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热”遭遇“寒流”?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4-09-10
今年入夏至今,奶业再次成为行业焦点,但这次不是它红火的发展趋势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相反而是一向蓬蓬勃勃发展的奶牛业似乎突然走进低谷:奶牛价格突然大幅回落,饲料粮价格却一路走高;鲜奶收购价迟滞不前,乳品企业则开始出现“压级压价”现象;奶农利益下滑,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倒奶卖牛”风波。业内人士不禁疑问:一向风光无限的奶牛业究竟是怎么啦?
奶业变天,奶农信心受挫
“去年上半年奶牛价格就偏高,加上牛场搬家,我就没敢再上奶牛,我原来自己养的20多头也分出去了。今年奶牛价格降下来,主要是饲料成本太高。”谈及省外的倒奶卖牛事件,淄博得益大张奶牛合作社养殖场场长范立江如此向记者解释。从他波澜不惊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对这场风波似乎早有预料。
据了解,去年他这一片儿的头胎牛(没产过牛)价格在1.95万元/头左右,而现在同样的牛才1万来元,二胎、三胎牛比去年同期也下降了5-6千元。这与记者在临朐县了解的情况大致相同,该县畜牧局刚刚做完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成年母牛价格由1.8万元下降到1.3万元,犊牛由0.7万元下降到0.4万元。
结合前段时间各类媒体关于河北石家庄、浙江乐清倒奶卖牛事件的报道,可见奶牛价格大幅下降在整个行业已是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一系列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奶牛养殖效益的下降。
“今年养牛不赚钱。”在短短的采访时间里,范立江这句话至少重复了三遍,足见养牛效益下降对农户信心的打击程度。他分析原因,一个是饲料价格上涨,每斤精料比去年上涨了2毛左右,以饲养年产5吨奶的成母牛为例,此一项每头产奶牛年降低饲养效益760元,此外,人工、治疗、房租、电费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二是奶价不升反降,鲜奶收购价格比去年每公斤减少了0.06—0.10元,这样每头产奶牛一年平均降低收入500元左右。三是由于劣质奶粉事件冲击,加之当前是鲜奶消费淡季,加工企业以销定产,收购量下调,导致销路不畅。现在范立江不仅负责小区内牛奶的销售,还帮助其他奶贩,“有的奶贩储存罐太小,盛不了,第二天对老奶户还要按协议规定去收,我联系广,就帮他们卖。”
“前几年每头牛去掉各项成本能挣3-4千元,今年就光挣个母牛崽钱。”范立江一锤定音地说。
在当前奶品加工企业异地建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奶业市场大流通、大循环的背景下,范的表述无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但尽管效益大幅下降,山东并没有发生卖牛现象,奶牛户仍在期待市场反弹。从近段时间各相关媒体的报道看,外省一些地方的形势却不能不说严峻。卖牛户要么价格太低,要么是买主一下买不了这么多牛,进退两难。
一直万里晴空的奶业突然变天,曾一度作为香饽饽的奶牛如今也成了烫手的山芋。
都是“企业”惹的祸?
现在出现奶价下跌甚至倒奶事件,在习惯于按“法、理、情”倒序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环境里,人们往往把同情给予弱势群体,而把谴责的目光投向企业。
阜阳奶粉事件曾是舆论一度批评的焦点,而此次企业造假事件正是个别地区倒奶卖牛的导火索。事件被曝光后,奶粉消费萎缩,乳品企业对鲜奶的需求量骤减;同时各地加大了对奶业市场的质量查处力度,许多小的乳品企业纷纷倒闭或停产、限产,其他大型企业也限量收购,并且严把质量关,拒收了不合格的原料奶。
这一切变化致使过去销往外地的原奶大部分回流,尤其是一些散户和“游动的奶贩子”,从货卖三家到无处可卖,奶源在局部地区过度集中、过剩,当地大型企业难以消化,“限量收购、压级压价”甚至对不是长期合作对象的散户和小奶贩“拒收”,已成为无奈之举。
