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肉牛产业开发工作新进展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5-23
    赤峰市地处燕山之北,大兴安岭之南,西连阴山塑漠,东接辽海平原,它有过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也有着十分悠久的畜牧业发展史。如今,赤峰市已有各类牲畜1100余万头(只),肉牛存栏已逾100万头,基础母牛达到50万头,良改率达到83.4%,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畜牧业和肉牛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赤峰市的肉牛业有过几多突破,几多辉煌,曾经培育出闻名全国的草原红牛新品种,但是和肉牛业发达国家,甚至和国内肉牛业先进省份相比肉牛业发展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这不能不使赤峰人感到一丝隐隐的忧患。“变传统饲养方式为现代饲养方式,尽快实现肉牛产业化”这句话尽乎妇孺皆知老生常谈,但细究起来不能不说这还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如何使赤峰肉牛业有其实质性的起色,实现产业化;如何赋予它根本的、坚实的、长胜不衰的内涵,使之永远不在低水平上徘徊,赤峰人一直在思考在探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赤峰市委、市政府根据本地资源和国内外肉牛市场的需求状况,从加大全市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畜牧业步伐、做大做强畜牧业特别是肉牛业的高度出发,于2001年4月由赤峰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制发了《赤峰市肉牛产业开发实施方案》,并制定了自2001年开始到2005年用五年时间在赤峰市十二个旗县区全面实施肉牛产业开发项目。这一项目实施和赤峰人一拍即合,就象一习和暖的春风直拂赤峰人的心,赤峰人乐了!

    一个顺乎民心和乎民意的决策唤起了赤峰人空前未有的热情和干劲,激发起赤峰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赤峰畜牧战线沸腾了:干群一条心,上下一股劲,构蓝图、立军令、擂战鼓、齐上阵,拉开了肉牛产业开发工作开展的帷幕。他们靠党、靠政策、靠智慧、靠勤劳,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苦战了三年,确定了“多渠道筹集资金,实行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行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建立健全肉牛良种繁育体系为基础,以冷配技术为手段,以实现肉牛良种化繁育、科学化饲养和产业化经营为目标”的指导思想,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把一个布局合理、规模适中,含良种繁育、良种服务推广、种畜禽监测等三个体系成为一套的肉牛产业化先进生产机制稳稳地扎在昭乌达草原上.

    据2004年6月末统计,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120.5万头;牛存栏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首次突破百万头,达到101.9万头,其中基础母牛存栏49.4万头,牛存栏数和基础母牛存栏数分别比2000年同期增加16.2万头和15万头;肉牛良改率达到 84.7%,比2000年同期77.4%提高了7.3个百分点;赤峰市各级财政及社会各界和农牧民自筹投入肉牛产业开发方面资金达到3560.34万元;全市用西门塔尔和夏洛来牛冻精四年共冷配母牛82.5万头(2001年冷配母牛15.7万头,2002年冷配母牛18.6万头,2003年冷配母牛21.4万头,2004年冷配母牛26.77万头),受胎率90%以上,生产优质改良犊牛75万头;培训牛冷配技术员6879人次,现上岗从事肉牛改良冷配的技术员1441人;建设标准化牛人工授精站1225处;建设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142处;发展育肥肉牛养殖大户8808户;牛冷配区域苏木乡镇达232个,无种公牛苏木乡镇达228个,其中无种公牛苏木达41个;四年来共出栏肉牛90.6万头,平均年出栏率33.2%,其中出栏优质育肥肉牛56.5万头,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近10亿元,使全市350万农牧业人口,平均每人每年获新增加经济收入100元。在资金投入上,全市用于推广体系牛冷配的专项资金2656万元,其中市级及上解资金1313万元,部分旗县区财政投入1323万元,用于肉牛育肥、加工的资金投入共13.2亿元,其中农牧民自筹3亿元,贷款10.2亿元。有利的促进了全市畜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赤峰市肉牛的整体改良水平,壮大了农村牧区经济,提高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扩大了肉牛的外贸出口量,使全市肉牛业的发展取得了战略性突破。农牧民们夸赞说:肉牛产业顺民心,富民工程为人民。那么具体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一)加强了组织领导落实了建设任务 肉牛产业开发是关系我市尽快建成畜牧业强市,形成在市场经济中有较强竞争能力主导产品,打造具有赤峰特色的畜牧业,为全市广大农牧民造福的一项系统工程。为抓好此项工作成立了由市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一把手参加的领导小组。2001年4月下旬市委、市政府召开了《赤峰市肉牛产业开发动员大会》。2002年5月份市委、市政府在翁牛特旗、宁城县召开了全市肉牛产业化现场会议,参观学习了肉牛产业开发先进典型。2003年5月份由市委市政府主持在阿旗、右旗、克旗、林西县召开了2004年全市肉牛产业开发工作现场会议,参观学习了开发肉牛产业工作的先进典型,总结了前两年肉牛产业开发取得成果,并对今后的肉牛产业开发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二)多方筹集资金增加肉牛产业投入 为确保项目顺利开展,市、旗县区都切实按项目建设计划任务落实了项目建设资金投入,2001—2004年共投入肉牛良繁体系建设资金15.5亿元,其中市财政上解资金2656万元,农牧民自筹3亿元,贷款12.2亿元。四年来主要用于生产液氮,购入冻精,购买液氮生产机、液氮运输车、液氮罐、贮精罐及购进种公牛等。建设和维修标准化牛人工授精站1225处;购买液氮运输车9辆,购液氮罐2456个,购显微镜780台及牛改良配种器械1230套,办培训班78期,其中蒙文班38期,汉文班40期,培训农牧民技术人员8808人次。

