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畜产品如何打破贸易壁垒的若干思考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4-14
长期以来,我国在农业生产上是要解决吃饭问题,很少考虑农产品质量,以至我国畜产品因卫生问题引发贸易壁垒问题。专家指出,要打破畜产品的贸易壁垒,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安全生产体系、检测检验手段、质量控制体系。

一、因我国畜产品卫生状况导致“绿色壁垒”的主要案例 

入世以来,一些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遏制我国畜禽产品出口,纷纷加高本已极高的“绿色”壁垒,对进口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广泛,标准越来越苛刻,检查越来越细致。一些专家指出,由于我国动物卫生工作的落后、畜产品卫生状况不高,使畜产品贸易在“绿色壁垒”措施下损失巨大。

从事动物肉质量调控、安全猪肉生产技术研究的沈阳农业大学教授边连全说,目前我国在动物卫生工作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一些畜禽饲养户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甚至滥用农药、抗生素和兽药等,致使药物残留严重超标,严重影响了畜产品的质量,加之某些检疫性疾病时有流行直接影响了家畜肉的食用安全性,严重影响我国国内市场需求及出口市场的稳定和扩大。

我国畜产品卫生及质量状况已严重削弱了国际竞争力。如出口日本的肉鸡,由于“克球粉”在鸡肉中残留超标,相继被退货和中断出口。某些肉鸡企业向南非出口的肉鸡产品中检出沙门氏杆菌使其出口受阻。

另外,我国在疾病防疫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如我国西部、东部地区猪囊虫感染较高,市场上经常出现漏检的囊虫猪肉,引起消费者“恐肉症”,影响了猪肉的内销,更不用说出口了。我国被主要进口国(如日本)列为口蹄疫区,鲜、冷、冻猪牛肉产品无法进入这些市场。并且欧盟已连续四年以疫病问题为由拒绝中国禽肉出口到欧盟。据调查,我国猪每年死亡头数占存栏数的10%到12%,鸡占20%到30%,牛羊占5%到8%,全国每年猪、鸡等因病死亡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60亿元;而在发达国家,猪的死亡率一般在5%以下,鸡在10%以下。

二、我国在动物卫生工作方面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分析

畜牧养殖专家、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杜广明说,目前一家一户的畜牧生产仍占主流,这种自然的、分散的饲养方式,疫并药残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产品质量标准难以贯彻;产供销相脱离,加之兽医管理体制不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分段多头管理,产品质量安全必然会受到质疑,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

在国外,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对食品中兽药、杀虫剂及农药残留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欧美等发达国家70年代就开始了食品中药物残留的监控工作,现已形成非常完善的包括法律法规、监测机构和技术队伍及技术标准的监控体系。目前美国、欧 盟、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纷纷立法,对进口和国内食品中兽药、杀虫剂、农药及病源菌的残留进行严格监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动物卫生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物检疫法》、《兽药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相关法规条例的颁布使我国动物防疫、兽药管理工作也逐步向规范化、程序化方向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兽医工作在管理体制、法律法规、技术措施以及动物卫生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而且我国至今未加入畜产品在药物检疫方面的国际组织。

专家们认为,目前我国在动物卫生工作方面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存在着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现行兽医管理体制与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泰国等国家的完全不一样,难以适应进出口贸易的要求。

2、有关外来疫病防治、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市场准入以及风险评估、认证认可等兽医工作的管理职能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实现对饲养、生产、加工、流通、进出口等各环节全程、统一的监督管理,畜产品动物卫生质量的过程控制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不符合“产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这一基本规律。

3、颁发了一些法律法规,但配套规定不完善、相互不协调,甚至一些措施还存在立法上的空白。有关法规措施存在着标准不一致、标准体系不健全、与国际规则和通行做法不接轨等问题。在动物疫病防治、动物疫情监测、紧急动物疫情处理、病畜扑杀补贴等工作还没有充分的财政保障。

4、动物源性食品的兽药残留监控工作尚未法制化,缺乏资金保障,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和监控体系的建立也相对滞后。例如1999年农业部已制定109种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最高残留限量标准,但只建立39种兽药及有害化学物质残留的检测方法,只能对20多种兽药残留进行监测。由于检测方法和监控力量不足,目前只能在少数重点畜产品出口地区抽样监测,检样数量不足5000个,只接近国际标准实现全面监测所需检样的10%。

