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牛病研究概况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4-12-06





摘要  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及防制等方面对疯牛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关键词 疯牛病 朊病毒 防制

  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lopath,简称BSE)俗称疯牛病(Mad cow disease),是一种慢性消耗性致死性的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牛大脑呈海绵状病变,引起大脑功能退化,精神状态失常,共济失调,感觉过敏和中枢神经系统(CNS)灰质空泡化。1985年4月,在英格兰发现了第一例疯牛病。1986年11月,英国的Weybridge中央兽医实验室对其做了脑组织学检查,诊断为痒病样海绵状脑病。稍后,又在其它类似病理组织中检查出痒病相关纤维(Scrapieassociate fibrils,SAF)和致病性蛋白PrPsc。 1987年,Wells等首次公开报道了该病[1]。由于该病是人畜共患病,一旦发生,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将无法估量。2000年10月,新一轮疯牛病在欧洲暴发。2001年3月,在与我国内蒙古接壤的蒙古国西部科布多省暴发了疯牛病,在该省的杜特、曼许等6个县发现了BSE。2001年10月,在日本也发现了1头疯牛病病例[2]。虽然我国尚未发现疯牛病病例,但潜在发生的危险依然存在,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 病原学

  引起疯牛病的是一种特殊的病原体,目前人们认为疯牛病病原(朊病毒)除引起牛患疯牛病外,还可引起人的疾病,如克雅氏病(CJD)、库鲁病(Kuru)、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FI)、新型克雅氏病(vCJD)、格斯综合征(GSS);起动物的疾病还有羊痒病(Scrapic)、传染性水貂脑病(TME)、(黑尾鹿、驼鹿)慢性消耗性疾病(cWD)、猫海绵状脑病(FSE)等[3]。

1.1 致病性朊病毒的发现及其化学本质

  对朊病毒的早期认识多源于羊瘙痒病的研究。Alper等[4]认为,羊痒病病原因子可能是一种不含核酸的蛋白质。随后Griffith等[5]提出蛋白质致病假说,认为感染因子(PrPsc)是由正常细胞(PrPc)经修饰后形成的。1982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Prusiner等[6]从感染痒病的实验动物(主要是仓鼠、小鼠和绵羊)取脑组织制成匀浆,从脑匀浆中提取蛋白质。提取到现有手段测不出其中有核酸,并经过稀释到1000亿分之一( 10-11)仍有一定感染力的物质,这种蛋白质是痒病的病原,Prusiner称它为 prion(proteinaeors infectiors particles),意为“蛋白侵染颗粒”,中文译为朊病毒。Prusiner由实验得出结论,病毒的致病性不是由核酸引起的,而是由蛋白质引起的。

1.2 朊病霉的生物学特性

1.2.1 理化性质 在37℃以200ml/L的甲醛处理18h或3.5ml/L的甲醛处理3个月不能使其灭活,室温下在100-200ml/L的甲醛溶液中可存活28个月:对戊二醛、B-丙内酯、EDTA、核酸酶(核糖核酸酶A和Ⅲ,朊氧核糖核酸酶)、高温(高压蒸气消毒134℃-138℃18min不完全灭活)有非凡的抵抗力;对紫外线、离子辐射、超声波等也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1.2.2 致病特性 感染潜伏期长;不引起宿主免疫应答,不破坏宿主B细胞和T细胞的免疫功能;无炎症反应;慢性进行性病理变化,不形成包涵体;不诱生干扰素,对干扰素不敏感;免疫抑制剂、免疫增强剂等不能改变潜伏期和病程:患本病后不会康复或减轻,最终结果是死亡[7]。

2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疯牛病可能的共同传染源是被污染的饲料肉骨粉(MBM),MBM是用绵羊、牛、鸡的内脏高温化制生产的。英国绵羊饲养量大,与牛数量之比为3.75:1,且痒病患病率达0.2%,导致大量痒病朊病毒进入化制厂。最近研究证实,BSE能母源传播,主要发生于潜伏晚期,但概率低,只靠这种方式不足以使BSE持续流行[7]。

