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4-09-14

    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通过的《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了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现提出推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一、现实基础

  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成果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既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向,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也已成为农业与整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向农业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但是,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农业的市场约束、资源约束、体制约束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传统农业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低;科技应用水平较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仍然是关系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此,必须积极主动地把发展农业的思路调整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上来,把全省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上来,着力拓展农业领域,实施产业化经营,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通过科技水平的提高、产业链条的延伸、现代要素的引进、市场机制的强化和服务体系的建立,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品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努力把河南建设成为农业组织程度较高、农产品加工能力较强、农业机械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应用较为广泛的现代农业强省。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做到“七个坚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坚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壮大现代农业企业;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202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26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左右,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3∶1以上,形成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科技先进 、农业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健全、农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美的发展格局,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现代产业。具体要实现八大目标:

  1.实现优势农产品生产布局区域化。围绕“两个基地”建设,形成若干个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使适应市场需要的各种优质农产品更加丰富、充裕,创出河南优质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品牌。

  2.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生物、信息等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左右,全面改善和提升河南省农业科技的整体素质,重点领域和部分关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水平。

  3.实现农业经营产业化。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达到较高水平,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80%以上。工厂化农业快速发展,形成一批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

  4.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建立健全农业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成省、市、县和企业“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农产品全部实行市场准入制。全面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按标准化组织生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比重达到50%以上。

  5.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每公顷耕地农机总动力15千瓦以上,农业机械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6.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全省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降到10%以下,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降到40%以下,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7.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肥料、农药和农膜的面源污染治理率达到90%左右,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率达到90%左右,秸秆等的有效利用率达到95%左右;宜林荒山荒滩荒地全部绿化;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保持基本农田面积稳定,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8.实现农民生活全面达小康。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提高,恩格尔系数小于36%;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左右,农户电话普及率达到80%以上,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8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三、主要措施

  河南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以乡(镇)、村为基础,以县(市、区)为基本实施单位,以各类农业科技园区为示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近郊农业的先行作用,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综合配套,梯次推进。

  (一)以“两个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加快农业区域布局调整。按照国家制定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河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项目建设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化河南省农业区域布局,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形成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棉花、双低油菜、苹果等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产业带。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支持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为重点的项目建设。

  2.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积极稳妥地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发展优质专用玉米、优质水稻、优质大豆、脱毒红薯等粮食作物,提高市场占有率,有效替代进口,强力拓展出口。发展豫中北部强筋小麦,扩大豫南弱筋小麦种植面积。积极发展沿黄优质水稻生产。加强粮食非农用途研究,抓好粮食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延长粮食产业链,拓宽粮食增值空间,发展粮食经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构建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体系,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经过5—10年发展,形成与河南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建成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3.加快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重点实施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中原肉牛肉羊产业带、京广沿线瘦肉型猪、豫北肉鸡、豫南水禽和人工种草养畜示范区等优势区域开发,加快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重点扶持畜产品生产和加工骨干企业,走“品牌+规模经营”之路,努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建立健全畜禽防疫检疫体系,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程。积极推进水产品无公害养殖和特色养殖。

  4.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建设优质温棚蔬菜瓜果生产区、花生和芝麻生产区、食用菌生产区、中药材生产区、花卉苗木生产区等。逐步使各种特色农产品全面实现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高加工水平,创出一大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河南特色农产品品牌。

  5.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步伐。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用材林、名特优经济林、生态林。优先发展以纸浆材、人造板材为主的速生工业用材林,加快林纸、林板一体化进程。继续加快苹果、大枣、板栗、核桃等名特优干鲜果品和山萸肉、辛夷、杜仲等木本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步伐,积极发展苗木花卉和森林旅游业。

  (二)以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思路,逐步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农业常规技术升级战略,将育种、施肥、节水、植保、养殖、防疫、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全面升级到优质高效和低投入、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来。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力争在转基因新品种选育、生物农药研制、基因工程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允许各类农业企业和民营农业科技组织申请使用国家和省有关农业科技的研发、引进和推广资金。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用于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大面积应用提供成熟的综合配套技术。

  2.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加快构建国家推广机构和其它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各级财政要给予保障。一般性技术推广工作和经营性服务项目,要通过兴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实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方式,逐步走向市场。同时,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3.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场和科技园区建设。要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省农大、省农科院、省科学院等科研院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办一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各市、县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立自己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场或科技园区,使其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农技示范推广的有效载体,着力提高其技术含量,发挥其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集聚与辐射作用。形成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三)以发展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坚持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一起上的原则,谁有能力谁牵头,谁能牵头扶持谁。继续抓好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使更多的龙头企业进入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大力支持民营企业争当龙头,鼓励城市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2.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广泛吸收农民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入股,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为主向资产、资本联结为主方向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和帮助农民由生产环节进入附加值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加工、流通等环节,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

  3.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探索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支持组建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已有的协会要适应新的要求,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组改造。支持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建成有经济实力的独立法人实体。加快制定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法规,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

