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购销市场化对国有粮食的影响及对策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2-2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从今年开始全面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这标志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标志着粮食流通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粮食流通的政策背景、市场环境都发生了质的变化。面对新环境、新问题、新考验,国有粮食企业如何尽快转变观念,理清思路,适应形势,加快发展,是值得我们每位粮食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现就个人一点肤浅认识简述如下。

    一、粮食购销市场化是历史必然趋势

    1、建立和完善社会市场经济的需要。粮食购销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由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粮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但它绝不是脱离市场经济孤立存在。1993年粮食销售价格放开,标志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起步,到“四分开、一完善”、“两条线运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等一系列体制改革,直至今年实施的购销市场化改革,已完全把粮食流通溶入市场经济的潮流中,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客观规律。从经济角度讲,完全溶入市场经济,它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杠杆,不断调节粮食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关系,用经济杠杆自发调节粮食供求平衡。

    2、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需要。粮食市场价格低估,种粮比较效益低,使农民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合理补偿,“谷贱伤农”,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造成种粮面积逐年萎缩,粮食总产量下降。要确保粮食供求平衡,就注重发挥土地区位比较优势,合理平衡种粮面积与经济作物面积间的关系,把粮食价格提高到它应有的价位,使农民从种粮中得到经济料实惠。3.加入WTO的需要。我国加入WTO后,已承诺逐步取消流通环节补贴,放开粮食市场,和国际市场接轨,公平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定购保护价收购也不能长期存在,只能是一个历史范畴。

    二、给国有粮食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1、收购粮源难度增大。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原先国有粮食企业依赖定购保护价收购这块政策性招牌的优势已不复存在,这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加上我们的资金、服务、价格等诸多方面优势比不上有的私营企业,国有粮食企业掌握粮源难度增大。

    2、收购资金筹措难度增大。国家取消定购、保护价收购,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粮改政策宣告结束。农发行实行多年的“资金封闭运行”政策性贷款,已改变为“要按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发放收购资金贷款的商业性贷款,获得收购贷款的难度也就随之增大。

    3、经营难度增大。国有粮食企业由于掌握的粮源减少,银行贷款难度增大,政策性库存减少,经营实力会受到一定影响,掌握市场经营的主动权能力会受到冲击,国有粮食企业“粮老大”的地位会受到动摇。加之自身改制不到位,机制不活,市场竞争力受到严重制约,生存发展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经营风险增大。

    4、稳定市场供应和粮食安全难度增大。“三放开”后,国有粮食企业遇到了信息网络不健全、粮源不足、周转库存下降、网点稀少等诸多困难,特别是有的地方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地方粮食储备体系,保证地方市场供应和粮食安全的难度增大。

    三、建议和对策

    国有粮食企业要针对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尽快做到一个适应、两个转变、三个确保,即:尽快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新形势和粮食市场供求关系新变化,转变经营策略,转变管理职能;确保掌握一定的粮源,确保市场供应,确保粮食安全。主要采取以下六项主要对策。

    1、认清形势、调整思路,全力做好新时期的粮食经营工作。国有粮食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粮食购销市场化,市场供求关系新变化带来的宏观政策、市场软硬两个环境的重大变革和变化,以及由此对国有粮食企业造成的影响和冲击。正确分析和判断当前的市场形势和政策趋向,从国情、粮情、地情出发,结合国际市场的变化,确立正确的经营思路。要针对当前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新变化,在经营上突出抓信息、抓粮源、抓市场、抓服务、抓项目、活经营、增效益。进一步增强信息、商机、市场、竞争、风险意识,建立快速高效的市场反应机制,适时调整经营策略,掌握市场经营的主动权。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创新销售手段,利用总经销、网上交易、竞价拍卖、期货贸易等多种新型商流业态,拓宽销售渠道;增强资本经营意识,盘活资产经营;按照发展抓项目的要求,开发引进符合企业实际的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企业生产经营空间。

    2、抓住机遇,注重实效,加快企业改革步伐。粮食购销市场化,已将国有粮食企业定位成完全平等的市场主体,要抓住彻底变革的时机,在企业改制上抓机遇、卸包袱、换身份、活机制、多元化、增活力。一是积极向政府争取政策,彻底解决因政策性业务承担的“三老”历史包袱。同时紧紧抓住时机,充分利用政策,多方筹措改革成本,合理适度分流富余人员。二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增强企业活力为出发点,大力实施股份制改造。三是对已改制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多元化、经营规模化、管理科学化、企业制度化。

    3、开拓创新,厂、仓联营,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第一、以强势企业为龙头,以树立品牌为战略,以“订单农业”为纽带,重视培育发展工业龙头企业,提高粮食核心竞争力。粮食加工企业是粮食领域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要在资金、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扶持,不断更新改造,使其产品、产量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同时还要以工业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厂、仓、商联营,有效地发挥粮食整体合力。第二,牢固树立晶牌战略,做大做强晶牌经营。把晶牌创新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口,在做好的前提下,在做大上下功夫。第三,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改变粮食产、购、销相互分割现状,把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紧密连接起来。

    4、转换职能,突出重点,加大粮食市场监管力度。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把行政管理从对内部企业的直接管理为主转变到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管理上来,主要做好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开展全社会粮食流通业的整体规划和宏观管理。要尽快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市场整治队伍,制定和完善市场管理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建立监管市场的长效机制。严格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把好粮食收购关。尽快建立地方粮食质量监测中心,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食品市场准人制度。坚持做到市场重点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时期市场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抓几个不同类型的突出案件,坚决进行依法处理和曝光,震慑市场违法违纪活动,保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秩序。

    5、明确职责,完善手段,提高市场风险防范能力。粮食购销市场化以后,国有粮食企业保市场供应和粮食安全难度更大,粮食工作者肩上的历史责任更重了。要尽快建立起粮食安全、市场供应的五道防线。一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粮食资源基础性配置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市场规模,提升市场档次,增加市场容量,建好口粮市场;二要针对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出现的新情况,以及主销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脆弱,粮食产销衔接不稳定等问题,特别是销区国有粮食企业要在主产区选择几个粮食经济实体建立诚信的经营伙伴关系,稳定粮源供应基地;三要国有粮食企业根据自身条件,经常保持一定规模的周转粮;四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尽快建立和完善地方各级粮食储备体系;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供应应急预案。

    6、扎实工作,主动协调,积极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针对粮食经济管理工作遇到的新问题、新困难,粮食企业要和有关部门主动协调、积极争取、共同支持、健康发展。粮食行政部门和企业要主动协调好农发行等金融部门的关系,争取尽可能使收购资金供应渠道畅通;争取财政等部门有关资金的支持;争取政府、税务及其他有关粮食的优惠政策;争取工商、物价、卫生等部门的配合,加大粮食市场整治力度。通过主动争取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为粮食工作在新时期创造一个宽松的经营发展环境,促进粮食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