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战略发生重大变化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1-31

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据新华社电 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了。

在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着力于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直接带有资金支持的政策占到相当大的比例。

《意见》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2004年,在宏观调控中注重加强农业,实行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意见》共27条,分九部分,约9800字。

一、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二、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三、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六、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

七、改革和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八、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

九、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财政向农村倾斜

翻开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国家财政开始越来越多地向农村倾斜,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状况有了积极变化。在继续坚持“减法”“少取”的基础上,今年“加法”“多予”的政策更多:

——2005年,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将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中央财政继续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

———中央和地方财政将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新增资金主要安排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2005年国家科技投入将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的规模。

———各级财政大幅度增加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

事实清楚地表明:中央正加大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转变财政分配、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的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三农”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让工业反哺农业

继2004年之后,今年中央又一次把支持“三农”作为一号文件的主题,反映出我国在发展战略及政策思路方面的重大变化,即从在农业中提取积累转向工业反哺农业。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说:“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从国外经验看,这一阶段是就业结构变革加速的时期,更是工业反哺农业、财政反哺农民,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的时期。从国内实际看,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经历多年的农业支持工业后,客观上需要工业反哺农业、财政反哺农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这表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大环境正在发生着三个深刻变化: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的到来。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将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

———中国将在规划制订、体制改革、工作部署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把农村的发展全面纳入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

———中国将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下大力气建立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下大力气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表明,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正在实现重要转变,也要求对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工作布局进行重大调整。中央今后将坚持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作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原则。

新闻背景

“三农”实现“三突破”

 2004年一号文件成效显著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至今已一年过去了,在中央一号文件的引领下,中国农业走出了多年的徘徊。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2004年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大亮点。

“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农业不强,中国不强。”历经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业发展和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这是中国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面对“种粮越来越不划算”的现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在中央一号文件引领下,2004年“三农”实现“三突破”:

———农民收入突破年初预定增长5%的目标,8年以来增长幅度首次超过5%。

———粮食生产突破4550亿公斤的预期目标,这样的增量与增幅是历史上少有的。

———农业效益取得新的突破,粮食亩产比去年提高12公斤以上。

 新闻资料

“三农”问题的六个“一号文件”

始于1978年的农村改革,至今已经历26年风雨。针对改革不同时期面临的问题和阻力,中央先后制定出台了六个“一号文件”,顺应和指导了农村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改革和农业生产,给我国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个一号文件

1982年1月,《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这个文件不但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而且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第二个一号文件

1983年1月,《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这个文件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第三个一号文件

1984年1月,《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

第四个一号文件

1985年1月,《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文件的中心内容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取消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

第五个一号文件

1986年1月,《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针对农业面临的停滞、徘徊和放松倾向,文件强调进一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六个一号文件

2004年1月,《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份被人们称为“高含金量”的文件,将着力点放在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