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牦牛改良复壮工程工程急需野牦牛种源支持
据国内、外牧业研究人员掌握的数据显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牦牛种群近年在青藏高原得到快速恢复,数量预计在5万头以上。当地管理部门和牧民接受记者采访时反映,每逢雪天,成百上千头野牦牛聚集到河边饮水。但是,当地牧民对野牦牛繁育过快并不欢迎。理由是,除了出现草源问题外,牧民及其饲养的牲畜经常遭到野性刚烈的野牦牛的袭击,导致家养牦牛群长期不能归圈,牧民无法挤取奶源,影响到牧区所需的奶制品制作。例如:2004年9月2日,一头雄性野牦牛闯入格尔木市唐乡第六生产队牧民才央多吉的牦牛群中,300多头牦牛远离牧场,无法归圈。而早在两年前,才央多吉的妹妹因驱赶牛群中的野牦牛而被撞成残废,至今卧床不起。
上访牧民表示强烈不满:“野生动物受国家法律保护,牧民的利益谁来保护?”这一问题困扰着当地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他们因无相关规定而无法作出答复,对牧民提出的赔偿要求更是无法解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的另一个实际问题是,当地牧民们和政府部门在为快速繁殖的野牦牛发愁时,青海大通种牛场却因无法获得足够数量的野牦牛,严重影响到正在实施的全国牦牛复壮工程。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陆仲?U介绍:我国是世界牦牛生产大国,数量在1400多万头左右,占世界牦牛总数92%以上。分布在青、藏、川、甘、新、云等地区,数量以青海(500余万头)、西藏、甘肃(各400余万头)居多,其余分布在川、新、云地区。
据测算,野牦牛生活在大约1.57亿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地面积30%)的高山草原上。因该区域全年无绝对无霜期,不宜种植粮食作物,所以,牦牛成为以草换肉、以草换奶的典型的草食家畜。但是,因其近亲交配严重,生产性能普遍降低。一头5岁以上成年公牦牛的体重只有320kg,母牦牛约220kg,年头均挤奶量不足180kg,剪毛量不足2kg,远远不能满足牧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1983年,青海大通种牛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及省内科研部门合作,获得昆仑山型和祁连山型野牦牛育种父本,采精制作冻精获得成功。1985年,两家共同组建“牦公牛站”。4年后,科研成果“野牦牛驯化及冻精利用”获得农业部奖。1993年“牦牛复壮新技术”通过部级鉴定,被评价为世界领先技术。在过去五年,大通种牛场已经向甘、新、藏、川、云等省区出售种牛3667头,为印度、尼泊尔、不丹、蒙古等国家及中亚地区输出冷冻精液27万粒(支),每年改良近10万头本地牦牛。
利用野牦牛改良家牦牛的该项“牦牛品种改良技术”被国家农业部列入“十五”重点推广的50项技术之一,推广前景广阔。今年春节前夕,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牛品种审定委员会发布公告,“大通牦牛”新品种通过审定。专家审定意见认为,新品种“大通牦牛”是以稀有野牦牛为父本,当地家牦牛为母本,以杂交一代横交为住,开展系统选育的新品种。其“生产性能”高。初生、六月龄、18月龄体重分别比原产地家牦牛提高17%、25%、27%。母体胴平均净肉重56公斤。繁育年龄提前一年,产犊率提高25个百分点;另外,“大通牦牛”适应青藏高原海拔3500-5000米的高寒环境,并表现出极强的抗逆性,越冬死亡率减少至1%以下,减少3-6个百分点。
目前,国家级保种场青海大通牛场已经提出“申报国家级种畜场”的申请。希望野牦牛在遗传上的这一宝贵的基因库及新技术尽快发挥优势作用,为牧民赖以生存和不可替代的牦牛复壮工程作出贡献。但是,这项新技术因涉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牦牛”保护问题,难以获得足够数量的种源(在未来三到五年间,共需要80到120头野牦牛)。
调查数据证实,大批量采金者非法捕食和雪灾等自然灾害,是导致野牦牛在80年代中后期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牧业专家呼吁管理部门要用科学发展观对待野生动物保护与适度开发、利用的关系。目前,青海大通种牛场所急需的仅仅是少数量的种源,并非猎杀。希望野生动物管理部门支持牧业工作者来之不易的科研成果及其推广应用工作。
一周热点
- 2019-08-30中央下发铁令!19年限养令、禁养令撤销!19年玉米生产者补贴确定,即将下发!
- 2018-08-05智慧养猪驱动 ——首届中国智慧养猪产业实践峰会在京召开
- 2018-03-27双胞胎第三代教保料“健康三宝”掀起抢购狂潮:仅发布会当天销售突破5000吨!
- 2017-10-11双胞胎集团9月份销量再创新高,突破86万吨!
- 2018-04-092018饲料工业展览会展商名录
- 2018-10-26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关于发布《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蛋鸡、肉鸡配合饲料》2项团体标准的通知
- 2015-11-02双胞胎集团推出“三胞胎”直销大猪场
- 2018-03-08全国猪场大咖将齐聚三亚与双胞胎集团共谋猪事
- 2017-11-20年销量突破900万吨,双胞胎再现王者风采!
- 2019-03-26来2019河北饲料峰会 见证行业发展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