还原奶冲击鲜奶。临朐县畜牧兽医站站长马明星分析,在奶品加工暴利、奶源大战时,一些企业鲜奶不足,就利用奶粉生产液态奶,这种用奶粉生产出的液态奶称为“还原奶”,还原奶大量投放市场,而消费市场的增长却远远没有跟上乳品加工能力的增长。各大商场、超市奶品琳琅满目,造成一段时间产品大量上市积压,特别是知名度低的新建企业和小企业产品销路不畅,一些企业还不得不将滞销的液态奶“收回”再重新加工成奶粉,严重影响了经济收益,迫使企业降低鲜奶收购价格。
山东佳宝乳业工程研究院董事长、山东奶业协会副会长李国升介绍,业内很早就酝酿在奶品包装上注明或标识,以区分市场上液态奶是用奶牛鲜奶还是用进口奶粉还原而成,但无果而终。从新西兰进口到中国的奶粉是1.5—1.55万元/吨,国外乳品已对中国奶业造成冲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奶品加工企业工作人员说,现在的进口奶粉1吨能配制8—10吨还原奶,市场上的鲜奶约有五分之一是洋奶粉还原。
奶业诸侯市场鏖战,让利成本奶农分担。“现在乳品是低利润了。”潍坊维维乳业赵立平总经理向记者感叹到。他介绍,现在山东省生产液态奶的企业有100多家,很多县市都有自己的加工企业,一些大型企业还在异地扩张,尤其在一些大中城市,企业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液态奶买一赠一、订一个月送一个月,看上去价格没有变,实际上利润大大下降了。淄博绿赛尔乳业有限公司王德山总经理说:“现在价格战越来越厉害,农副产品都在涨价,惟独奶价没涨,并且现在由于南来北往地购奶(源)、销奶,销售成本也上去了。无序的市场竞争导致质量、价格两头动,最终波及到奶农。”
一位业内人士说,某两家北方著名乳品企业在某大城市争市场,每盒奶售价1.2元,光包装盒成本就5—7毛钱,企业为了争夺市场可谓“绞尽脑汁”。企业把能量集中在市场占有率上,忽视了产品的开发和奶源基地的培育,结果导致乳品企业之间产品雷同,如几乎所有的新上乳品加工企业,都瞄上了“利乐纯牛奶”,更加剧了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
当然企业让利促销的部分甚至绝大部分成本肯定要转移到“供应商”——奶农,企业有他的利润点,下调鲜奶收购价成为必然之举。亚当·斯密将价值规律的力量称之为“看不见的手”,在任何不对等的利益结盟中首先被这只手击倒的肯定是弱势主体。在买方市场背景下,买方是上帝,消费者、大卖场、乳品加工企业、奶农,在这四者的博弈中,奶农处于最下风。虽然很多人士呼吁,要采取措施加强“公司加农户”中农户的谈判地位,但道德拷问取代不了市场行为。
“奶牛热”早有隐患
虽然奶源过剩及“倒奶事件”,纯属局部、少量现象,不具有普遍性,但他却折射出近几年“奶牛热”中的种种隐患。
山东佳宝乳业工程研究院董事长、山东奶业协会副会长李国升说,针对奶牛热很早就有人提出警告,但没引起重视。发展养牛,贴息贷款是好事,但一窝蜂的上,就没了宏观调控。淄博高青县奶牛专业合作社王德忠场长也对记者说:“奶牛发展确实过猛,现在到了价格回落的时候了。”
业内人士分析,前几年暂时的奶业热潮显然让一些专家和地方产生了认识误区:一是由于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认为今后5—10年,中国乳业仍会保持“井喷”的发展态势,尤其是液态奶市场,预计的年增长率会超过30%。因此把奶源缺口、增长潜力错误地等同于加工能力和现实的消费能力。二是错误地估计了农村潜在市场对奶业的拉动能力。
但事实证明,中国奶业市场无论是绝对容量还是增长速度,都没有一些专家和组织预计得那么乐观。
一些地方只是片面地看到奶牛养殖在农民致富过程中的作用,不管当地的实际情况,急功近利,招商引资,发展奶牛养殖,但是忽视了奶牛养殖、产品加工与市场需求的协调发展,结果导致要么奶牛局部存栏过多,要么企业无奶生产;而且在奶业发展上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资金投入全部买牛,却无钱做一些基础性、公共性建设。
部分农民求富心切,也盲目跟风,全然不了解奶牛的养殖技术和经营风险,就投资进行奶牛养殖,使得奶牛价格一路高涨,质量良莠不齐,养殖户饲养这些高价奶牛,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收益;有的奶户举债买牛,甚至几头奶牛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包袱沉重。结果是奶牛生产性能差、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疾病防疫体系薄弱,奶农抗风险能力低下。
