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省呼唤农业保险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5-09
农险:凸显困境

三月的皖北大地,麦苗青青,菜花正黄。泗县草庙镇村民贺彩发站在自家的田埂旁,一边乐滋滋地打量着长势正旺的庄稼,一边向记者感慨道:“今年,要是能像去年那样风调雨顺就好啦!怕就怕老天爷不让咱们丰收!”

贺彩发的担心并非多余。去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499.3元,增长17.5%,是近8年来最好水平。实际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粮价高”。反观2003年,我省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农业损失达到120亿元,但各项救济、捐助资金十分有限,农业保险赔付只有406万元,远远不能满足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的需求。农业保险明显滞后的严重后果由此可窥一斑。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作为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大省,我省一直在积极探索农业保险发展的新路子,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从1983年我省签发第一张牲畜保险单开始,50多项农业保险险种在广大农村全面铺开,农业保险由此进入短暂的鼎盛时期。其时,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一度达到全省农林牧渔业总值的千分之一。1991年,我省遭遇百年未遇的洪灾,人保公司当年农业保险赔款支出6374.3万元,为受灾农户的生活和灾后重建提供了及时的补偿,也大大减轻了地方政府的救灾压力。

农业保险陡转急下始于1996年。这一年,原人保分业经营,原来享受的优惠政策被逐步取消后,高风险、高赔付使农险陷入了“多干多赔,不干不赔”的困境。目前,我省农业保险问题凸显:

一是农业保险业务规模小,且处于不断萎缩的状态。1994年起,人保公司逐步放弃已开办的农业保险,省内其他保险公司更无一家涉足这一领域。目前,我省已无农险专职人员,仅存的几个险种只针对一些机构或农场。到2003年底,全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只有421万元,

2004年更是减至50多万元,仅相当于1992年的0.75%。这些,不仅远远落后于上海等发达地区,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我省农业大省地位极不相称。

二是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农业保险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客观环境。

安徽是一个多灾省份,近年来,由于全省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发展较快,也相应地带来了风险集中化。

频发的自然灾害无疑凸显了农业保险的重要性,但居高不下的赔付率也使保险公司望而却步。据统计,

1982年至1999年间,全国农业保险赔付率为88%。而同期我省却高达

108%,有些年份甚至高达200%以上。

三是农民参保意识不强,农业保险需求不足。多数农户面对风险,或存在侥幸心理,或一味等待国家援助。甚至有的农户还将农业保险收费视为乱收费,缺乏参加农业保险的主动性。

四是缺乏必要的财力支持和立法保障。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在立法方面,国家尚未就此做出统一的立法,地方性法规对此也是一片空白,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仍处于法律盲区。

五是人才匮乏,技术薄弱。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农业保险经营技术的特殊要求。省内农业保险方面的统计资料不详,难以为科学地厘定费率提供依据。同时,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农业保险人才奇缺。

“市场失灵”的缺陷惟有通过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加以弥补。于是,如何突破农业保险市场化的瓶颈,真正为农民撑起一把强有力的“保护伞”,成为决策者们无从回避的现实难题。

破题:令人振奋

2004年年初,安徽被中国保监会列为全国9个首批农业保险试点省份之一。对于陷入供需严重失衡的我省农业保险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

我省自然地理条件多样复杂,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各地农村经济条件和农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针对这一情况,2004年6月,安徽省保监局提出,要因地制宜,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农业保险制度框架。这一框架具体内容包括:积极探索大宗农作物保险试点方案;筹建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筹建区域性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推动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商业性农险业务。

记者日前从省保监局了解到,历时数月全力推进,我省农险试点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筹建专业性农险公司已由省政府正式提交筹建申请。2004年9月,省政府同意由安徽国元控股集团牵头组建“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此后,国元农保公司募股工作逐步得到落实,主发起人是安徽国元集团公司,其他发起人主要是涉农龙头企业,注册资本初步拟定为2.1亿元。国元农保公司拟按综合性农业保险公司的框架成立,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坚持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与商业性保险业务的有机结合,并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制度相衔接,逐步构筑覆盖安徽、辐射周边省份的“三农”保险体系。此外,我省将根据财力状况和农业发展需要,逐步实行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政策。

结合大宗农作物保险试点,区域性相互制农险公司蓄势待发。合肥市政府委托合肥兴泰控股集团公司牵头,遵循政府倡导为主体,农民互助为根本,农户自愿参加的基本原则,组建合肥兴泰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公司重点开展农业种植、养殖业政策保险,分年度推广,依托各县区种植业协会、各类基层养殖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最终形成覆盖全市的农业保险体系。市政府将按一定比例提供保费补贴,确保公司营运资金来源。

推广试点经验,商业保险逐步推开。宿州市的烟叶种植实行“公司+农户”模式,市烟草公司与

种烟农户签订协议,并支付给每户每亩60元的前期投入成本,成熟烟叶由市烟草公司负责收购。

如遇水、旱、虫灾,烟叶歉收,烟草公司要给予农户一定的补偿。由于烟草经济价值较高,生产期内如果遭遇灾害,农户和烟草公司损失都很大,所以他们投保的积极性都相当高。目前,人保财险宿州分公司根据这一市场需求,开展了烟叶种植保险试点,成果显著,2004年承保8000多亩烟叶,占全市烟叶种植面积1/3以上。

此后,我省保监局以此为蓝本,相继在广德、蒙城等县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前景:并非坦途

试点中呈现出的诸多亮点,对安徽农业保险来说,犹如低迷股市中拉出的一道阳线,令人振奋不已。

然而,这并非意味着农险新政将从此一路坦途。综观我省此次农险试点成果,不难发现,仅在农险经营模式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而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体制性痼疾尚未得以根除。省政协委员、民盟淮南市委主委邱章乐副教授提醒说,农险试点若要取得根本性突破,还需将改革朝更深的层面推进,以彻底解决商业保险公司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一是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鉴于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所占份额较大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情,农业保险具有明显的政策性特征,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参与。由于农业风险的管理涉及财政、金融、农业、气象等多种领域,为避免出现因各自为政、分割管理、资源分散配置而导致高投入、低效率的局面,政府有责任组建专门的农业风险管理局,以进一步整合资源,统一协调农业风险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各部门的行动。

二是要加快农业保险地方立法的进度。当前国内农业保险立法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法律的缺失往往导致社会预期不明确,导致改革难以推进。为此,政府应尽早制订出适应性地方法规:确立农业保险为政策性法定保险;明确政府办理农业保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对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保险金额、费率、条款的核定,以及税收减免政策、财政补贴方式等做出相应规定等。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属性,明确政府在开展农业保险中应发挥的职能和作用,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

三是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资金支持力度。国内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表明,政府的资金支持是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因此,政府首先要找到适合安徽省情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标准及渠道。其次,为保证资金支持的可持续性,建议政府建立农业保险发展基金。其来源可以考虑财政专项拨款、社会各界的捐赠等。

“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光有政策的扶持和保险公司的产品供给是不够的,还应加快培养和形成一定规模的消费群体。”安徽大学经济学院陈燕玲副教授补充强调,“鉴于农村收入水平低,保费负担能力有限,农民对保险公司缺乏信任等问题,县市政府应在经济、政策上给予扶持,对购买保险的农民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名词解释]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

农业保险按农业种类不同分为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和林木保险;按危险性质分为自然灾害损失保险、疾病死亡保险、意外事故损失保险;按保险责任范围不同,可分为基本责任险、综合责任险和一切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