三、充分发挥我国畜产品检验检疫、质量监控的整体功能

专家表示,如目前对畜产品的检验检疫管理体制,内检和外检是分开的,相互难以协调,不能发挥检验检疫、质量监控的整体功能。这都需要政府必须在安全监管机构,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出口支持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大力度:

1、改革畜产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有效的安全控制系统,通过行政部门,监督检验部门和分析实验室,对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全过程的安全性问题,进行监督、检查、管理、执法。

2、建立完善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快质量安全法规以及配套法规的完善,依法管理畜产品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监督产品质量,制定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政策。

3、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包括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监督检测检验体系、论证体系、执法体系、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

4、建立完善畜产品出口支持和服务体系。对畜牧出口产品卫生安全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结合我国实际,制订新的卫生安全标准,发布供出口企业参考的国际标准。

除此之外,关键在于夯实基础。高级畜牧师敖凤玲指出,强化政府对动物疫病及药物残留的控制能力就是夯实基础的关键。她说,一要加强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基层动物防疫组织体系建设;二要加强各级动物疫病和药物残留监测实验室建设,使动物疫病及药物残留得到有效监管;三要加强对畜禽产品加工企业的官方兽医监管;四要理顺兽医工作管理体制,建设高素质的官方兽医队伍,并且向畜禽产品由基地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监控过渡。

敖凤玲认为,还要提高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水平,在生产区域内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协会,制定共同遵守的章程,形成内部约束机制,自觉依法经营;协会为会员统一组织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商品基地向区域化、集约化发展,建设标准化的饲养小区,提高生产水平,加快牧草及饲用作物种植基地建设,实行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型畜牧业生产基地。

四、辽宁畜牧业大市的朝阳市在绿色畜牧之路上的探索可供借鉴 

辽宁畜牧业大市朝阳市的畜牧业标准化工作起步于两年前。他们开展了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经营和管理,以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以绿色、无公害畜产品为重点,狠抓了清除兽药残留、防治动物疫病和畜产品加工卫生。使全市的畜牧业逐渐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迈进。

去年全市新建畜牧业小区478个,全部按照有关标准把环境质量放在首位,做到选址合理,水源、空气无污染,排污符合环保要求。同时做到统一规划,布局合理,生产区、隔离区、兽医室、服务区相互分离。在生产模式上,同一小区实行同畜种专业化生产与经营,并在此基础上,以食品安全为重点,推进无公害食品生产。全市畜牧业依据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化管理条例,重点从饲料、兽药等投入上严格控制,首先保证从具有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生产许可证的正规生产企业购进,并严格依照国家颁布的标准使用添加剂和兽药。

此外,朝阳市还依据《辽宁省动物防疫条例》,对全市存栏的猪、牛、羊分病种实行计划免疫制度和实施强制免疫制度,并实施免疫标志制度。对辖区内动物及动物产品实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运输检疫。

在加大畜牧业标准化管理同时,朝阳市还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去年以来,朝阳市畜牧局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先后开展了兽药、饲料专项打假活动和查处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专项检查,并分别进行了严肃查处。此外,他们还对全市执业兽医、动物诊所、良种繁育等进行重新考核和鉴定。重新核发了《种畜禽生产许可证》,新建了两个种畜禽场,对52家饲料生产企业和107家兽药生产、经营业户进行执法检查,净化了兽药、饲料市场。

朝阳市畜牧局副局长徐晓峰介绍说,今年朝阳建设了10个A级绿色畜产品示范区。到2005年,全市要建成10个AA级、50个A级绿色畜产品示范区。以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全面提升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的比重。同时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保证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的顺利实施。2005年全市将有80%以上畜产品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

五、畜牧企业突破壁垒的战略

专家们建议说,对于企业来讲,应该在努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建立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生产加工体系的前提下,积极采取多种渠道来突破壁垒,实施以下战略:

产品升级战略。我国畜产品出口主要以生鲜产品为主,深受进口国检疫措施的影响,国内一些企业可以尝试把生鲜产品改为熟制品,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而且避开了苛刻的壁垒。

市场多元化战略。由于各国对进口的检测标准不一样,一些出口企业可以除了提高产品质量外,努力开拓新市场,避免由于某几个国家市场关闭而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走出去战略。企业还应考虑通过劳务输出、技术输出、境外投资等多种方式,避开壁垒,在消费国就地生产、加工产品,让销地变产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