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装备工业步入“快车道”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5-12
  我国农业装备工业的发展特点及对策建议之一   新华社信息南京5月12日电(记者姜涛)农业装备工业是农业生产中最具活力的要素,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农业机械化的基础,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撑。近年来,我国农业装备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与地位日显突出,市场迅速升温,农业装备工业进入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农业装备工业连续三年稳定快速增长  4月中旬,第三届中国(江苏)国际农业机械产品及技术展览会在南京召开。记者在对与会的国内农机专家采访中了解到,本世纪初我国农业装备工业曾处于低谷状态,生产销售呈连续下滑态势。自2002年形势发生了变化,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增长期,农业装备工业开始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从2002年到2004年连续三年稳定快速增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20.7%,2004年达到近900亿。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22.8%,2004年达近860亿,行业效益有所改善,2004年利润总额达24.49亿,年均增长率达49.2%。

据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介绍,建国50余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余年来,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三农”的要求,我国农业装备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已形成基本完整的体系,成为世界上农业装备生产的大国,为“三农”提供了大量的技术装备,现能生产14大类,95小类,3000多个品种的农业装备,基本上能满足我国在各发展阶段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农机制造企业达8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为1466个(不含农用柴油机和排灌机械企业),从业人员37.58万人,年销售收入超过850亿人民币。

大中型农机产品成购机农户新宠

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机客户的主体为个体农民,由于其购买力有限,迫切需要小型机具。我国农业装备工业适时开发研制了一系列小型机具,包括小型拖拉机、小收割机、小农副产品加工机器等,适应了当时的需要。这一时期,我国农业装备工业不但没有萎缩,而是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出现以小麦机收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十年来发展迅速,现在已初步形成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了小规模经营与机械化作业的矛盾。2004年包括农机专业户在内的全国各类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达3214万个,从业人员达到3836万人。农机大户,股份合作社,农业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化服务实体逐渐在成为农机客户的主体。客户主体这一变化,要求提供的农业装备由以中小型为重点向大中型为重点、由单项作业机械为主向复式业机械为主转变,以适应提高生产率,获取更大利益的要求。近几年,我国的主要农机产品呈热销局面。2002年,国内企业生产大中马力拖拉机5万1千余台,改变了多年下滑的局面,同比增长17.9%。2004年大中拖拉机产销达9万8千余台,同比增长83.93%。收获机械,特别是联合收割机快速增长,各种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年产量超过4万台。 

 多重因素成为农业装备工业发展助推器  据农机专家分析,我国农业装备工业形势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表示,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好,拉动了农业装备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二减免三补贴”政策的落实与兑现,农民减负,增收,种粮积极性高涨,购机热情增加。此外,《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通过,使农机化事业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更好地引导和规范农业装备的市场。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认为,近年来,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为农业装备开拓了新的更广阔的市场,如随着农村经营规模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大型田间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饲养与饲料加工装备产销量明显上升。而农业装备社会化服务的规模和范围逐步增大,使农业机械成为农民致富的手段,这大大地拉动了农机市场。尤为重要的是,近年来,我国农业装备工业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完善售后服务,更好地适应了市场的需求。

与此同时,一些有识之士也表示,我国农业装备工业当前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要实现我国农业装备工业的振兴,必须努力提高行业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国产名牌产品,优化行业组织结构,使农业装备产品结构能适应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产品在数量上、质量上能满足“三农”的要求,并逐步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