巨大的利润空间,也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入乳品加工产业,导致乳品生产加工能力超过了市场的有效需求,同时催生了许多小的乳品加工企业。小乳品企业与大企业为争夺奶源,哄抬奶价,降低收奶标准,催生了许多小奶农。
这些小奶农多为散养户,这次倒奶或者受到降价打击的奶农大都是这些散养户。在采访中了解到,他们所养奶牛质量低劣,大多采用手工挤奶,缺乏冷藏设备,二次污染严重,细菌数量多,因此无法保证原料奶的质量。由于分散经营、规模小,原奶多数交给流动的小贩,并不象规范的养殖小区,奶挤出后直接送往收购企业,有效避免搀杂使假,因此也很难与企业签定收购合同,销售渠道很不稳定。这样,在市场运行良好的情况下,尚可有利润,但如果市场出现波动,其必然遭受损失。
赵立平总经理分析道:“奶源过剩的可能性暂时不会,但现在收奶的层次提高了,如果再散养,价格就提不上来,散户进小区、奶牛进挤奶厅是个大趋势。”
淄博绿赛尔乳业有限公司王总却认为这是一个契机,他建议无论是散户还是养殖场都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忍痛割爱”,淘汰劣质牛、低产牛,培育高产母牛群,提升奶牛生产性能。
他说,由于近年奶牛数量的大幅度的递增,其中一些劣质牛、低产牛甚至是“黄改奶”一代牛也成了抢手货,这些牛在牛群中滥竽充数,极大地降低了我国奶牛群体的生产性能,扰乱了奶牛市场,应该被合理淘汰。
对于奶牛价格的下降,业内人士也认为这也是一种暴利过后的正常现象。山东省奶业协会会长王桂月就此分析,由于近年我国的奶牛业发展太快,但奶牛的繁殖能力有限,各地用于出售的奶牛数量不多,奶牛价格被越炒越高,有的地方奶牛价格竟然达到每头2万元左右,现在奶牛价值和价格趋于一致,对于避免奶牛业盲目发展不失为一次及时的调整机会。
奶业变天,奶农信心受挫
“去年上半年奶牛价格就偏高,加上牛场搬家,我就没敢再上奶牛,我原来自己养的20多头也分出去了。今年奶牛价格降下来,主要是饲料成本太高。”谈及省外的倒奶卖牛事件,淄博得益大张奶牛合作社养殖场场长范立江如此向记者解释。从他波澜不惊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对这场风波似乎早有预料。
据了解,去年他这一片儿的头胎牛(没产过牛)价格在1.95万元/头左右,而现在同样的牛才1万来元,二胎、三胎牛比去年同期也下降了5-6千元。这与记者在临朐县了解的情况大致相同,该县畜牧局刚刚做完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成年母牛价格由1.8万元下降到1.3万元,犊牛由0.7万元下降到0.4万元。
结合前段时间各类媒体关于河北石家庄、浙江乐清倒奶卖牛事件的报道,可见奶牛价格大幅下降在整个行业已是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一系列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奶牛养殖效益的下降。
“今年养牛不赚钱。”在短短的采访时间里,范立江这句话至少重复了三遍,足见养牛效益下降对农户信心的打击程度。他分析原因,一个是饲料价格上涨,每斤精料比去年上涨了2毛左右,以饲养年产5吨奶的成母牛为例,此一项每头产奶牛年降低饲养效益760元,此外,人工、治疗、房租、电费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二是奶价不升反降,鲜奶收购价格比去年每公斤减少了0.06—0.10元,这样每头产奶牛一年平均降低收入500元左右。三是由于劣质奶粉事件冲击,加之当前是鲜奶消费淡季,加工企业以销定产,收购量下调,导致销路不畅。现在范立江不仅负责小区内牛奶的销售,还帮助其他奶贩,“有的奶贩储存罐太小,盛不了,第二天对老奶户还要按协议规定去收,我联系广,就帮他们卖。”
“前几年每头牛去掉各项成本能挣3-4千元,今年就光挣个母牛崽钱。”范立江一锤定音地说。
在当前奶品加工企业异地建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奶业市场大流通、大循环的背景下,范的表述无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但尽管效益大幅下降,山东并没有发生卖牛现象,奶牛户仍在期待市场反弹。从近段时间各相关媒体的报道看,外省一些地方的形势却不能不说严峻。卖牛户要么价格太低,要么是买主一下买不了这么多牛,进退两难。
一直万里晴空的奶业突然变天,曾一度作为香饽饽的奶牛如今也成了烫手的山芋。
都是“企业”惹的祸?
