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教父”纷纷陨落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2-16
中国企业的“教父”们正像一颗颗流星滑落天际。从褚时健、倪润峰到郑俊怀,人们在告别一个个企业“教父”的同时,也告别了一个时代。

时势造英雄

中国经济长达20多年的蓬勃发展,不仅造就了一批旗舰企业,更造就了一批呼风唤雨的企业“教父”,他们身上散发出的独有的个人魅力,引领企业披荆斩棘,创造出了一个个奇迹,但他们在企业中说一不二的“教父”地位,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埋下深深的隐患。

郑俊怀的说一不二在伊利是出了名的。早在伊利的前身红旗奶厂时,他力排众议,打破干部工人界限,推出竞争上岗和年度承包机制,这在当时绝对属于吃螃蟹者。原来在岗的干部下了岗,托郑的上级领导来说情,但都被顶了回去,“天王老子来说情都没用”,郑俊怀铁了心。新的机制立杆见影,次年的产值翻了几番。

凭着这股韧劲和拧劲儿,郑俊怀硬是抢到了原本无缘的股份制试点机会;嫌工程进度慢,他会连续几天蹲守工地,像个实时摄像探头,让施工队不敢半点懈怠;后勤部门茶叶品种买得不对或买贵了,他知道后喝令换货并严厉处置办事员……

郑俊怀像对待自己的孩子般对待伊利,并一手把伊利养大。1983年,郑俊怀被调到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时,这还是个日产量仅10吨的小型乳品企业。但20年后,伊利已成为全国乳品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2003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2亿元,乳制品销售额位列全国第一,企业净利润近两亿元。

尽管人们现在对郑俊怀在企业中所起的作用褒贬不一,但都承认伊利的过去离不开郑俊怀的个人力量,没有郑俊怀就没有伊利的今天。因为如果领导伊利改制的不是充满“霸气”的郑俊怀,恐怕很难在企业中形成号召力,很难将决策迅速有效地执行下去。

改革需要铁腕,需要魄力和霸气,这些恰恰是“教父”们拥有的,而处于起步阶段的市场经济给了他们大展身手的机会。

虽然有霸气,但早期的“教父”们都能广泛听取众人的意见和建议,“兼听则明”,这些声音帮了企业不少忙。一位长期接触长虹公司的人士回忆说,长虹上市之前,倪润峰起家不久,既有企业家的眼光,又低调朴实,平易近人。他采纳专家建议,充分利用上市契机扩大规模,转换机制,带动企业迅速发展。

历史步入新世纪,企业顺风顺水的日子结束了。往外看,来势汹汹的外商将制造基地搬到中国,使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化于无形;回头看,民企纷纷崛起争抢市场蛋糕。空前激烈的竞争格局,对企业家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凭一个人的魅力打天下的时代似乎已经结束,而一些企业内部长期积累的隐患也在逐渐放大、暴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