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农五亮点
【编者按】科技入户、阳光工程、跨越计划……,一个个闪光的名词,注定让农业科教工作在2004年变得不平凡。年初,温总理的“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论断言犹在耳,岁未,当我们回首这一年所走过的路时,不由得被丰收的硕果而感动和鼓舞。因为,这每一件实事,每一项工程无不体现了中央、国务院对农民兄弟的关怀和牵念,也无不注满了农业科教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背着箱包走村串巷为农民送去知识,带上干粮到农田和山野间为农民手把手辅导”,这一幕幕、一桩桩就是我们广大农业科教工作者在2004年所演绎的精彩篇章,正是他们的足迹和汗水让农业科教工作在2004年喜获丰收。
“今年我的收入比往年多2000多块……”,“我的玉米地亩产达到了600公斤……”,听着农民兄弟们一句句幸福的话语,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的会心笑容,我们广大的农业科教工作者应该感到满足和欣慰,但欢欣鼓舞之余也应该看到不足和差距,以便于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把农业科教工作做得更加出色,让农民兄弟更加满意。以下是我们整理归纳的2004年农业科教工作中的一些闪光点,时至岁末,以做盘点。
亮点一:科技入户
常下长乡开创科技推广新局面
今年初,农业部启动了“四大粮食作物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试点行动”,在13个粮食主产省30个县建立了84个共9万多亩核心示范区和1200多万亩辐射区,重点推广了50个主导品种和10项主推技术,共培训科技示范户7500多户,农民近40万人次,真正实现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在千亩核心示范区中,水稻平均产量在600公斤以上,亩增收100元以上;冬小麦产量提高15.2%,亩增收87.6元;玉米亩产达到607.4公斤,较前三年平均增产24.9%,亩增收100元以上;黑龙江852农场万亩大豆示范区平均亩产229公斤,居世界领先水平。
今年年底,农业部在四川广安举行的大型科技下乡活动,把科技入户行动推向高潮。以科技下乡和入户工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农业科技由“常下乡”向“下长乡”转变。为此,农业部明年将整合相关专项资金,在全国选择100个县,扶持建立10万个农业科技核心示范户。
“科技之春”吹绿黄土地为配合“四大作物科技提升行动”,今春伊始,农业部紧紧抓住春播春管这一关键时期,适时推出了“科技之春”大型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此次“科技之春”行动,共组织了9个中央级的技术单位,形成玉米、小麦、水稻和大豆4个科技小分队,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逐步开展行动。农业部共派出300余人次专家,举办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8次技术师资培训班,培训师资人员3000余人,并带动种粮大户50万余名。同时还召开了4次机播现场会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演示交流会。活动期间,共发放10万余份技术资料、图书和影象材料,利用广播电视、卫星视频远程培训和设立的热线电话,使参加“科技之春”活动的农民技术能手达到了2500万名。
“农业科技书屋”是农民学习的新帮手去年重点在西部省区和革命老区建设625个农民科技书屋的基础上,2004年,新建科技书屋达1000个,向每个科技书屋赠送5000多元的科技书刊和光盘。农民科技书屋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普遍欢迎,使当地农民读书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书屋一开张,农民就涌进书屋翻找自己需要的科技书籍和光盘,有的农民还连续将光盘看好几遍。还有许多地方的农民纷纷来电来信要求给他们村也建农民科技书屋。2005年,将继续新建1000个科技书屋,积极探索科技书屋与科技示范户建设相结合的途径,进一步扩大科技书屋影响。
亮点二?阳光工程
工程启阳光洒科技培训拓宽增收路
2004年3月,国家六部委全面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中央财政安排了2.5亿元专项资金,按照“四个一”培训模式对参加培训的农民按人均1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共在26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农垦总局安排了1393个县(市、区)开展示范性培训工作,有5215个培训单位承担了培训任务,全年培训转移250万人,转移就业率达到80%以上。在认定的培训单位中,有农业、教育、劳动、科技、建设等系统的公办教育培训单位,也有一大批民办培训机构,充分体现了阳光工程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路,也反映了阳光工程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阳光工程的实施解决了广大农民学技术苦于无门路的难题,给农民就业送来了订单,带来了实惠,农民参加培训学习,既能找到就业岗位,又能到得政府补贴,农民打心眼里欢迎这项“民心工程”。阳光工程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了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广泛开展。在中央财政投入的带动下,地方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培训的投入力度。据初步统计,今年全国省本级财政安排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培训资金达3亿多元,黑龙江、江苏、重庆、云南等省安排培训资金都达到了3000万元以上。此外,有的省份还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途径,对广大农民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公共知识的引导性培训,扩大培训的覆盖面。
亮点三?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专项
调结构新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显威力
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4年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紧紧围绕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转化能力和储备能力的战略要求,针对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共在稻米质量安全,专用玉米、小麦、大豆、双低油菜、蔬菜等作物品种选育与优质生产,棉花节本增效,奶业安全生产,优质牛羊肉和饲草,果品贮藏与加工,畜禽疫苗开发,热带作物高效栽培和优质水产品培育等13个重点领域启动实施了47个项目。目前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优质生产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初步统计,专项共获授权专利25项,申请专利22项;审定品种84个;研制新产品、新设备82个;发表论文300多篇;培训人员6000人次。通过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增加经济效益3.2亿元。
为了有效解决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技术普及薄弱等问题,由农业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跨越计划,围绕农业核心技术的中试熟化、配套技术的组装集成以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该计划实施五年来,产生经济效益52亿元,带动农户2201万户,共推出186项科技含量高、影响面广的成熟核心技术,预计在今后技术效益期内还可增加经济效益800亿元以上,该计划基本达到了“实施一个项目,熟化一项技术,开发一个产品,创立一个品牌,提升一个企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标。