    (三)重视技术创新提高黄牛冷配技术服务水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突出解决好了牛冷配技术水平提高和牛冷配技术推广问题,扩大了牛冷配技术推广服面积,提高了牛冷配技术服务水平,使牛冷配受胎率、产犊率都高于未开展牛冷配地区。现在赤峰市达到“四有”标准的牛人工授精站点1225处。在牛冷配站点建设布局上根据牛群的分布情况,旗、乡镇苏木进行了统一规划布局,绘制了牛冷配站点建设分布图,冷配站建设质量达到了规范、实用,较好地满足了开展牛冷配工作需要。特别是各地区新建的标准化站点,基本达到了科学规范,经济适用,清洁卫生的目标,都达到“四有标准”,即有标准化房舍,齐全的牛冷配设备,合格的技术员,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与档案记录。有条件的站备有电话和摩托车,将牛冷配站技术人员情况建立档案,对达标牛冷配站核发了《肉牛冷配从业许可证》,由旗县改良站管理。

    (四)实行公牛清群、清除牛冷配工作障碍 种公牛清群工作是顺利实施冷配工作的前提,清群是否彻底是搞好冷配的关键,对此项工作各旗县区都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劣质公牛清群面积,加强种畜执法,加强了对种公牛清群和对扫尾公牛的管理工作。全市四年共完成无种公牛乡镇苏木232个,清群劣质公牛83269头,全市43个牧业苏木镇有41个实现了无种公牛化,占总数的95%。全市利用季节性禁牧的有利时机,开展了种公牛普查鉴定和清群工作,228个无公牛苏木乡镇种公牛全部清群,对留扫尾公牛的苏木乡镇在配种季节对种公牛实行集中管理。进一步加大种公牛清群力度,建设无种公牛苏木镇,扫清了牛冷配工作中的障碍,有力推动了牛冷配工作开展。

    

    (五)转变饲养方式,大力推广肉牛模式化饲养推广现代化肉牛饲养方式是我市肉牛产业开发项目的重要内容,在肉牛产业开发工作中各旗县区都结合本地区特点认真抓好肉牛饲养方式的转变,北部牧区肉牛饲养已由过去的完全在草牧场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过渡,并加强了肉牛饲养棚舍建设和饲草料基地建设;南部旗县区与半农半牧区则一方面认真抓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加快退耕还草、还牧步伐,为养牛户划拨饲料地、人工草地促进养牛业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抓好农副作物秸秆转化,搞好秸秆青贮、微贮或氨化,制定育肥肉牛饲料配方,实行秸秆、牧草、混合精料的配合饲喂,在管理方式上农区养牛基本实现了舍饲饲养。为转变传统的养牛方式各旗县区都大力推广舍饲养牛,建立肉牛饲养小区、育肥牛场、发展育肥牛生产专业户,在推广舍饲牛工作中科学进行牛舍设计,按舍饲育肥牛生长要求进行饲草料加工调配,增加饲草料的贮备,加强肉牛疫病防治工作,到2004年末全市有年可出栏肉牛2000头以上育肥牛场5处,发展肉牛育肥小区105个,有年可出栏育肥肉牛10头以上养殖户12000户,全市已形成年出栏优质育肥牛20万头生产能力。

