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与老牛基金会:捐股还是弃股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2-05

  最近,牛根生捐出股份的举动颇为让人费解。

  他在蒙牛里的股份是9.9%,据他自己的说法是:从2003年起,经过一年多操作,目前已把股份全部捐出来,成立了一个“老牛基金会”。在他去世之后,股份全部捐给“老牛基金会”,家人不能继承,妻子儿女每人只可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

  捐股一事甫出,社会一片赞扬之声,说老牛此举是拒绝问题公司,体现了当代经理人的职业情操云云,不过,在现今商业社会唯股唯大的氛围里,牛根生的“免俗”确实有让人费解和猜疑的地方,具体说来,理由有三:

  第一,这种做法缺乏承继的可能,也就没有什么现实的可操作性。

  老牛的高尚情操在这次捐股的举动中一展无遗,他对于财富和家人的态度,确实可以使很多的中国MBO富豪汗如雨下。不过,老牛应该没有忘记这可是一个人性“饿”的商业社会,他老人家百年以后怎么办?这是最关键的,老牛的方法是:明天谁当董事长,就把这百分之九点几的股份给谁。

  好,如何操作?是只给这个9.9%的表决权?还是把表决权连带所有权包括分红权一起给?如果只给表决权,老牛认为他的继任者会只接受这样的一个空壳股份?如果是把所有权交给后来人,你估计他还会不会再交出来?还给这个什么“老牛基金会”吗?

  对于操作的方式和利益的分配以及限制,老牛想到的好像只是不给家里,关键的部分,怎样给后来的总经理以达到激励和享受利益的双重效果?不知道老牛有没有想过?

  第二,捐股暗示的并非一种健康的公司发展趋势。

  后任为什么要靠捐助才拿得到股份?这是我们面对蒙牛所想到的又一个问题。

  老牛难道担心蒙牛未来的总经理们再没有继续持股的可能?蒙牛如果不是猛牛,效益一路滑坡,那就有这个可能;还有另一种可能,前提是蒙牛再也不能增资扩股,股权结构铁板一块到此为止,这样才需要他把这仅有的9.9%捐出来。

  可以这样说,无论牛根生的本意和初衷如何,他的做法暗示的就不是一种健康的趋势。

  第三,老牛捐出的是全部股份,还是部分股份?

  从第二个问题引申出来的一个新的问题是:以后老牛还会捐股份吗?如果资方不再给他股权了,他捐出的就是全部股份。牛根生生于1954年,还可以为蒙牛工作最少10年,这10年期间,如果老牛再也拿不到股权,应该是公司的机制有问题,如果他拿到而不再捐赠,那就是老牛有问题——最少,他不是一个彻底的高尚情操者。

  “其实在国内股份制公司中间,我的股份恐怕是最少的。”老牛的这句话,如果单独抽出来看,恐怕就有点意味了,感觉他是嫌股份太少。那么,事实是老牛觉得股份太多呢,还是太少?

  伊利事发后,颐合财经副总裁王吉舟对伊利和蒙牛的分析结果是:蒙牛乳业根本不是牛根生的,也不可能是牛根生的,牛根生只是个傀儡,他背后有个强大的外国资本控制力量,名字叫做摩根斯坦利。大摩对于经理层的控股有绝对苛刻的条件限制,简直就是皮鞭加胡萝卜。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小小的胡萝卜就要忍受如此的鞭打,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牛会怎么想。

  如果有机会,请牛根生出来谈谈他对于股份的作用和价值的理解,一定很精彩,因为他在中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一条道路,领到的股份的性质和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

  股份的实用价值取决于持有人之间博弈的结果,目前,内地经理人最期望博弈的对象是地方政府,最好走的一条道路就是MBO。MBO值得去奋斗的价值有两个前提,一个是个人能不断扩大股份,增加控制公司的力度,最后,把公司完全私有化,美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另一个前提条件是:在完成私有化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还不能太大,步骤不可以太快,一切要以经理人为主导,风险要由企业来承担。如果不是这样,MBO就不是一个如此受到欢迎的游戏。

  一句话,股份体现的是利益的驱使和平衡,蒙牛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个按照中国潜原则进行游戏的公司,无论是政府,还是操盘的经理人,对它的影响,远远无法达到左右股权的地步,内地MBO的两大优势,在蒙牛都无法实现。牛根生既无法随意不断扩大他的股份以致控制蒙牛,也无法轻松地操纵公司的盈亏,他实实在在是蒙牛里的一头牛。

  蒙牛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而牛根生在2003年已经筹备着捐股的事宜,对于前途的明了,使他看到了一个有限的未来,在我们看来,也许,他的捐股举动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老牛用他的业绩和弃股,在向他背后的资本力量,暗示着更多未明的话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