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时评:从“三农”亮点中审视差距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3-03
一年前的两会上,“三农”曾是代表委员热议的重点话题。而一年的努力与实践,使“三农”划出了一条漂亮的上行曲线。

在一系列支农扶农政策的影响下,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成为中国经济走势的最大亮点之一。全年粮食总产量超过4550亿公斤预期目标,连续5年粮食减产局面一举扭转。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走出连续7年徘徊的低谷。

陆续抵京的一些代表委员反映,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主要得益于“好政策”和“天帮忙”。在高粮价的比较效益下,一些农村也出现了值得注意的新问题:有的地方回乡务农热引起争地纠纷,有的则出现“压经扩粮”的情况。与此同时,农资特别是化肥价格持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粮食增产带来的收益。

一些农村家庭教育消费支出的增长,远远高于其收入的增长。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有关调查显示,未来3年内四成以上农村家庭将把纯收入主要用于子女上学。农村消费不旺,重要原因还有:假劣农资、假冒商品问题仍然突出;不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着眼点,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设计多以城市需求为基础。农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不是一年两年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能够解决的。

从“三农”的诸多亮点中,人们看到中国政府仍然面临多重考验:如何防止农资涨价、教育医疗支出“掏走”免税实惠,不再扮演“收税者”的广大乡镇干部工作如何定位,乡村集体如何开展农村公益事业,乡村债务黑洞如何填平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能否持续提速。

“如今,我们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物质有了较大丰富,理应回报我们的‘衣食父母’、反哺我们的‘母亲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副书记张连珍深情地说,广大农民不仅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也应是工业化、城市化的积极参与者和社会文明进步成果的享受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