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苜蓿种子产业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4-11-03
     在美国,被誉为“牧草王后”的苜蓿是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小麦和大豆的第四大作物,与前三大作物主要收获子实不同,种植苜蓿主要是为了收获商品干草。粗略统计,苜蓿干草的年产值达81亿美元,其中苜蓿草粉和方草捆的年出口额达5 000万美元,如果把苜蓿与其他牧草混播草地生产干草的产值计算在内,整个苜蓿干草产业创造产值近100亿—135亿美元。

     一、发展历程

     1847—1850年由加利福尼亚州第一次从南美洲将苜蓿引进美国西部地区以来,美国苜蓿种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

     1.种源混杂期(1900—1925)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美国中部、东部、东北等土壤和气候适宜苜蓿栽培的地区苜蓿种植面积迅速增加,苜蓿种子需求十分旺盛。由于苜蓿种子生产刚刚起步,因此该时期的一大特点是进口种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1920 年美国国内种子产量为8850t,从国外进口了8 530t),市场上种源混杂,农民在对大多数种子的特性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盲目进行种植(中国目前的状况与此类似),结果常常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2.危机爆发期(1925—1940)1925年美国中西部地区大面积暴发苜蓿细菌萎蔫病使人们对当时的种子失去了信心,整个苜蓿种子业陷入低谷,因为人们得不到产地明确、性状优良,尤其是抗细菌枯萎病和抗寒性强的品种。此外,草产品市场不稳、灾害天气、虫害及营销体系不健全等因素也限制了国内种子的生产,此时一些抗寒性强的品种和地方驯化的杂花苜蓿型得到农民的欢迎和认可。

     3.调整转折期(1940—1958)1940—1943年,抗细菌枯萎病品种“Ranger”和“Buffalo”相继培育成功。以往整个种业界尤其是种子生产者想当然地认为:生产抗寒型品种必须在和苜蓿栽培适应区域气候类似的地区进行,因此在上述品种发布几年后,种子供应仍无法保证。但是不久以后,人们即发现这些品种即使在苜蓿草栽培适宜区域以外的地方进行种子繁殖(一代)也不会引起明显的遗传变异——即种繁、栽培地区可以“分离”,这一的观念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苜蓿种业的发展。

     1945—1955年,苜蓿种子生产中心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逐渐转移至西部,与此同时,许多以生产为主兼做加工和销售苜蓿种子的公司也随之成立。

     4.市场主导期(1958一)1952—1958年,由于田间管理技术的提高,公共品种的种子生产发展迅速,以致供不应求,苜蓿种子产业再次遭遇瓶颈。1955年第一个专利品种“DuPuits”种子成功投放市场,为种子产业开辟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1958年以多家私营种子公司开始设立育种项目为标志,苜蓿种子产业进入一个以专利品种和私营企业为主的市场主导时期。现在,99%以上的新品种都是由私营公司独立培育,而且这些公司大多属产业链完整的公司,它们有内部的品种培育项目,有原种和基础种子的储备,种子生产通过和农民签定合同来完成,自己的加工厂进行种子精选和包装,有专门的雇员和经销商销售种子,可以说,美国苜蓿种业已经建成了一个从品种研发到种子生产、加工到营销的完善体系。

     二、品种培育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讲,苜蓿种子本身只是苜蓿使用价值的载体,而品种则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体现。美国的苜蓿育种可以追溯到1897—1909年,当时植物学家在欧亚大陆进行了苜蓿种质资源的收集和筛选;1909—1910年育种工作者主要以从国外引种和地方品种的驯化为主。1925年美国大面积暴发苜蓿细菌性凋萎病,1940—1943年相继培育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抗细菌性萎蔫病品种Ranger和Buffalo。在首次发现豌豆蚜虫害45年之后(1966年)育成了第一个抗豌豆蚜的苜蓿品种Washoe。1938年发现野生耐寒、耐旱黄花苜蓿,通过种间杂交,1955年育成了耐寒耐旱、适应性强的品种Rambler。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根据苜蓿生产的实际需要,美国苜蓿育种工作渐渐实现了从专门针对某一抗性到多种抗性,从单纯注重产量转向产量与品质并重的转变,比如美国1987年育成新品种尼特罗(Nitro),除固氮能力强外,对镰孢菌枯萎病、疫霉根腐病、豌豆蚜和苜蓿斑点蚜均有很高的抗性。