    (六)加快了种源基地的建设步伐 要使肉牛产业开发工作长久坚持下去,必然要加快种源基地的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地方资金加强并完善原有的种源站点。如:赤峰市家畜冷冻站是70年代创建的生产牛冻粒及液氮的事业站,在肉牛产业开发项目建设中,利用市财政资金对两台液氮机进行全面保养维护,更新种公牛3头,引进种公牛30头,对采精室、冻精室、冻精质量检测室进行了维修并购置了液氮机、显微镜、液氮罐等设备,该站每年为全市生产牛冷冻精液25余万支,生产液氮25万立升,保证了我市牛冷配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在巴林右旗建了液氮冷源站一处,安装液氮机一台,建厂房152平方米,年可产液氮5万立升,缓解了牛冷配旺季液氮短缺的问题。

    四年来实施肉牛产业开发项目取得的成就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赤峰市四年来实施肉牛产业开发项目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提高了全市牛群品种质量,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肉牛产业开发项目的实施,赤峰市改良牛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77.4%提高到2004年的84.7%,提高了7.3个百分点;后备母牛的质量水平显著提高,所占畜群比例由项目前的40.1%提高到2004年的46.4%,提高了6.3个百分点,现在全市母牛用西门塔尔、夏洛来牛杂交改良一代以上的比例已达85%以上,为全市肉牛质量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良好的遗传基础。

    二是转变了饲养方式,缩短了育肥肉牛出栏周期,加快了畜群周转。按照传统方法育肥一头肉牛出栏要3—4年时间,现在的良种肉牛舍饲育肥18—24月龄就达到了出栏体重,肉牛出栏速度加快1—1.5倍,平均每头牛缩短放养时间一年半左右,可节约放牧饲养劳动力50多个劳动日;每头肉牛饲养一天平均消耗20多公斤饲草料,提前一年半出栏可节约11000多公斤饲草料,一亩草场按产60公斤青干草计算可节省草牧场183亩,减轻了草牧场压力,提高了草牧场资源利用效率,有力地促进了草原植被的保护与恢复。

    三是促进了全市肉牛产业的发展,使肉牛养殖的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市已建饲养肉牛青贮池窖39.1万立方米,购置饲草料加工机械6759余台套,建设肉牛饲养棚舍370.5万平方米,肉牛舍饲育肥进展迅速,全市已建成肉牛养殖小区105处,育肥肉牛养殖大户已发展到12000户,全市年生产优质育肥牛规模已达20万头以上。肉牛加工企业、肉牛营销市场和肉牛经济人队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市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年屠宰加工能力已达10万头以上,建成以营销肉牛为主的活畜交易市场4处,活牛市场年交易达8万头以上;在肉牛养殖专业村及养殖小区发展肉牛协会等经济合作组织30多个,从事肉牛交易经济人队伍已达8000多人。肉牛产业从良种繁育、饲草料生产加工和市场营销等环节都得到了发展和壮大。

    四是农村牧区农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随着肉牛产业的不断发展,对粮食和秸秆转化利用的需求量和转化量不断增加,开拓了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余粮得到转化增值,秸草价格有所上涨,种植户过去焚烧的秸秆如今已卖到每亩20元—60元,不仅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同时加快了全市退耕还草步伐,种植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使青贮饲料及优质人工牧草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五是加大了面向社会招商引资,使社会闲散资金向主导产业的投资力度。由于肉牛业效益稳定,投资回收率高,许多企业和个人开始把肉牛业作为主要投资市场。如松山区由日本企业投资建立了伊斯尔农畜产品开发公司,宁城县原宁城集团投资建立了东方万旗肉牛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林西县由北京锦锈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收购了林西县北方活畜市场,目前全市由企业和个人建立的肉牛饲养场、经营公司和加工企业投资已达2亿多元。通过实施肉牛产业开发项目,使我市年可出栏优质育肥牛数量已由过去的年5万头增加到10万头,按每屠宰加工一头肉牛可创新增效益1000元计算,创新增社会效益0.5亿元。赤峰市肉牛产业开发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为赤峰市尽快实现肉牛产业化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它将会使赤峰市的牲畜良种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赤峰市委、市政府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形式给畜牧业带来的历史机遇,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探索新路子,谋求新发展,采取一系列方针政策,将继续加快全市畜牧业结构调整发展步伐,加大力度实施肉牛产业开发项目,建立健全肉牛良种繁育体系,提高养牛业的现代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实现肉牛良种化繁育、科学化饲养,定将会为赤峰市肉牛产业添上浓重的一笔,赤峰市肉牛产业开发项目就像在广袤的昭乌达大草原上洒满了金色的种子,在农牧民心中播下了新世纪的希望,我们深信:这是历史性的跨越,它将一定会圆了赤峰人期盼已久的跨越世纪的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