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的多功能性与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4-09-10
摘要: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调整工作千头万绪,但有一条尤其重要,即“加快发展饲料工业和畜产品深加工,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的产业”。这是因为畜牧业生产具有特殊的多重功能和连动效应,一方面它直接向国民提供优质动物蛋白,丰富膳食增加营养,有利于提高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带动饲料产业发展,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并且能够推动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引导农业产业结构向更加协调、更加合理的方向转变。同时,畜牧业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可能成为我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一个优势产业。因此,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技术措施,进一步加大畜牧业生产在农业中的比重,可以有抓纲举目之功效,是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向最优化转变和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
一、发展畜牧业,带动饲料业发展,促进种植业结构调塑
畜牧业生产离不开饲料工业,而饲料工业又以种植业为原料进行生产,三者相依相存,共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种植业是基础,畜牧业是种植业的加工业,饲料生产是畜牧业的预生产。因此,利用畜牧业的杠杆作用,即扩大现代畜牧业生产规模,撬动市场,增加对饲料饲草以及饲料工业的有效需求,从而推进饲料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畜牧业生产的产前功能。充分利用这个功能,可以有效地促进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长期以来,为解决全国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业上始终倚重种植业生产,而在种植业生产中,又一直坚持“以粮为纲”,因而导致种植业结构乃至农业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这是当前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根本成因。最近几年,由于国家企业政策的巨大成功和大量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粮食产量稳步提高,但同时也使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更加突出:一方面优质粮食品种畅销;另一方面,一般和劣质的粮食却大量积压,全国粮食生产已经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过剩。截至1999年底,国家粮食库存加上农民手中存粮,总量已大体接近全国一年的粮食产量。这样的结果,不仅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而且还“谷贱伤农”,使农民增产不增收,广大农村市场难以启动,直接影响了国家宏观经济的良性发展。因此,调整种植业结构势在必行。
宽松的粮食供应环境,是调整种植业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有利时机,也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难得机遇。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粮食供应不足,没有很多粮食可用于发展畜牧业,在多数情况下,农民以作物秸秆饲养牲畜,处于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因而其发展十分缓慢。而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由于粮食生产的逐年上升,市场需求的有力拉动,畜牧业生产得以高速发展。现代化畜牧生产已显雏形,并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独立产业。到1998年底,全国肉类总产量达到5500万吨,禽蛋产量达到2190万吨、奶类产量达到845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6.3倍、11倍和9.3倍。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000多亿元,占当年农业产值的32%,比1978年翻了一倍以上。尽管如此,这个比例还远未达到一个合理的理想数值。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理论,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根据有关资料,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像丹麦、荷兰等这样一些人多地少的国家,畜牧业产值的比重更高,有的达到70%以上。相比之下,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畜牧业生产比重仍然偏低,因而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发展现代畜牧产业,必须有现代饲料工业的有效支撑,从而向种植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应当专门安排饲料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这样,发展畜牧业就间接推动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使种植业改变传统“粮、经”二元结构,建立新型“粮、饲、经”三元种植业结构成为必然。以发展畜牧业促进三元种植结构推广,推动种植业结构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和资源分布逐步展开。 首先,要确立人畜分粮的生产和科学管理体系,明确把饲料作物从一般的粮食作物种植计划中单列出来,安排专门的饲料作物种植,增加饲料生产总量。目前全国饲料粮消费比重大约占全部粮食消费总量的40%,而作为主要饲料粮食的玉米却只占粮食总量的24%。很显然,其间的饲料粮不足部分就需要其它粮食进行转化或依靠进口予以补充前几年,我国连续大量进口玉米,即使在国内粮食已经明显出现供大于求的1999年,l-9月性仍然进口了7万多吨玉米”,即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调整粮食种植,扩大玉米特别是专门饲用玉米或优质牧草的种植十分必要
