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国内外市场分析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4-11-24
       1.国内市场粮食供求的数量分析

    目前,我国居民对粮食的消费及其增长已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2000年以来国内粮食的消费需求量维持在4.8-4.9亿吨。从国内市场现状和潜力来说,国内粮食需求随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而呈刚性增长趋势。从消费结构来说,粮食主要由门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这几部分组成。种子用粮占整个粮食消费的比例很小,对粮食需求影响不大,而其余三部分的用量较大。其中口粮相对稳定,变动较大的是饲料粮和库存。除口粮外,其他均为粮食的间接消耗。我国粮食商品量占总量的25%。1985以来,国内市场粮食商品量稳定在1.1-1.5亿吨。

    目前,我国工业饲料总产量达到0.68亿吨,已跃居世界第二位。据专家测算,我国现代工业饲料中消耗的饲料粮比例约为65%。按此比例计算,所消耗的粮食高达0.44亿吨以上。2001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扩大中央储备粮规模。粮食库存是对粮食消费潜力的估计。但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粮食库存明显带有政策意图,实际上增加丁国内需求,提高了我国粮食安全的水平,但也大大增加了粮食的储藏成本。此外,粮食价格低廉,将使以粮食为原料的酿造、制药、米粉、味精和副食品等加工企业增加工业用粮的消费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小麦的国内消费量在1.0-1.1亿吨,而生产员也逐步上升,90年代后期基本上稳定在1.1-1.2亿吨,并有每年近0.1亿吨的剩余小麦提供国内的库存和对国际市场出口。目前,由于我国小麦的质量不高,且参差不齐,除有少量优质小麦向东南亚、非洲和美洲出口外,剩余小麦主要是向国内库存提供粮源。

    我国玉米的国内消费量也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达到了1亿吨以上的,但它的消费量增长要比小麦消费量的增长快。从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国内玉米消费量从1亿吨增长到1.2亿吨。由于玉米作为口粮消费的数量日益减少,同时,玉米生产技术的快速进步也使玉米的单产大幅度地提高,在国内玉米消费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的期末库存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从稻谷的国内市场和库存来说,南方早籼稻的种植面积已由1999年的1.143亿亩下降到2001年的0.93亿亩,减幅达19%。同期,国内大米的库存量也是同步下降。受此影响,全球大米2001-2002年度期末库存预测也—F调到1.263亿吨,相比2000-2001年度下降了8%。2001-2002年度全球大米的产量为3.933亿吨,较上一年度减产1%。很明显,库存量的下降幅度将远超过年度大米产量的降幅,也意味着市场将动用更多的库存。在全球只有我国出口早籼米的情况下,减产有利于价格回升。此外,国内的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和工人食堂对早籼米也有很大的需求。在南方省区对早籼稻的调减调优的影响下,早籼稻的市场价格大幅度地回升,也有效地增加了稻谷的生产数量。

    北方的粳稻生产与玉米生产具有部分的替代关系,但其增长要受到有限的水资源的制约。东南沿海地区也将在比较优势的条件下,用生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来替代生产土地密集型的粮食产品,也将对国内稻谷的市场供给产生下拉的趋势。

    2.国内市场粮食供求的质量分析

    粮食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但粮食消费具有持久性和普遍性。粮食消费质量上的优质和安全是建立在粮食消费数量的基础上的。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粮食消费的目光逐步从数量转向了质量,才在现实生活中提出了粮食消费的两个更高要求的概念:优质和质量安全。因此,对粮食消费的客观要求就是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的优质,而不仅仅是生产过程中的优质。这种新的粮食消费观念也将在国内市场上对稻谷、玉米和小麦生产和市场供给产生全面的影响。具体说来,就是国内粮食生产要依照粮食消费全过程的优质要求,来引导粮食生产结构和生产品种的调整。

    综合上述分析,国内粮食消费市场的需求量不会形成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威胁。但是,粮食安全质量上的隐忧仍然存在,并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粮食市场价值的实现,进而影响到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和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粮食生产在保证数量增长的同时,更要注意面对市场,不断提高粮食的质量,以满足人们对粮食消费的优质化和多样化的要求。

    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市场分析

    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市场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国际市场的粮食有多大的数量能够和可以进入我国的国内市场,从而缓解国内粮食需求在数量和品种上的缺口;另一个方面,我国生产的粮食能够和可以有多大的数量进入国际市场,保护和支持国内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1.国际市场对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供的空间

    从国际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说,首先是世界耕地资源的硬性约束与人口刚性增长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粮食的需求数量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将会进一步地扩大。在粮食生产技术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世界粮食市场满足全球人口的粮食消费将会出现一种紧平衡的局面。就目前世界上的耕地资源来说,在南北美洲和澳洲及亚洲的北部还有大量未开发的后备耕地和休耕的耕地。但这种耕地资源的区域分配极端不均,造成了世界上粮食生产区域和消费区域的严重错位,是形成世界粮食不安全的最基本因素。同时,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巩固其作为世界粮食主要供给者的地位。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拥有广阔而肥沃的土地,具有发展粮食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加上这些国家长期以来采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粮食生产一直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1996年美国政府取消丁延续数十年的鼓励休耕政策,对增加世界粮食市场的供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0年美国粮食出口占世界粮食出口量的32%,欧盟粮食出口占世界粮食出口量的24%,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和地区的粮食出口量占世界粮食总出口量的72.6%。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粮食出口量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过大的比重,会由于这些国家粮食生产、储备状况及有关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世界粮食安全。20世纪70年代初的世界性粮食危机就是由于美国粮食受灾减产,使本已脆弱的粮食市场急剧恶化,当时世界粮食储备量下降到了不安全的边缘,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

