与双胞胎集团共谋猪事
- 2017-11-20年销量突破900万吨,双胞胎再现王者风采!
- 2019-03-26来2019河北饲料峰会 见证行业发展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