第二;要积极开辟和利用各种资源,增加大豆等蛋白质饲料生产。大豆除了用于榨油以外,基本上用于饲料,全世界玉米产量的80%用于饲料,而大豆用于饲料的比例更高o。我国目前蛋白质饲料严重不足,每年需进口大量的大豆、豆粕和鱼粉等,因此,作为调整种植业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当把大豆生产从粮食作物中划出,以经济作物对待,实行优质优价,鼓励大力发展。另外,要在积极增加青贮玉米生产比重的同时,还要努力发展工业化蛋白质的生产,如蛋氨酸。赖氨酸等,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求。
第三,从长期发展分析,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潜力有限,畜牧业发展受饲料粮不足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农区的作物秸秆和牧区的草地资源,进一步加大节粮型家禽和草食动物的发展力度,特别增加牛羊肉生产比重。总之,应当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因地制宜地、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一切可能利用的饲料饲草资源,优化粮食、饲料和牧草资源的配置,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生物、生态和经济效成。
二、发展畜牧业,改善国民膳食结构,增进营养与健康
发展畜牧业不仅可以带动饲料产业的发展,促进种植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可以直接向人们提供更多的动物产品以及优质蛋白,改善食物结构,增加营养,增进健康,这是畜牧业生产的最基本功能。
畜产品的供给状况是一个国家、民族消费水平、营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均消费动物食品量已经有了很大提高,有些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在人均消费动物产品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在牛奶和羊毛消费方面差距更大。1997年,我国人均牛奶和羊毛消费量分别为6.3公斤和0.23公斤,仅为世界平均的1/15和1/2。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当前我国畜产品的消费还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占80%多的农村人口,每年所消费的肉蛋奶数量不足城市居民的四分之一。据全国第三次营养调查,农村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摄入蛋白质64.3克,其中优质蛋白质比重仅为17.2%,分别比城市居民少10.8克和20个百分点。由于蛋白质与热能不足,农村儿童发育迟缓率达39.l%,平均比城市同龄儿童矮3公分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肉蛋奶的需求也会增加,如果达到城市居民现有消费水平,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仅以农村居民肉类消费为例,如果他们现在的消费量达到城市居民1990年水平,全国肉类生产就需要增加900万吨。另据分析,如果每新增一个城镇居民,就要多消费81公斤的动物性产品。可见,我国畜产品消费市场仍然蕴藏着极其巨大的潜力。
然而,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受到市场和加工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一些产品出现卖难现象,并由此引发了对进一步发展畜牧业及其前景的担忧。但从一些科学数据分析,这只是一个“市场失灵”的问题,一方面,大部分畜产品市场疲软,价格走低。另一方面,市场却没能够反映出我国目前食物营养的不合理状况,例如,现在居民80%的营养来自于植物性食物,而优质蛋白消费水平偏低,平均水平只有26%,明显低于39%的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明显低于35%的发展中国家水平。
三、发展畜牧业,带动加工业,加工增值富裕农民
畜牧业在向鲜活市场提供肉蛋奶等食品,满足人民对菜篮子需要的同时,还向食品工业部门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种加工原材料。仅以肉奶两个品种为例,南京雨润肉食品公司目前就已开发出各种中西式熟肉制品、瘫腊制品、调味品等10多个系列400多个品种;南京奶业集团业也生产出50多个中高档奶制品上市,极大地丰富了食品消费市场。同时,畜牧业还向服装业、毛纺业提供大量的羽绒、羊绒(毛)以及皮革等加工原料,使人们的服装市场琳琅满目、千姿百态。此外,许多轻工、医药和化工行业也都以畜产品为加工原料进行各种产品的生产,因此,以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比比皆是,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畜产品加工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加工增值效益非常显著,其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在经济收益上大相径庭,如果再同时施以名牌效应则效益更佳,这是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例如,10多元一只的鸭子,加工成为“南京板鸭”,其价格即可翻番;10元/公斤的猪腿,加工成为“金华火腿”就可在价格上翻番数倍;加工后的羽绒制品,其价格也往往数十倍于加工之前,如果把某些动物产品加工成为医药用品,其身价更是百倍。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在使农民增收的同时,力争把畜产品加工附加值的一部分反哺畜牧业,则畜牧业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即可形成第一、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产品加工有了很大的发展,加工品种也日益增多,如肉鸡分部小包装产品投放市场,各类肉肠、肉松等制品进入千家万户,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但对于牛羊肉、猪肉等还大多以胴体上市,基本属于传统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市场急需一些分部位分割、中包装、保存期稍长的生肉类,加工品位也需要有所创新,其加工增值也主要体现于此。在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均大于农业产值,一般为2-3:l。相比之下,我国农业产值还大于食品工业产值,1997年的二者比是1:0.33,这说明我国农畜产品加工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四、发展畜牧业,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即,农业将直接面对国际生产者的激烈竞争和强力冲击,对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将是机遇和挑战共存。