    从目前世界粮食生产格局来看,南北美洲每年共生产粮食5亿吨左右,人均粮食625公斤;欧洲年产粮食4亿吨左右,人均570公斤;大洋洲年产粮食3000多万吨,人均粮食超过1000公斤;亚洲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生产粮食总量最多的洲,有30亿人口,年产10亿吨粮食,但人均粮食只有330公斤,与世界人均粮食持平;非洲是人多粮少的地区,人均粮食不到200公斤。世界粮食生产的基本格局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粮食的总量、单产和人均占有量都很高,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粮食总量、单产和人均占有量都很低。1996年后,由于粮食价格上扬,各国纷纷扩大种植面积,国际市场上的供应量随即大幅增加。1996-1997年,出于对较高价格的反应,世界粮食产量增加7.5%,5个最大的粮食出门国增加20%c,2000-2001年度,谷物供应严重不足的发展中国家的谷物产量又有大幅度的下降,总产量下降了3%。谷物供应历来过剩的发达国家的产量则略有增长,增长了1.1%。2001年作物年度终结时世界谷物储备为2.879亿吨,比上年度减少0.518亿吨,世界粮食安全系数也从上年的17.9%下降为14.8%。但欧、美等国谷物储备量仍较雄厚,一些人口众多,过去粮食状况不佳的国家(如俄罗斯、印度、印尼等国家)2000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粮食增产;一些缺粮较多的国家和地区,又无力向国际市场购买。发展中国家谷物的较大幅度减产和发达国家的少量增产更加重了这种不平衡性,增加了世界粮食安全的区域不稳定性。

    从时间序列来说,20世纪50 年代以来,世界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1960-1970年世界粮食总产量提高了30.53%,人均粮食产量提高了8.29%。1970-1980年总产量提高了25.53%,人均产量提高了5.11%。进入80年代以后,全球粮食市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粮食实际价格持续下降。1980-1990年世界粮食总产量又提高了22.93%,人均产量提高了6%,而且这10年间世界谷物收获面积单产提高了24.91%。农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大幅度地降低了粮食生产的成本,也大幅度地提高了土地牛产力和粮食的总产量。这为我国利用国际市场来解决粮食安全提供了物质基础。

    我国在口粮消费品种中只有小麦存在缺口,但在口粮消费总量上仍然是过剩的。但从国际市场来看,1999年和2000年世界小麦的剩余量分别达到了0.14亿吨和0.32亿吨,而我国的小麦口粮缺口则分别为0.055亿吨和0.166亿吨。如果不考虑小麦库存,我国小麦的口粮缺口全部从国际市场进口,则1999年和2000年的进口量也分别只占世界剩余小麦量的38.1%和51.8%。而如果考虑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不断累积起来的库存,从数量上来说,我国根本无须进口粮食。事实上,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进口的粮食虽然仍然以小麦为主,但其用途再也不是此前国内严重不足的口粮消费,而是国内目前还无法大量生产出来的优质专用小麦等工业用粮。

    近年来,国际粮食贸易量大致是2亿吨或者更少些,这个数量基本上只是为了满足具有购买力的那些粮食进口国对粮食的有效需求,而不是为了解决世界的缺粮问题。世界市场上粮价不景气的时候,多生产粮食对农场主来说是不合算的。换言之,现有粮食可以保障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粮食安全。但是,这并不等于我国有一个供给充裕的国际市场条件,因为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粮食生产和贸易优势的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粮食严重不足的矛盾及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足等方面。

    目前,发展中国家还有大量营养不良人口。1996-1998年发展中国家的营养不良的人数为7.92亿,营养不良发生率停滞在18%。根据FAO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在2001年5月发布的报告评估,在区域一级水平上,营养不良比例最高的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在过去的30年中降低营养不良发生率的进展很小。这是对国际粮食市场需求量最大的群体,也是影响我国可进口粮食数量的替代者。

    从理论角度来考察,全世界的可耕地大约有32亿公顷,现在已开发的为13.7亿公顷,尚不到可耕地的50%。假设32亿公顷的可耕地全部得到利用,而且复种指数和粮食作物占农作物面积的比例保持目前的水平,即使收获面积和单产不变,世界粮食总产量也可以提高一倍。

    因此,未来单产提高和收获面积扩大的综合作用将使全世界的粮食产量至少达到目前水平的4倍,即104亿吨。按联合国的人口预测,世界人口2025年为82.2亿,104亿吨的总最相当于人均1.27吨;即使人口达到102亿的最大规模,人均粮食仍然在1吨左右,这种人均占有水平仍然超过了目前美国的水平。所以,未来的世界不会出现粮荒。因此,我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但仍然严峻的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使国际市场并不能给我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较宽松的环境。

    世界的饥饿即粮食不安全不在于粮食生产不足或人口的爆炸性增长,而在于贫穷。贫困把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排除在世界粮食贸易的市场之外。因为,市场上的商品只能分配给有购买能力的人,而供给和生产由它的价格决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