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乳业为啥全国难称雄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2-16
2003年是中国乳业市场最为躁动的一年,更是各巨头资本追逐的关键年———这样的说法并不为过,“奶源大战”、“价格大战”、“圈地热”、“上马热”、“整合热”,目不暇接的竞争花样促使乳业新一轮洗牌一浪高过一浪……这一切都预示着2004年必然是中国乳业的黄金年。

然而,事实正好相反,2004年,中国乳业可谓是多事之秋,安微阜阳劣质奶粉案件被曝光,在全社会引起了极大的震动。由此,食品安全问题也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此后,奶农倒奶以及各地价格竞争不断加剧、奶农养牛效益急剧下滑等事件相继发生;进入11月份,随着北京市质量监督局对乳制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的公布,伊利因提前标注生产日期而被曝光,乳业再次成为媒体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乳品行业在发展中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宁夏乳业为什么在全国市场做不强?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宁夏乳业市场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对此,宁夏乳业领军人、夏进乳品公司董事长张志前和自治区乳品工业协会秘书长赵淑铭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机遇挑战并存

奶产业被列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截至2003年底,全区奶牛存栏达12.9万头,比2002年增长27.6%;鲜奶产量38.6万吨,同比增长25.7%。全区人均鲜奶占有量68公斤,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6倍,并形成了吴忠市和银川市两个奶牛集中养殖基地。现有各类乳品加工企业24家,日处理加工鲜奶能力1385吨,龙头企业加工能力的增加,有力地拉动了全区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农民养奶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到2004年6月底,全区奶牛存栏数已突破15.24万头,同比增长39.86%;鲜奶总产量25.52万吨,同比增长36.8%。其中银川市奶牛存栏66830头,比去年同期增长53.1%。随着产、加、销关系的进一步密切,奶业产业化发展初具雏形。年初自治区畜牧站从国外引进奶牛,现已安全度过最初的适应期并发育良好,将对提高全区奶牛品质和单产发挥积极作用。

张志前分析说,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后,乳业市场疲软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即便如此,我区并没有出现大规模倒奶情况。应该说,这是政府提前预防、协会积极筹措、乳制品企业沉着力挺的结果。今年我区奶业出现的新情况是: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宁夏生鲜牛奶收购监督管理办法》,净化了鲜奶收购市场,保障了企业与奶农的合法权益;为保证奶农利益,协会制定了“鲜奶收购市场最低指导价”。现在区内大部分企业都在执行这一价格,总体来说,奶业市场平稳有序;园区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出村入园率逐步上升,散养、家养模式正在被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的先进养殖模式所取代;阜阳奶粉事件后,宁夏的乳品在全国乳品质量检查中全部合格。

今年是宁夏奶牛数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截至今年9月底,全区奶牛存栏数已达16.01万头,预计到2006年底,全区奶牛存栏数可突破30万头。这将给宁夏乳品工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乳品企业市场竞争力弱

张志前认为,我区乳品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有待提高。据介绍,今年9月,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宁夏乳粉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进行了专项抽查,发现乳粉企业自检能力不足,不具备检验能力的企业达9家,占企业总数的52.9%。此次抽捡的15批次产品中,有14批次产品经检验合格,抽检合格率为93.3%。1批次全脂乳粉产品检验不合格,不合格项目为蛋白质超出标准值的20.6%。而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低,不能有效地组织和指导生产,对原料奶的检验把关凭经验采取目测的方式,产品出厂检验不严格。应该说,我区的大多乳品企业都存在着规模小、生产水平低、卫生设备不足的缺陷,部分乳制品不能达到一级标准,细菌指标高,这与我国技术标准低、检测水平滞后、奶源分布不均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也制约着宁夏乳业的发展。

同时,我区乳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全区现有24家乳品企业中,除夏进和维维北塔外,绝大多数属于日产量低于50吨的小企业,设备落后、产品单一,以加工原料型奶粉为主,成本高、品牌力弱。受大环境影响,目前部分乳品企业存在库存积压现象,赢利水平进一步降低。仅夏进一家企业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亿多元,但实现利润是“颗粒无收”。

另外,我区乳业发展不协调,管理体制不健全,企业与养殖户之间没有形成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使得养殖户谁给的价高就和谁合作。虽然从短期来看,企业的鲜奶收购并不存在问题,但是一旦奶价上扬,奶户就会出现“跟价跑”的现象。

多年来,宁夏乳业一直存在着品牌杂、企业多、市场小、加工能力低、乳品质量不高、缺乏竞争实力,因而造成本地产品固步自封,尤其是面对外地强势品牌的冲击,地方品牌都挣扎在坚守本土市场的边缘,这就是我区乳业优势产业为什么总处在劣势市场空间中和为什么做不强的重要因素。

应走园区实体化道路

面对我区乳业发展形势,自治区乳品工业协会秘书长赵淑铭介绍说:作为乳业的第一生产车间,园区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是我区乳业发展的方向。然而,多年来乳业链条上的“公司+农户”这一模式出了问题:首先,公司和农户之间主要是通过自愿协商进行合作,这种合作本身不够规模,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其次,在高度组织化的公司和分散的小农户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性,与公司相比,农户的利益更容易受到伤害。

不可否认,这一模式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确实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也应该承认,这个模式在现实中多是政府用“有形之手”“人工嫁接”而成的,在不少地方等同于“扶贫”。初衷虽好,可一旦落脚到实践,却使得伤农事件层出不穷。尽管“公司+农户”可能依然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效手段,但是这种简单的个体相加,充分暴露了无人监管的弊病。由于农户和公司并不真的是风险共担的两方,这一模式多是一次性买断原料的关系,从而造成了整个链条的断裂。主要表现就是: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处于弱势的奶农利益首先受损,进而殃及整个产业。

为此,养牛园区建设必须走上实体化道路,打破过去散兵游勇的状态,要通过奶牛养殖园区的建设带动全区奶牛个体效益的提高,坚持数质并重、以质为主的发展道路,引进高产奶牛,淘汰低产奶牛,依靠科技进步,用高科技手段加快奶牛改良速度,选育推广饲草新品种,示范推广奶牛科学饲养技术规程,完善防疫体系。通过大胆创新、务实探索,让标准化、机械化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促进奶农联合体的形成,使之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同时还要加强产业链调整,细化每一个环节,使乳业的上、中、下游信息反馈渠道更为畅通,在不断的修整中全面推进市场经营模式。引导、培养和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同时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法律手段规范订单,帮助农民和企业增强法律观念。企业和农民要依法签约,认真履约,维护订单合同在法律上的严肃性。促使市场化经营趋于合理,最终形成有机联合共同体,全面提升我区乳业市场竞争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