根据多数专家的分析,我国的畜牧业比较优势强于种植业。原因在于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均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我国人口众多,价格相对低廉,因此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目前,我国猪牛羊肉的生产成本均低于国际市场,其中猪肉低50%,牛肉低80%,羊肉低54%,所以加入WTO以后,可望通过增加出口而受益。具体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广阔的国际市场,为畜产品的大量出口提供了需求空间。据有关专家运用CAPSIM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到2005年实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时(假定方案),我国猪肉年出口量将由加人WTO前(基准方案)的24.l万吨上升为625.7万吨,禽肉将由净进口(29.l万吨)变为净出口(118.l万吨)。对此,利用我国具有的养猪成本竞争优势,在巩固港澳、俄罗斯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潜在的日本、韩国和欧洲市场,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第二,由于畜产品出口的增加,国内市场价格将随之而攀升,使目前价格低迷的局面被扭转。根据预测,至2005年贸易自由化时,每吨畜产品市价将比1995年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涨幅分别为:猪肉14.4%,禽肉9.9%,蛋类4.2%。畜产品价格的提高,无疑会调动农民饲养禽畜的积极性,促使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加入WTO以后,国内粮食价格将会因进口增加而普遍下降,其中玉米下降幅度最大,这将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质优、价廉的饲料,从而使我国畜牧业生产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使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在肉类加工方面花大力气,在增加品种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质量和卫生标准,以科技为先导,市场为导向,加大实施名牌战略的力度,努力把中国的农畜加工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力争使有中国特色的品种品牌在激烈的国际农畜产品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发展畜牧业,带动饲料业发展,促进种植业结构调塑
畜牧业生产离不开饲料工业,而饲料工业又以种植业为原料进行生产,三者相依相存,共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种植业是基础,畜牧业是种植业的加工业,饲料生产是畜牧业的预生产。因此,利用畜牧业的杠杆作用,即扩大现代畜牧业生产规模,撬动市场,增加对饲料饲草以及饲料工业的有效需求,从而推进饲料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畜牧业生产的产前功能。充分利用这个功能,可以有效地促进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长期以来,为解决全国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业上始终倚重种植业生产,而在种植业生产中,又一直坚持“以粮为纲”,因而导致种植业结构乃至农业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这是当前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根本成因。最近几年,由于国家企业政策的巨大成功和大量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粮食产量稳步提高,但同时也使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更加突出:一方面优质粮食品种畅销;另一方面,一般和劣质的粮食却大量积压,全国粮食生产已经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过剩。截至1999年底,国家粮食库存加上农民手中存粮,总量已大体接近全国一年的粮食产量。这样的结果,不仅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而且还“谷贱伤农”,使农民增产不增收,广大农村市场难以启动,直接影响了国家宏观经济的良性发展。因此,调整种植业结构势在必行。
宽松的粮食供应环境,是调整种植业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有利时机,也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难得机遇。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粮食供应不足,没有很多粮食可用于发展畜牧业,在多数情况下,农民以作物秸秆饲养牲畜,处于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因而其发展十分缓慢。而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由于粮食生产的逐年上升,市场需求的有力拉动,畜牧业生产得以高速发展。现代化畜牧生产已显雏形,并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独立产业。到1998年底,全国肉类总产量达到5500万吨,禽蛋产量达到2190万吨、奶类产量达到845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6.3倍、11倍和9.3倍。