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物价:怎样看待当前物价走势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5-30
    2004年经济给我们留下的悬念之一是:久违的通货膨胀会不会再度威胁中国经济?

    “价格是市场供求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是博弈的过程,要准确预测价格走势,如同预测股市走势一样难。”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消费价格处处长刘文华对记者说。

    刘文华仔细分析了影响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首当其冲的是食品类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6.1%,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1个百分点;其次是服务项目价格,同比上涨3.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8个百分点;第三是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5.6%,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7个百分点。这三个主要因素的强弱变化趋势略显不同:受粮食价格涨幅回落的影响,食品价格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拉动作用减弱;但服务项目价格和居住类价格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拉升,均比去年一季度扩大了0.3个百分点。

    在分析全年价格的走势时,我们先看看有利的因素。粮食价格上涨是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的“罪魁祸首”,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作用,这一因素已慢慢减弱。今年以来,粮食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继续支持,粮食供求状况将继续好转。虽然气候、病虫害有变数,但除非大面积自然灾害导致大面积减产,粮价不会像去年那样引起CPI大幅度上涨。此外,国家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得到改善和加强,投资过快增长的局面将有明显转变,主要工业消费品供过于求的格局不会改变,消费品价格上升的动力不足。特别是国家最近提出加强对房地产投资的宏观调控,随着房地产市场降温,建材、家庭设备用品、家具等主要工业品价格上涨的可能性更小。

    刘文华还列举了有可能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影响因素:上游产品价格涨幅仍大,其对下游产品的传导将使部分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或降幅缩小;水、电、交通、燃气等重大公用事业价格面临越来越大的调价压力;土地、资金和劳动力价格面临上升的压力;国际市场原油、矿石等基础产品价格高位运行,美元贬值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去年价格上涨带来的翘尾因素。

    在这些因素中,上下游产品之间的价格传导问题目前较为受人关注。

    今年一季度,与CPI同比上涨2.8%形成对比的是,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了5.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了10.1%。原油、煤炭、钢材和有色金属等上游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会不会传导到下游工业消费品而导致其价格上涨呢?

    对这个问题,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生产投资价格处处长刘建伟的回答是:“尽管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较高,但不能有效传递到下游产品。所以,上游产品对物价上涨的压力不大。”

    上游价格(即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简称PPI)的上涨从2003年就开始了,到2004年上半年涨幅达到两位数,目前上涨趋势仍十分明显。PPI上涨对下游的影响主要是汽车、工业制成品、服装以及食品成品等,这些下游产品在CPI中的比重不算太大。今年以来,上游对下游的传导效应有所加强,一些耐用消费品和家庭设备用品降幅明显缩小,或止跌回升。但经过多年投资发展,目前这些产品多属竞争充分的领域,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很强,因此从根本上市场并不支持涨价要求。

    刘文华认为,目前唯一一个会引起价格明显上涨的因素,是重大公用事业的调价,如水、电、气、交通等。应该说,这些领域客观上存在比价偏低的现象,有调价的要求。再加上地方政府出于利益考虑,调价的动力较大。但国家发改委对地方公用事业价格的调整,采取了一系列综合调控措施,公用事业调价对CPI影响虽大,但仍在可控范围之内。

    在一季度CPI上涨的2.8个百分点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影响为1.3个百分点,而去年是2.2个百分点。据分析,今年全年的翘尾因素为0.8个百分点,后几个季度基本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因此,目前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虽然仍大,但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力度不减、粮食供求状况继续好转的作用下,今年的居民消费价格预计将呈温和上涨态势,国家制定的把物价涨幅控制在4%以内的计划可以完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