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缩短从田间到餐桌的距离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5-1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近期非典病毒肆虐,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广受关注,但绿色食品却并不总能尽如人意,请听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马爱国谈个中缘由——绿色食品:缩短从田间到餐桌的距离

有读者反映,近年来,绿色食品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然而,市场供应似乎不是很多。绿色食品发展规模究竟多大?其前景如何?带着读者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马爱国。

记者:目前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很感兴趣,但市场规模仍然有限,您怎么分析这个问题?

马爱国:从消费市场来看,在我国已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供给短缺问题以后,城乡居民对优质、安全食品的消费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近几年来,绿色食品产品开发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绿色食品产品开发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到2002年底,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1756家,产品种类达到3046个,产品实物总量达到2500万吨。绿色食品主要大类产品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比重分别为:大米1.42%,面粉0.61%,食用植物油0.86%,水果1.1%,茶叶6.6%,液体乳及乳制品35.7%。

近年来,在产品开发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绿色食品市场培育和流通体系建设也有了较大的进展。许多地方开始积极引导和指导企业建设绿色食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专店、专柜等,有的地方组织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与商业企业建立了供销关系,推动了厂商合作。但是,受总量规模、产品结构、专业营销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绿色食品市场建设仍显滞后。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出要把培育市场、提高品牌价值作为绿色食品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主攻方向。

记者:市场上经常见到一些产品,包装上写着“绿色食品”,就当作绿色食品销售,那种东西可信吗?

马爱国:绿色食品是依据标准认证,按照《商标法》实施标志管理的安全、优质产品。绿色食品标准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Codex)、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等制定,对生产加工实施“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按照程序进行认证,实行统一、规范的标志管理。这些标准、质量监控措施及管理手段要求非常严格,并不是写上“绿色食品”就是绿色食品,那是假冒伪劣现象和违规侵权行为,也是我们打击的对象。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现状?

马爱国:在我国,绿色食品所倡导的生产和消费观念、质量标准、商标品牌已被越来越多的农户、生产加工企业和消费者接受。发展绿色食品,对于促进各地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优质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发展、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以及农产品出口创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部分地方已形成绿色食品集中产区,在全国同类绿色食品产品中,黑龙江、吉林、江苏三省绿色食品大米占48%;内蒙古、黑龙江的绿色食品乳制品占41%;湖南、福建、江西的绿色食品茶叶占52%。从经营企业来看,目前我国真正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只有1400多家,其中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大型企业只有300多家。

记者:那么,绿色食品的发展前景怎样?

马爱国:整体上看,绿色食品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一是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已经摆上了突出位置。为了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农业部已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绿色食品开发已成为这个“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快绿色食品发展具有现实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潜力;三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发展绿色食品能够有效地突破国际农产品贸易领域的“技术壁垒”,有利于扩大出口。

记者: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我们有什么措施保障绿色食品持续健康发展?

马爱国:对绿色食品而言,没有质量就没有价值。因此,我们将在全面加快新产品开发的同时,切实加强绿色食品质量监管工作,特别是加强对获标产品的质量监管,确保绿色食品的质量信誉和市场品牌形象。与此同时,要积极培育绿色食品市场,特别是要组织和引导大型商业流通企业参与绿色食品市场建设,充分实现绿色食品的市场价值,逐步满足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消费需求。

链接

“绿色食品是个筐,稀里哗啦往里装。”这样做不仅破坏绿色食品的声誉,更是对消费者的欺诈。如果对绿色食品市场疏于管理,将无法取信于民,给绿色食品扩大市场留下后患。首先,绿色食品认证不能搞终身制,一些地方通过认证后就放松了质量控制。有的食品包装上虽然打着“绿色”的标记,但未必有“绿色”的货色。管理部门应该经常抽检,发现哪种产品未达标就要坚决把它开除出绿色队伍。其次,绝不能把质量认证的标准商品化,重复认证、多头管理。再次,绿色食品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有更多的大企业、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加入进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