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大省为何拉不动皮革业?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5-30
畜牧大省为何拉不动皮革业 吉林谋求收复皮革业48亿“失地”

从目前畜牧业发展的态势来看,吉林完全有“牛”可吹:截至去年末,吉林肉牛饲养量已近900万头,年加工屠宰优质肉牛120万头,外销180万头。

“我省畜牧业强劲发展与皮革业一再‘疲软’形成强烈反差,”吉林省皮革研究所所长张忠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吉林省目前牛、羊等牲畜的实际存栏量上看,全省皮革潜在的年产值为50亿元,而现在的实际年产值仅为2亿元,有48亿元的皮革产值白白流失。

吉林是否到了收复失地的时候了?  

风光不再

“那时长春市民穿的用的皮革制品,很大一部分都是地产的,”吉林省皮革工业协会理事长车森介绍说。在计划经济时代,吉林省曾有8家制革厂、54家皮鞋厂,皮革年产量达100万张,皮鞋的年产量也高达1000万双。就在上世纪80年代末,作为吉林轻工业的主要支柱,皮革业还常常成为政府工作总结中的一个骄傲。但进入90年代,随着南方省市私营经济发展的加速,皮革产业的温州圈、广东圈、福建圈、浙江圈逐渐形成。而吉林省由于国有企业改制较慢,皮革市场份额连年萎缩,一些原有企业纷纷倒闭,大部分厂房及加工设备至今仍在闲置。现如今,从年产皮革100万张到如今的不足10万张,从最初50多家皮鞋厂到现在的只有几家,且仅存的几家皮鞋厂,也是由生产以品牌为主的时装鞋转往国外,成为欧美等地工作鞋的加工点。

在南鞋北上的市场竞争态势下,曾经风光一时的吉林皮革业连年走入低谷。  

企业界“发力”是关键

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张淑华,在长春市场进行调研时禁不住慨叹道:“家家商贩赚钱,个个摊点火爆,没想到长春皮鞋的购买力会这么强,可惜的是本地企业没有利用好这种优势。”某皮革公司董事长杨永年表示,吉林省不仅貂皮及皮革制品的销售量一直处于全国的前3位,且在皮革技术储备及发展上,也完全可以与发达省市抗衡。为什么皮革业长期处于“疲软”的下滑状态呢?

张忠诚所长认为,首先是省内皮革企业多是中小国有或集体企业,改革起步晚,没有好的机制,因此没有抗风险能力和与境外企业竞争的能力;其次,一些私营企业没有看到这块市场,一些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企业对皮革业的关注还不够;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吉林皮革业缺乏有创新能力和市场意识的企业管理者。

长春地产鞋在摆地摊,在扬声器宣扬质优价廉、纯地产的背后,我们发现:鞋确实是皮的,样式却是“老太太鞋”。吉林皮革企业应该在创新上动脑子,在特色上下功夫。惟有如此,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离不开政府扶持

“发展皮革业除了企业观念的转变,政府的支持也很重要,”吉林省皮革工业协会理事长车森认真地说,不论是现在趋于成熟的温州、广东,还是新兴的成都、福建,皮革业的发展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随着加工业从东南沿海向内地逐渐转移,北京、辽宁、哈尔滨等地的皮鞋业也正在迅速发展,山东省皮革业就是在政府的拉动下发展起来的,目前其皮革年加工能力已由100万张上升至800万张。这些省市的政府除了加强企业的技术培训外,还经常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展会,寻找商机,把握市场潮流,尽可能帮助企业迅速走向市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