  1.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组织生产,加快建立和完善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重点制定河南省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原产地农产品的地方标准,并使其尽可能成为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建立健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科学适用、国际接轨、统一权威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鼓励引导产地生态环境较好、农民素质和农产品商品率较高的地区先行一步,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示范乡,带动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

  2.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省、省辖市、县(市)和企业“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制度,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测,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范围,加快认证进程。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质量追溯、认证、标识、责任追究和公示制度。

  (五)以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推广应用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

  1.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推广应用步伐。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要按照“大农业”、“大农机”的思路,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以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快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操作安全和农村各业所需机械的发展步伐,走量效并重、主配机具协调发展的路子。重点增加大型农业机械、配套农机具数量。从过去侧重于小麦生产机械化转向玉米、水稻、花生、蔬菜、花卉等更为广阔领域的机械化;从侧重于产中环节转向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机械化。加快农机科研开发创新步伐,推进农机技术创新。加快先进实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认真抓好土地整治工作,切实改善农业耕作条件,促进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

  2.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机投入新机制。坚持以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资为主体、各级财政扶持为引导、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农机的积极性。制定和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农民购买、使用先进农业机械。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和技术培训,努力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不断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和服务模式,发展农机大户,培育农机服务市场,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健全农机服务网络,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

  (六)以农业信息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农业信息体系。全面整合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华粮网、河南农业信息网、河南兴农网、河南畜牧业信息网等一批涉农网络的作用,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构筑农业信息平台,实现河南省与全国涉农部门乃至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网络互联和数据共享,逐步形成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加工、传输系统。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培育和完善农业信息市场,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质量与效益。搞好各类农业科技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工、发布,为“三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搞好农业数据库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创新水平。组织实施好“金农工程”,扶持农户和企业加入信息网络。

  2.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期货市场、集贸市场和其他经营设施建设。争取经过5年的努力,在全省建立起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区域性专业市场为骨干,以市、县农产品专业市场为基础,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相结合,批发集中交易与直接销售相结合,电子交易和场内交易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形成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物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市场信息发布中心。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工作,逐步完善流通领域的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力发展农业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培育农村流通主体,提高农村流通组织化程度。以发展粮、棉、畜等优势农产品物流为突破口,引入现代物流理念,把河南省建成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产品现代物流中心,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优势农产品物流企业外销群体。积极发展连锁、超市、配送、电子商务及期货、拍卖等现代流通方式。鼓励支持连锁经营向农村市场延伸。建设物流配送体系,促进优质农资下乡进村和优质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深化供销社改革,加快还社于民的步伐,使其真正成为农村流通的重要渠道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力军。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支持鲜活农产品运销,尽快建立快捷高效的绿色通道。

  (七)以利用外资和扩大出口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1.积极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坚持走高起点消化、吸收、创新的路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引进国外、省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动植物品种,重点引进农畜产品保鲜、加工、贮藏、综合开发、设施农业的技术和设备,加快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提高河南省农业技术装备、产品质量标准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2.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改善投资软硬环境,积极利用外商投资、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和国际援助,多渠道利用外资投入农业。做好招商项目的前期工作,设立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库,推出能发挥河南优势、有吸引力的项目对外招商,吸引外商带资金、项目、技术、市场,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一揽子引进方式,提高引进的综合效益。

  3.努力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创汇农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外向型龙头企业,建立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支持大宗优势农产品及其加工企业出口,让更多的名优特新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出口档次,提高河南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帮助出口企业在国外进行品牌注册和卫生、质量注册认证。完善农产品出口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农产品物流通道,建立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预警机制,密切跟踪监测和及时通报国内外市场供需、政策法规和疫病疫情、检验检疫标准等动态,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大力支持出口企业到境外开展农产品促销活动,鼓励农业企业开展外贸经营。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和完善肉类、蔬菜等重点农产品出口商品协会,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为农产品出口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优惠政策和市场空间,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走出去”,开展多形式、多领域的对外投资,有组织地输出河南省的农业良种、技术、设备和劳务。

  (八)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重点,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1.积极发展乡镇企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大对规模以上乡镇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引导农村集体企业改制成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支持重点骨干乡镇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

  2.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规定,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消除体制性障碍,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非公有制经济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问题,创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3.努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强化产业支撑,加快城镇水、电、路、房、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引导各类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人口聚集,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充分发挥第三产业门类多、劳动密集、对劳动力素质要求弹性大的优势,培育农产品流通业、城乡运输业、零售业、饮食业、社区服务业、休闲娱乐业等,开发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

  4.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用工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建立健全各级劳务输出网络,积极做好国内和国际劳务协作工作。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力度,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输出品牌,争取每年培训外出务工人员100万人次以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逐步实现务工人员由体力型向智力型的转变。健全劳动保护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督执法力度,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和企业用工行为,维护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九)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防洪除涝骨干水利工程,搞好大型灌区节水和续建配套、山丘区微集水工程、机电井、水土保持、淤地坝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减少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水资源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扩大“沃土工程”实施规模,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寓粮于地、寓粮于土、寓粮于技。进一步加强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等“六小工程”建设,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