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000多亿元,占当年农业产值的32%,比1978年翻了一倍以上。尽管如此,这个比例还远未达到一个合理的理想数值。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理论,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根据有关资料,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像丹麦、荷兰等这样一些人多地少的国家,畜牧业产值的比重更高,有的达到70%以上。相比之下,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畜牧业生产比重仍然偏低,因而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发展现代畜牧产业,必须有现代饲料工业的有效支撑,从而向种植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应当专门安排饲料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这样,发展畜牧业就间接推动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使种植业改变传统“粮、经”二元结构,建立新型“粮、饲、经”三元种植业结构成为必然。以发展畜牧业促进三元种植结构推广,推动种植业结构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和资源分布逐步展开。 首先,要确立人畜分粮的生产和科学管理体系,明确把饲料作物从一般的粮食作物种植计划中单列出来,安排专门的饲料作物种植,增加饲料生产总量。目前全国饲料粮消费比重大约占全部粮食消费总量的40%,而作为主要饲料粮食的玉米却只占粮食总量的24%。很显然,其间的饲料粮不足部分就需要其它粮食进行转化或依靠进口予以补充前几年,我国连续大量进口玉米,即使在国内粮食已经明显出现供大于求的1999年,l-9月性仍然进口了7万多吨玉米”,即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调整粮食种植,扩大玉米特别是专门饲用玉米或优质牧草的种植十分必要
第二;要积极开辟和利用各种资源,增加大豆等蛋白质饲料生产。大豆除了用于榨油以外,基本上用于饲料,全世界玉米产量的80%用于饲料,而大豆用于饲料的比例更高o。我国目前蛋白质饲料严重不足,每年需进口大量的大豆、豆粕和鱼粉等,因此,作为调整种植业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当把大豆生产从粮食作物中划出,以经济作物对待,实行优质优价,鼓励大力发展。另外,要在积极增加青贮玉米生产比重的同时,还要努力发展工业化蛋白质的生产,如蛋氨酸。赖氨酸等,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求。
第三,从长期发展分析,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潜力有限,畜牧业发展受饲料粮不足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农区的作物秸秆和牧区的草地资源,进一步加大节粮型家禽和草食动物的发展力度,特别增加牛羊肉生产比重。总之,应当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因地制宜地、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一切可能利用的饲料饲草资源,优化粮食、饲料和牧草资源的配置,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生物、生态和经济效成。
二、发展畜牧业,改善国民膳食结构,增进营养与健康
发展畜牧业不仅可以带动饲料产业的发展,促进种植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可以直接向人们提供更多的动物产品以及优质蛋白,改善食物结构,增加营养,增进健康,这是畜牧业生产的最基本功能。
畜产品的供给状况是一个国家、民族消费水平、营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均消费动物食品量已经有了很大提高,有些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在人均消费动物产品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在牛奶和羊毛消费方面差距更大。1997年,我国人均牛奶和羊毛消费量分别为6.3公斤和0.23公斤,仅为世界平均的1/15和1/2。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当前我国畜产品的消费还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占80%多的农村人口,每年所消费的肉蛋奶数量不足城市居民的四分之一。据全国第三次营养调查,农村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摄入蛋白质64.3克,其中优质蛋白质比重仅为17.2%,分别比城市居民少10.8克和20个百分点。由于蛋白质与热能不足,农村儿童发育迟缓率达39.l%,平均比城市同龄儿童矮3公分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肉蛋奶的需求也会增加,如果达到城市居民现有消费水平,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仅以农村居民肉类消费为例,如果他们现在的消费量达到城市居民1990年水平,全国肉类生产就需要增加900万吨。另据分析,如果每新增一个城镇居民,就要多消费81公斤的动物性产品。可见,我国畜产品消费市场仍然蕴藏着极其巨大的潜力。
然而,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受到市场和加工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一些产品出现卖难现象,并由此引发了对进一步发展畜牧业及其前景的担忧。但从一些科学数据分析,这只是一个“市场失灵”的问题,一方面,大部分畜产品市场疲软,价格走低。另一方面,市场却没能够反映出我国目前食物营养的不合理状况,例如,现在居民80%的营养来自于植物性食物,而优质蛋白消费水平偏低,平均水平只有26%,明显低于39%的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明显低于35%的发展中国家水平。
三、发展畜牧业,带动加工业,加工增值富裕农民
