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建立农资直补机制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2-24

农资价格飞涨 厂商农民两难

农资价格一路飙升,使粮补、减免农业税、农产品涨价等增收因素带给农民的好处大打折扣,给当前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原材料、能源价格居高和农资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又使农资生产厂家、农资经销商和农民陷入了“想生产却又不敢大规模生产”、“想储存却又不敢储存”的两难境地。对此,专家建议我国建立农资直补机制加以解决。

从2004年起,我国的农资价格就一路上升,达到了近10年的最高位,在经历了2004年的增产增收后,农资价格更是一路狂飙,冲破了农民的心理承受底线。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供销社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3年12月,他们一吨磷酸二铵批发价才2700元,2004年春天为2620元,但2005年1月涨到了3100元,零售价达到了3200元;每吨尿素的批发价格也涨到了1700元,零售价达到了156元每50千克。“由于很多地方出现了供货不足的情况,估计在春耕前这段时间化肥价格还要涨。”

面对飞速上扬的农资价格,农民普遍表示超出了自己的心理承受底线。甘肃省山丹县霍城镇农民王芳兰说:“去年国家对我们进行了粮食补贴,免除了部分农业税,再加上粮食价格高,我们才获得了比较好的收入,要是化肥价格还这么涨下去,我们种粮也就没什么赚头了。”

一路走高却无法确定的农资价格使农资生产厂家、农资经销商及农民陷入了“想生产又不敢大规模生产”、“想储存却又不敢储存”的两难境地之中。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供销社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往年的销售经验,沙井镇每年的化肥市场需求量在700吨左右,但他们供销社目前仅库存了20吨。“根据原材料价格的走势及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来看,化肥价格应该持续走高才对,但我们还是不敢购进化肥,要是国家一调控,我们可就是亏大发了!”

张掖化肥厂副厂长郭建清告诉记者,他们厂有年产20多万吨化肥的生产能力,除了供应张掖市每年12万吨的化肥用量之外,还给其它地方供应化肥。从每年的8月到次年的2月一直是他们大力生产储存化肥的时间,但由于目前的原材料价格过高,他们并不敢开足马力生产,目前的氮肥储存量仅仅2万吨,尿素9000吨,碳铵8000吨,远远低于去年的储量。“我们现在很矛盾,不生产的话,春耕开始后肯定会出现化肥紧缺;可真要大力生产,现在原材料价格这么贵,万一国家调控农资价格,我们就会血本无归。”

对于目前这种农资价格的不确定性,农民的反应也很矛盾。部分农民害怕农资价格持续走高,就提前买了储存,可买了之后又非常后悔,担心化肥价格会跌下来。但更多的农民则寄希望于国家对农资价格的调控,“不到最后一刻不买化肥”,成了很多农民的心态。  

对于农资生产厂家、经销商、农民目前这种矛盾的心态,相关人士建议,国家应尽快采取如下措施加以解决:

建立农资直接补贴机制。甘肃省城市经济和社会调查队生产价格处处长陈家龙认为,目前我国农资方面的补贴方式主要是对农资的生产、运输、流通等环节实行各种形式的优惠政策与补贴,并不能解决厂家、经销商及农民对农资价格的担心。国家应该借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经验,改变现行的补贴方式,把对生产、流通领域的补贴逐步转为与农资市场价格变化相挂钩,对农民实行农资价格直接补贴方式。这样就可以解决目前这种市场经济运行却采取行政手段干预的尴尬局面,打消三方对农资价格涨跌的担心。

控制化肥出口,缓解国内化肥供应紧张的局面。国家海关总署的统计表明,2004年8月份,全国进口的化肥量为109.21万吨,同比减少了36.6%;出口化肥却增加了120.80%,达到了44.65万吨,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国内化肥供应的紧张局面。张掖化肥厂副厂长郭建清认为,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及运力紧张局面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国家应该积极控制化肥的出口,提高化肥出口的关税,保证国内化肥的供应,实现农资价格的平稳运行。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发挥价格监管职能。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和进口价格的监管,控制源头价格的上涨;加强对中间销售环节加价的监管,打击哄抬紧缺农资价格的非法行为;密切关注已有农资价格干预政策的有效性,采取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社会监督并举的做法,督促各项政策的落实,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