现在出现奶价下跌甚至倒奶事件,在习惯于按“法、理、情”倒序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环境里,人们往往把同情给予弱势群体,而把谴责的目光投向企业。
阜阳奶粉事件曾是舆论一度批评的焦点,而此次企业造假事件正是个别地区倒奶卖牛的导火索。事件被曝光后,奶粉消费萎缩,乳品企业对鲜奶的需求量骤减;同时各地加大了对奶业市场的质量查处力度,许多小的乳品企业纷纷倒闭或停产、限产,其他大型企业也限量收购,并且严把质量关,拒收了不合格的原料奶。
这一切变化致使过去销往外地的原奶大部分回流,尤其是一些散户和“游动的奶贩子”,从货卖三家到无处可卖,奶源在局部地区过度集中、过剩,当地大型企业难以消化,“限量收购、压级压价”甚至对不是长期合作对象的散户和小奶贩“拒收”,已成为无奈之举。
还原奶冲击鲜奶。临朐县畜牧兽医站站长马明星分析,在奶品加工暴利、奶源大战时,一些企业鲜奶不足,就利用奶粉生产液态奶,这种用奶粉生产出的液态奶称为“还原奶”,还原奶大量投放市场,而消费市场的增长却远远没有跟上乳品加工能力的增长。各大商场、超市奶品琳琅满目,造成一段时间产品大量上市积压,特别是知名度低的新建企业和小企业产品销路不畅,一些企业还不得不将滞销的液态奶“收回”再重新加工成奶粉,严重影响了经济收益,迫使企业降低鲜奶收购价格。
山东佳宝乳业工程研究院董事长、山东奶业协会副会长李国升介绍,业内很早就酝酿在奶品包装上注明或标识,以区分市场上液态奶是用奶牛鲜奶还是用进口奶粉还原而成,但无果而终。从新西兰进口到中国的奶粉是1.5—1.55万元/吨,国外乳品已对中国奶业造成冲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奶品加工企业工作人员说,现在的进口奶粉1吨能配制8—10吨还原奶,市场上的鲜奶约有五分之一是洋奶粉还原。
奶业诸侯市场鏖战,让利成本奶农分担。“现在乳品是低利润了。”潍坊维维乳业赵立平总经理向记者感叹到。他介绍,现在山东省生产液态奶的企业有100多家,很多县市都有自己的加工企业,一些大型企业还在异地扩张,尤其在一些大中城市,企业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液态奶买一赠一、订一个月送一个月,看上去价格没有变,实际上利润大大下降了。淄博绿赛尔乳业有限公司王德山总经理说:“现在价格战越来越厉害,农副产品都在涨价,惟独奶价没涨,并且现在由于南来北往地购奶(源)、销奶,销售成本也上去了。无序的市场竞争导致质量、价格两头动,最终波及到奶农。”
一位业内人士说,某两家北方著名乳品企业在某大城市争市场,每盒奶售价1.2元,光包装盒成本就5—7毛钱,企业为了争夺市场可谓“绞尽脑汁”。企业把能量集中在市场占有率上,忽视了产品的开发和奶源基地的培育,结果导致乳品企业之间产品雷同,如几乎所有的新上乳品加工企业,都瞄上了“利乐纯牛奶”,更加剧了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
当然企业让利促销的部分甚至绝大部分成本肯定要转移到“供应商”——奶农,企业有他的利润点,下调鲜奶收购价成为必然之举。亚当·斯密将价值规律的力量称之为“看不见的手”,在任何不对等的利益结盟中首先被这只手击倒的肯定是弱势主体。在买方市场背景下,买方是上帝,消费者、大卖场、乳品加工企业、奶农,在这四者的博弈中,奶农处于最下风。虽然很多人士呼吁,要采取措施加强“公司加农户”中农户的谈判地位,但道德拷问取代不了市场行为。
“奶牛热”早有隐患
虽然奶源过剩及“倒奶事件”,纯属局部、少量现象,不具有普遍性,但他却折射出近几年“奶牛热”中的种种隐患。
山东佳宝乳业工程研究院董事长、山东奶业协会副会长李国升说,针对奶牛热很早就有人提出警告,但没引起重视。发展养牛,贴息贷款是好事,但一窝蜂的上,就没了宏观调控。淄博高青县奶牛专业合作社王德忠场长也对记者说:“奶牛发展确实过猛,现在到了价格回落的时候了。”
业内人士分析,前几年暂时的奶业热潮显然让一些专家和地方产生了认识误区:一是由于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认为今后5—10年,中国乳业仍会保持“井喷”的发展态势,尤其是液态奶市场,预计的年增长率会超过30%。因此把奶源缺口、增长潜力错误地等同于加工能力和现实的消费能力。二是错误地估计了农村潜在市场对奶业的拉动能力。
