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接袁隆平的班? 大多数农技人员不会种地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3-08
“谁来接袁隆平的班?”来自河北农业大学的许皞委员,为年轻一代的农业科技人员绝大多数不会种地而深感担忧。

许皞教授是研究土地学的,因此,他常年奔波在农村的田间地头。每当谈起年轻一代的农业科技人员,老乡总会皱着眉头对他说,“外国话说得越来越好,中国话说得越来越差;他们知道怎么长粮食,但不会种粮食”。

许皞委员解释说,老乡所说的“中国话说得越来越差”,是指他们不会用农民的语言说农业。“到田间经受风吹日晒的人在减少,在计算机上种粮食的在增加。”许皞说,像袁隆平这样常年呆在田间地头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几乎一个都找不到了。据了解,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至今保持着每天两次下田的习惯。而且,他要求他的学生也必须每天下田劳动。

对一个不会种田的农业技术研究者来说,他的技术成果值得怀疑。许皞说,现在大部分人搞农业试验完全是雇人种地。一项试验本来要求间距20厘米,结果可能工人只给留了10厘米。对于一个不会种地的研究者来说,他根本发现不了“工人”任何的“偷工减料”。如此出来的数据能准确吗?

“主要原因在于对农业科技人员的管理体制。”许皞认为,就像各级政府都用GDP考核下一级官员一样,论文多少就是农业科技人员接受考核的惟一标准。如此,上面问科技人员要论文,可农业生产要的却是另外一套。

许皞说,这种管理体制只能让农业科技人员“打短工”,即单纯追求论文数量,而不是静下心来做长期的跟踪研究。此外,我们的科技体制也不支持长期的农业试验研究。一个项目下来了,后续的研究就可能没钱了。

在今天全国政协会议农业界委员讨论时,许皞的这一发言得到许多委员的回应。有委员说,农业要发展,主要靠科技,而现在这样脱离田地的技术,很难指导农业生产。不仅是农业科技工作者不愿意下田,就连农民的孩子也不愿意种地。因为,种地被视为无能,新一代农民接受的教育是厌农教育。

许皞发现,现在农村的年轻人不会种地的现象很普遍,知农时、认五谷、懂农事的农村青少年已经很少。他说,新一代农民不会种地的现象,将会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