通过中试熟化,一大批核心技术成果成为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的成熟技术;通过与配套技术的组装集成,推出了一大批技术标准与技术规程;通过企业参与,培育了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创立了许多优质农产品品牌;通过试验示范,扩大了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和规模,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跨越计划在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推进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带的形成与培育、加快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亮点四:生态家园富民计划
沼气池带三改树立“三生”文明新理念
今年,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年初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六小工程’,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增加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农业部组织实施的以沼气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也连续三年被列入为农民办实事之一。
从2001年起实施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至今受益农户已达200多万户。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沼气为纽带,把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与农民生活、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把沼气池建设和“改厕、改厨、改圈”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挖掘农民家庭基本生活、生产单元内部潜力,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协调发展,形成能流和物流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是为农民办实事和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有效手段,项目建设与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在解决农村生活能源的同时,拉动了养殖业,促进了种植业,尤其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在南方推广的“猪-沼-果(菜、稻、鱼)”能源生态模式,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北方“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通过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清洁能源和生态农业技术得以应用,使农民摆脱了脏、乱、差的生活窘境,引导广大农民逐步树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生活理念。明年,根据《2004~2010年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发展规划》,将继续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计划新增受益农户150万户,其中国家支持建设100万户。
亮点五:农业科技执法检查
查问题找对策贯彻“三个条例”大检查
1996年、1997年和2001年,国务院先后颁布了《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为了贯彻“三个条例”,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保护国家重点野生植物、保护授权植物新品种、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执法检查。农业部利用远程教育培训网络集中进行全国农业科技执法检查培训,共培训执法人员1600余人。在此基础上,农业部科教司派员赴广东、云南、四川、山东、辽宁等省进行抽查,查找问题,研究对策措施,促进了各地科技执法工作的开展。
总理为“野生植物保护工作”作批示
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专门做出指示,要求“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通力协作”,做好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在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异地保护、开发利用首次被列入非经营性基建项目。2004年,开展了野生稻、野生大豆、小麦近缘野生植物等重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普查,建立了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普查数据库和图象数据库、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数据库和地理数据库,筛选出一批亟需进行原生境保护的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抢救性收集1600多份野生植物资源。建成了27个野生大豆、野生水稻、小麦近缘野生植物、野生莲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
新品种维权效益显近年来实施的品种权战略工程,作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大提升了农业新品种保护的申请量,培植起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种业企业,建立健全了农业行政和企事业单位新品种保护规章制度和保护体系,同时,侵犯和假冒品种权案件也得了有效的遏制。《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五年来,农业部已先后授予品种权465个,年申请数量已跃居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成员国前十名,共发布了五批保护名录,使所保护的农作物的属和种达到41个。同时,品种权保护制度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据对500个授权品种和申请品种的统计显示,累计推广面积达到了6.4亿亩,新增社会效益223.7亿元。在今年举办的“首届全国农作物授权品种展示暨品种权交易会”,交易额达到了5000万元,近300家育种企事业单位约500人参加会议。交易会的召开,为品种权交易提供了平台,促进了新品种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意义大转基因生物安全执法检查及管理,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通过对法规的宣传、培训,全国大部分省(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法律意识、执法队伍建设、资金投入上均有明显加强,进口加工企业及国内市场的转基因大豆油、油菜籽油及饼粕等产品基本上实施了标识,对保障我国标识制度的实施,保护环境和消费者的知情权,规范企业与市场行为,引导公众正确认识转基因农产品,起到积极的作用。经过努力,农业部已初步构建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规体系、安全评价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卓有成效地实施了对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进口及标识管理,维护了国家利益,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安全和人类健康。
一周热点
- 2019-08-30中央下发铁令!19年限养令、禁养令撤销!19年玉米生产者补贴确定,即将下发!
- 2018-08-05智慧养猪驱动 ——首届中国智慧养猪产业实践峰会在京召开
- 2018-03-27双胞胎第三代教保料“健康三宝”掀起抢购狂潮:仅发布会当天销售突破5000吨!
- 2017-10-11双胞胎集团9月份销量再创新高,突破86万吨!
- 2018-04-092018饲料工业展览会展商名录
- 2018-10-26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关于发布《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蛋鸡、肉鸡配合饲料》2项团体标准的通知
- 2015-11-02双胞胎集团推出“三胞胎”直销大猪场
- 2018-03-08全国猪场大咖将齐聚三亚与双胞胎集团共谋猪事
- 2017-11-20年销量突破900万吨,双胞胎再现王者风采!
- 2019-03-26来2019河北饲料峰会 见证行业发展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