  BSE的潜伏期为2-8年,平均4-5年。牛开始发病的年龄通常为3-5岁,迄今见到最年幼的病牛是22月龄,年龄最大的是17岁,2岁以下和6岁以上的牛很少发病。BSE朊病毒的自然感染和实验感染的宿生范围很广,如小白鼠、绵羊、山羊、猪、猫、羚羊、金丝猴等动物皆可表现典型的海绵状脑病变,但BSE朊病毒不感染白鼠和鸡。BSE的感染与性别、品种和遗传因素无关[8]。

  BSE不仅可通过污染的饲料经消化道或在实验室里经脑内接种发生水平传播,还可通过带子母牛的胎盘等垂直传播给子代。试验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胚胎可被感染,但在透明带还是胚胎内感染尚不清楚[9]。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BSE病牛食欲和体温正常,产奶量降低,体重减轻。临床上患牛的神经症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精神异常。表现为神经质,焦虑不安,恐惧,神志恍惚和烦躁不安;②运动障碍。表现为共济失调,四肢伸展过度,后肢运动失调、震颤和易跌倒,麻痹,起立困难或不能站立;③感觉异常。对触摸和声音过度敏感,挤奶时奶牛乱踢乱蹬,擦痒[10]。

  BSE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CNS)。脑组织神经元出现数目减少,脑两侧灰质神经从对称性海绵样病变和脑子神经核的神经元空泡化,一般在延髓、小脑腹侧角处延髓、脑桥和中脑处的脑横切面切片中较常出现,变化也较一致,尤其在延髓的孤束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最严重。因此,Wells等建议在组织病理检查时,首先检查一张延髓冠状维切片,若为不肯定结果,可再检查其它脑区的切片。用此方法只检查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可确诊99.6%。少数病例可见灶状的大脑淀粉样变,脑组织中淀粉样核心周围有海绵样变性形成的“花瓣”,组成雏菊花样病理斑[11]。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可建立初步诊断,确诊必须采用脑组织病理学检查、PrPsc检测(细胞免疫化学检查、免疫印迹、组织印迹、ELISA等)及PrP基因分析。脑组织SAF检查也是一种特异诊断方法,用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其特征形状(管丝状颗粒,其中心有一呈螺旋形大小为4-6nm的原纤维核)。王志亮等[12]对免疫组化(IHC)、免疫转印(Western blotting)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3种BSE免疫学检测方法进行了综合比较后认为,免疫组化法操作简单,结果容易判断,价格低廉,是较适合我国使用的检测方法。刘雨田等[13]用免疫组化法对1131例国内样品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各组阳性对照结果均为阳性。Shaked等[14]通过动物试验发现,在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BSE的叙利亚金黄仓鼠、牛和人类的尿液中检测到以某种形式存在的PrPsc(Uprpsc);而且PrPsc在临床症状出现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就可以被检测到,表明Uprpsc可以在临床症状出现前检测人类和动物是否患有BSE。

5 防制措施

  目前,BSE尚无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控制方法。虽然我国未报道有BSE,但以前曾从英国进口种牛、种羊、胚胎和精液,1983年从英国进口绵羊中曾检出过痒病[15]。英国向香港大量输出牛肉,并由港转口深圳。因此,潜在的及随时被感染的可能性都将存在,尤其是我国已加入WTO,敞开了国门,一定要特别注意防范。

  未发生BSE国家应采取的防范措施主要有[7、10、16]:①按照国际兽医局(OIE)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建立BSE监测网,将BSE规定为必须申报的法定传染病。②禁止用哺乳动物蛋白饲料(如肉骨粉、血粉等)饲喂家畜。③禁止从发生和流行BSE的国家进口活牛、牛胚胎、精液、脂肪、内脏(含肠衣)、动物蛋白饲料和其他含BSE不安全牛源材料的产品。④有计划地对过去从英国进口的牛和以胚胎及精液生产的牛进行兽医卫生监控。⑤对具有神经症状的病牛必须采取脑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是否是BSE,一旦发现可疑病牛,立即隔离、消毒和报告上级有关部门确诊;对已确诊的病牛和可疑牛,甚至对整个牛群和与之相关联的牛全部扑杀,销毁尸体,并彻底进行消毒。⑥加强对BSE科学知识的宣传,提高兽医技术人员的诊断技能,通过BSE知识教育,及时发现疑似BSE病例。

(中国生物论坛 www.biooo.com copyright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