但事实证明,中国奶业市场无论是绝对容量还是增长速度,都没有一些专家和组织预计得那么乐观。
一些地方只是片面地看到奶牛养殖在农民致富过程中的作用,不管当地的实际情况,急功近利,招商引资,发展奶牛养殖,但是忽视了奶牛养殖、产品加工与市场需求的协调发展,结果导致要么奶牛局部存栏过多,要么企业无奶生产;而且在奶业发展上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资金投入全部买牛,却无钱做一些基础性、公共性建设。
部分农民求富心切,也盲目跟风,全然不了解奶牛的养殖技术和经营风险,就投资进行奶牛养殖,使得奶牛价格一路高涨,质量良莠不齐,养殖户饲养这些高价奶牛,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收益;有的奶户举债买牛,甚至几头奶牛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包袱沉重。结果是奶牛生产性能差、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疾病防疫体系薄弱,奶农抗风险能力低下。
巨大的利润空间,也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入乳品加工产业,导致乳品生产加工能力超过了市场的有效需求,同时催生了许多小的乳品加工企业。小乳品企业与大企业为争夺奶源,哄抬奶价,降低收奶标准,催生了许多小奶农。
这些小奶农多为散养户,这次倒奶或者受到降价打击的奶农大都是这些散养户。在采访中了解到,他们所养奶牛质量低劣,大多采用手工挤奶,缺乏冷藏设备,二次污染严重,细菌数量多,因此无法保证原料奶的质量。由于分散经营、规模小,原奶多数交给流动的小贩,并不象规范的养殖小区,奶挤出后直接送往收购企业,有效避免搀杂使假,因此也很难与企业签定收购合同,销售渠道很不稳定。这样,在市场运行良好的情况下,尚可有利润,但如果市场出现波动,其必然遭受损失。
赵立平总经理分析道:“奶源过剩的可能性暂时不会,但现在收奶的层次提高了,如果再散养,价格就提不上来,散户进小区、奶牛进挤奶厅是个大趋势。”
淄博绿赛尔乳业有限公司王总却认为这是一个契机,他建议无论是散户还是养殖场都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忍痛割爱”,淘汰劣质牛、低产牛,培育高产母牛群,提升奶牛生产性能。
他说,由于近年奶牛数量的大幅度的递增,其中一些劣质牛、低产牛甚至是“黄改奶”一代牛也成了抢手货,这些牛在牛群中滥竽充数,极大地降低了我国奶牛群体的生产性能,扰乱了奶牛市场,应该被合理淘汰。
对于奶牛价格的下降,业内人士也认为这也是一种暴利过后的正常现象。山东省奶业协会会长王桂月就此分析,由于近年我国的奶牛业发展太快,但奶牛的繁殖能力有限,各地用于出售的奶牛数量不多,奶牛价格被越炒越高,有的地方奶牛价格竟然达到每头2万元左右,现在奶牛价值和价格趋于一致,对于避免奶牛业盲目发展不失为一次及时的调整机会。
上一篇 | 畜牧业的多功能性与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
下一篇 | ISO14000——民营企业的“绿色通行证”
一周热点
- 2019-08-30中央下发铁令!19年限养令、禁养令撤销!19年玉米生产者补贴确定,即将下发!
- 2018-08-05智慧养猪驱动 ——首届中国智慧养猪产业实践峰会在京召开
- 2018-03-27双胞胎第三代教保料“健康三宝”掀起抢购狂潮:仅发布会当天销售突破5000吨!
- 2017-10-11双胞胎集团9月份销量再创新高,突破86万吨!
- 2018-04-092018饲料工业展览会展商名录
- 2018-10-26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关于发布《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蛋鸡、肉鸡配合饲料》2项团体标准的通知
- 2015-11-02双胞胎集团推出“三胞胎”直销大猪场
- 2018-03-08全国猪场大咖将齐聚三亚与双胞胎集团共谋猪事
- 2017-11-20年销量突破900万吨,双胞胎再现王者风采!
- 2019-03-26来2019河北饲料峰会 见证行业发展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