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有问题” 如何完成“惊险一跃”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2-02
        中国农业有问题   

  农业,本是三农问题之首。然而在近年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热潮中,农村、农民问题被较多地提及。农业没问题,农民有难题,这种提法体现了对农业发展的相对忽略。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第一产业的农业,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实现了长期短缺到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然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面前,中国农业的弱质性仍未有根本转机,农业的行业性、竞争性往往被三农问题的社会性取代。

  有关专家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既要使农业人口缩水,让更多的生产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更要让农业强身,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自给,不断提高中国农产品综合竞争力。

  事实上,去年的粮食缺口,已经暴露出中国农业有问题。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丁力一语中的。去年一年进口粮食700多万吨,棉花上百万吨,奶粉几十万吨,还有豆油、天然橡胶……大量的农产品,尤其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全面进口,说明农业的问题没解决。不仅质量不行,数量也不行。

  而另一方面,农产品结构性过剩也突出存在。除大白菜菜贱伤农外,牛奶在2004年也出现了生产过量。X贱伤农,从原因看主要是由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引起的。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不仅限于农业,还会加剧城市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在去年下半年的民工荒中,被公众忽略的一个原因就是城市物价上涨很快,农民工无法承受。而农村粮价上涨,在家里挣的钱多了,于是出现了罕见的民工回流。丁力说,此外,在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一个城市贫困人群,这一生活在城市底层的人群总数庞大,农产品消费占他们生活支出的很大比重,农产品价格波动也令这部分低收入人群生活雪上加霜。   

  市场竞争催生农业六化   

  在2004年的倒奶风波、菜贱伤农事件中,从事鲜活农产品生产的农户一次又一次被市场风险呛水。在由看不见的手调节的经济环境中,中国农业向市场到底走了多远?

  千百年来,中国的农民力量分散,与市场惟一的联系就是乡村集市。1992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山东等地率先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营农业、商化农业的理念,在国人心中渐渐漾开。业内专家认为,以六化为特征,我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市场化---农业从过去的从田间到地头,转变为订单农业,乃至以期货市场信息指导农业生产;

  产业化---农业种(养)、加工、销售链条不断拉长,小生产与大市场逐步契合拉近;

  现代化---在生产环节,农业科技勃兴使得农业生产方式从过去的氮磷钾发展到微量元素;在销售管理环节,工商企业的经营之道与农业生产实现一次次嫁接;

  信息化---从昔日坐等天收,到网上知农情、热线问销路;

  标准化---一大批企业通过ISO9000、ISO14000、HACCP认证,敲开了挑剔的欧美市场大门;

  组织化---在民间,新一轮合作运动正蔚然兴起,一个个由农民自发组织而成的专业合作社,不仅代替农户号准市场脉搏,还提供包括融资、技术支持等一系列服务。

  每出口1美元农业产品,农民可获得约1元人民币的收入。随着中国农产品走上越来越多国家的餐桌,中国农业日益显露的竞争力引起了国际市场的重视。虽然中国农业出口仅占农业产值的6%,但也引发了外国农场主们的紧张感。一些日韩农场主甚至对前往考察的中国农业专家说:你们能不能给我们留个饭碗?   

  农业发展不能一味交给市场   

  综观国内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相对低下的现状未有改观,农业六化的征途还远未完成。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张红宇说,目前中国农业发展离市场竞争需求还存在四大差距:一是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和质量与市场多样化、高质量消费的需求存在差距。二是中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国际平均水平存在差距。三是中国农产品的质量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四是中国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程度及利润空间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反观中国农业发展,丁力认为,在解决小农户与复杂的大市场对接的问题上,两个薄弱环节尚未得到质的改观。其一是政府信息服务,其二是流通环节不成熟。

  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发育仍十分落后。没有大的流通商,没有专业化的细分,农户的产品还是在市场的最低端。国外的农产品到中国是直接送到超市,而中国出口的产品根本不可能直接上架。这样一来,中国农产品就挣不到钱。

  许多地方政府都没有在为农民服务上多下工夫。丁力对记者说,他在辽宁新民市看到当地出产的一种优质大白菜,在当地只卖几分钱一斤,有经营头脑的上海人,简单包装一下,在上海市场就卖到一块五一斤。假如政府从流通环节做起,通过组织合作社帮农民实现通向市场的惊险一跃,或者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状况就会大有改观。

  值得借鉴的是,在江苏射阳县,为发展特色产业蒜薹,政府除想方设法招商引资,当地蒜薹销售商在每一个产品袋子里都夹一张名片,外地购货商晚上接到货后,就打开袋子打着手电筒找名片,看是谁经销的,看到熟悉的名字就很放心。   

  农业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亟待重建   

  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多数农民在市场风险面前仍处在单兵对阵状态。有关农作物种植面积的预测与动态发布信息仍十分稀缺。农民安排种植品种和面积,仍然是今天下雨,明天打伞。

  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丁力指出,当前在农业发展方面,政府走入了一个误区,就是以避免行政干预为由,把自己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全部交给了市场。

  政府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于农业发展?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针对我国国情,应尽快建设起一整套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这也是政府转型的主要目标之一。

  这一体系应该包括:帮助农民发展优质、特种农业,淘汰市场销路不畅、利润不高的大路货农产品;为农民搭建起畅通无阻、高效即时的信息平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大投入,和对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增强政策扶持力度,形成优势产业区和优势产业带;扶持有强大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助推完善的产业链条的形成;建立一整套风险保障体系,为农户在市场风险中兜底。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秦庆武等农业专家建议,应加快制订合作经济组织法,在政策法律上给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支持,让较强抗风险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化、集约化经营,带动农民走入市场、适应市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