畜牧业在向鲜活市场提供肉蛋奶等食品,满足人民对菜篮子需要的同时,还向食品工业部门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种加工原材料。仅以肉奶两个品种为例,南京雨润肉食品公司目前就已开发出各种中西式熟肉制品、瘫腊制品、调味品等10多个系列400多个品种;南京奶业集团业也生产出50多个中高档奶制品上市,极大地丰富了食品消费市场。同时,畜牧业还向服装业、毛纺业提供大量的羽绒、羊绒(毛)以及皮革等加工原料,使人们的服装市场琳琅满目、千姿百态。此外,许多轻工、医药和化工行业也都以畜产品为加工原料进行各种产品的生产,因此,以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比比皆是,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畜产品加工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加工增值效益非常显著,其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在经济收益上大相径庭,如果再同时施以名牌效应则效益更佳,这是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例如,10多元一只的鸭子,加工成为“南京板鸭”,其价格即可翻番;10元/公斤的猪腿,加工成为“金华火腿”就可在价格上翻番数倍;加工后的羽绒制品,其价格也往往数十倍于加工之前,如果把某些动物产品加工成为医药用品,其身价更是百倍。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在使农民增收的同时,力争把畜产品加工附加值的一部分反哺畜牧业,则畜牧业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即可形成第一、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产品加工有了很大的发展,加工品种也日益增多,如肉鸡分部小包装产品投放市场,各类肉肠、肉松等制品进入千家万户,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但对于牛羊肉、猪肉等还大多以胴体上市,基本属于传统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市场急需一些分部位分割、中包装、保存期稍长的生肉类,加工品位也需要有所创新,其加工增值也主要体现于此。在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均大于农业产值,一般为2-3:l。相比之下,我国农业产值还大于食品工业产值,1997年的二者比是1:0.33,这说明我国农畜产品加工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四、发展畜牧业,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即,农业将直接面对国际生产者的激烈竞争和强力冲击,对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将是机遇和挑战共存。
根据多数专家的分析,我国的畜牧业比较优势强于种植业。原因在于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均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我国人口众多,价格相对低廉,因此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目前,我国猪牛羊肉的生产成本均低于国际市场,其中猪肉低50%,牛肉低80%,羊肉低54%,所以加入WTO以后,可望通过增加出口而受益。具体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广阔的国际市场,为畜产品的大量出口提供了需求空间。据有关专家运用CAPSIM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到2005年实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时(假定方案),我国猪肉年出口量将由加人WTO前(基准方案)的24.l万吨上升为625.7万吨,禽肉将由净进口(29.l万吨)变为净出口(118.l万吨)。对此,利用我国具有的养猪成本竞争优势,在巩固港澳、俄罗斯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潜在的日本、韩国和欧洲市场,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第二,由于畜产品出口的增加,国内市场价格将随之而攀升,使目前价格低迷的局面被扭转。根据预测,至2005年贸易自由化时,每吨畜产品市价将比1995年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涨幅分别为:猪肉14.4%,禽肉9.9%,蛋类4.2%。畜产品价格的提高,无疑会调动农民饲养禽畜的积极性,促使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加入WTO以后,国内粮食价格将会因进口增加而普遍下降,其中玉米下降幅度最大,这将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质优、价廉的饲料,从而使我国畜牧业生产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使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在肉类加工方面花大力气,在增加品种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质量和卫生标准,以科技为先导,市场为导向,加大实施名牌战略的力度,努力把中国的农畜加工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力争使有中国特色的品种品牌在激烈的国际农畜产品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上一篇 | 值得借鉴澳大利亚兽疫防控机制
下一篇 | “奶牛热”遭遇“寒流”?
一周热点
- 2019-08-30中央下发铁令!19年限养令、禁养令撤销!19年玉米生产者补贴确定,即将下发!
- 2018-08-05智慧养猪驱动 ——首届中国智慧养猪产业实践峰会在京召开
- 2018-03-27双胞胎第三代教保料“健康三宝”掀起抢购狂潮:仅发布会当天销售突破5000吨!
- 2017-10-11双胞胎集团9月份销量再创新高,突破86万吨!
- 2018-04-092018饲料工业展览会展商名录
- 2018-10-26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关于发布《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蛋鸡、肉鸡配合饲料》2项团体标准的通知
- 2015-11-02双胞胎集团推出“三胞胎”直销大猪场
- 2018-03-08全国猪场大咖将齐聚三亚与双胞胎集团共谋猪事
- 2017-11-20年销量突破900万吨,双胞胎再现王者风采!
- 2019-03-26来2019河北饲料峰会 见证行业发展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