     近年来,除继续利用常规育种技术育种外,美国科学家还利用细胞融合、基因工程等新技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通过活体叶和茎的接种技术,成功筛选出了第一个抗三叶草核盘菌的苜蓿种质材料MSR。此外,孟山都公司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育成的抗除草剂(Roundup)转基因苜蓿新品种种子亦有望在2005年以前正式向市场推出。美国苜蓿育种工作之所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和1958年后实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工作市场化政策是密不可分的,美国认证苜蓿种子委员会最新出版的《紫花苜蓿品种秋眠级与抗虫性评比》(2003/2004版)中共列有参评品种274个,仅有11个为公共品种,其余全部为企业专利品种。

     为了保证种子的基因纯度和品种真实性,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建立了种子认证制度,由官方种子认证机构协会管理,每个州均设立种子认证机构。种子认证对象包括大田作物(包括苜蓿)、草坪草、蔬菜、水果、营养繁殖植物、木本植物和非乔本科草本植物。1986年认证苜蓿种子委员会出版了第一本《苜蓿品种秋眠级和抗虫性评比》手册,此后,根据市场供应和参评品种情况每年推出更新版本。

     三、种子生产和贸易

     美国中西部、东北部和西南部等主要乳品产业带是苜蓿的集中种植区,西部和中部地区也生产苜蓿干草饲喂肉牛、马和其他家畜。美国的苜蓿种业正是随着美国和全球苜蓿种植面积的增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苜蓿种子主要是在干草田中生产的,生产水平低,每公顷产量不足60kg。后来,有了专门的撒播苜蓿种子生产田,再加上杀虫剂、授粉和灌溉技术的推广,60年代的产量为200-800kg/hm2。70年代,精确的条播技术用于苜蓿种子生产,宽行种植、新型杀虫剂、除草剂的应用和授粉和灌溉管理技术的进步使平均种子产量达到了800kg/hm2以上。近年来,种子产量平均在800~1 200kg/hm2,最高达到2000kg/hm2。现在,苜蓿种子主要在西北部的6个省份加利福尼亚、爱达荷、内华达、俄勒冈、怀俄明和华盛顿州生产,占全美苜蓿种子总产量的80%以上。1999年美国苜蓿种子的产量约是5.22万l,总产值近2.2亿美元。随着本国畜牧业的持续增长和国际市场对苜蓿种子需求稳定的增加,全美苜蓿种子生产在上千世纪90年代以前呈持续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在90年代中后期,受阿根廷、中东等国际新兴市场的影响,美国苜蓿种子生产面积和总产量一度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

     由表1可以看出,自2000年后,美国7大苜蓿种子生产州苜蓿种子收获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美国最大的苜蓿种子生产地加利福尼亚州为例,1999年收获面积为31 543 hm2,经过3年的持续下降,2002年仅为7 546 hm2,尚不到2000年的1/4,美国苜蓿种子生产已经开始陷入低潮。仍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例,过去几年由于品种和一些农药被禁用等原因,虫害更加严重,苜蓿种子产量偏低,种植效益下降,苜蓿种子在与棉花和番茄的竞争中处于下风;银行已经开始限制农民种植苜蓿贷款的发放。和加州类似,华盛顿、俄勒冈东部和爱达荷西南部苜蓿种子生产也面临和其他作物争地的问题。

     总的说来,由于各州不断进行科研投入并推出新的抗病、抗虫品种,美国苜蓿种子产量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呈上升态势,但是,由于同种植其他作物的相对经济效益的变化,环境条件的恶化,虫害加重以及越来越严格的生产限制等因素使各州难以生产出向以往那样经济合算、品质产量俱佳的苜蓿种子。在国内市场和国际需求的双重调节下,美国苜蓿种业在持续增长了几十年后首次进入了一个低潮时期。

     每年全球种子市场总值估计在300亿美元,美国种子产业占20%的市场份额,其中种子出口对美国种子产业的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种子产业贡献巨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苜蓿种子出口正处于黄金时期,当时,阿根廷对秋眠型和非秋眠型苜蓿种子的需求都很旺盛。但后来发生的3个事件使美国苜蓿种子出口大大受挫。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2年美国苜蓿种子出口量为9939t.进口6776t,净出口3 163t;2003年出口量为9 791t,进口5419t,其中,净出口4 372t,比上一年增长了1 200t。从进出口苜蓿种子认证和非认证比例来看,出口以认证种子为主,约占总出口量74%,而进口种子中以非认证种子为主,约占7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