  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农业自然资源监测和预报预警体系。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和项目建设,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重点地区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防沙治沙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绿化宜林荒山荒滩荒地。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重点实施农村沼气复兴计划和秸秆综合利用。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全面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完善农业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治理工业、生活及农业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造成的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四、保障机制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作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摆到突出位置,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投入、人才、环境、组织、领导等方面的保障。

  (一)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完善流转办法,在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使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农场、工厂化生产基地成为现代农业的市场主体,提高农业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水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乱占滥用耕地,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省、市、县粮食储备体系和粮食风险基金制度,增强对市场的调控能力。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快推进县乡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等配套改革,逐步降低以至取消农业税,实现城乡税制统一,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社会医疗和保障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符合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实际需要的政策性保护体系。

  (二)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幅度。加大农村道路、教育、水利、电力、通讯、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建立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补贴制度。整合现有涉农资金,优化支农资金使用办法,确保一定比例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加强防灾、减灾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自然灾害救济的扶持力度,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支持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改善服务方式,拓宽信贷支农渠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积极拓宽农业投资渠道,改革农业投融资体制,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内聚外引,多渠道筹集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坚持开发式扶贫,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集中扶贫资金搞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稳步实施移民搬迁式扶贫。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提高扶贫效益。坚持对口帮扶、联县驻村帮扶等形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三)努力培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要把义务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水平。整合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农广校、农函大等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广泛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努力扩大农民科技培训的覆盖面,开展“读书兴农”活动,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蓝色证书工程”、“星火人才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切实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

  (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成果,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县乡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县乡领导班子建设水平。加大“双强”党员、“双强”村党支部书记的培养和选拔力度。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探索发挥村党组织核心作用和实施村民自治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组织、引导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多形式、多层次地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关心、支持、爱护农村基层干部,宣传、表彰和奖励实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基层干部,保护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五)加强农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和完善农村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落实村民自治制度,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强化信用意识,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信河南。广泛开展文明农户和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基地建设,搞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率,确保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为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六)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推进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建设现代农业的意识,加强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组织领导,遵循客观规律,善于用经济、法律的办法管理和指导现代农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加强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研究,不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高农业现代化建设质量。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进一步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选好试点,以点带面,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切实把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各省辖市和省直有关部门都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措施,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名词解释

  生物质:生物质是地球上最广泛存在的物质,它包括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由这些有生命物质派生、排泄和代谢的许多有机质。各种生物质都具有一定的能量。以生物质为载体、由生物质产生的能量,是生物质能。

  无公害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以环保、安全、健康为目标,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严格限制,甚至禁止使用人工合成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的食品。是一种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分A级和AA级,并执行我国制定的标准,一定三年。A级绿色食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AA级绿色食品(等同有机食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是目前国际上对无污染天然食品比较统一的提法。有机食品通常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奶制品、畜禽产品、蜂蜜、水产品等。

  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化肥农药使用、畜禽饲养业、水产养殖业造成的污染以及农膜、农作物秸秆、人粪尿、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农村农业废弃物的污染。

  恩格尔系数:1857年,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少,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互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

  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分两大类:微生物农药和生物工程植物。微生物农药有真菌农药、细菌农药、病毒农药和抗菌素农药,目前最常用的真菌杀虫剂是白僵菌和绿僵菌,前者能防除190多种害虫,后者能防除200多种害虫。在细菌农药中,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苏云金杆菌,它能防除粮、棉、茶、果等150多种鳞翅目害虫,药效比化学农药提高55%。另一类是生物工程植物,在植物体内插入能够产生毒素的基因,使植物制造一定量的毒素毒杀害虫,而且这种基因在植物体内能一代代传下去。

  绿色证书工程:绿色证书工程主要是按“工程”的组织形式,对广大农民开展绿色证书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证书制度,培养千百万农民技术骨干,并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将农业科技成果辐射到千家万户。

  “蓝色证书”培训工程:“蓝色证书”培训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有组织、有计划地定向转移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进行培训,包括进入乡镇企业就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岗位职业知识及技能、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等内容的培训。二是加大对新入厂职工的培训力度,重点是对其进行企业基本情况、基本素质、岗位基本知识及技能、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等内容的培训。三是在岗培训,包括企业家及管理者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乡镇企业职工培训。

  星火人才培训工程:自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星火计划以来,星火人才培训工程一直是星火计划的重点工作之一。迄今为止,已经形成了以5000多个国家、省、市、县四级星火培训基地为主的较为完善的星火培训体系,培训农民达7000多万人次,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阳光工程:阳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淤地坝: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在流域沟道中,用于淤地生产的坝叫淤地坝或生产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