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劣质奶牛坑惨冀黑辽 有奶农发疯自杀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5-31
编者按:

    牛价高,产奶少,乳头坏,配种难,产犊杂,系谱乱……最近,来自河北、黑龙江、辽宁三省的部分农牧民群众代表相继来到半月谈编辑部,倾诉他们深受进口新西兰劣质奶牛坑害的痛苦与愤怒。半月谈特派小分队记者奔赴三省深入调研。

    半月谈独家调研发现,三地接连发生的劣质洋奶牛事件给当地购牛户造成数千万元的巨额经济损失和沉重精神压力,有些农户因此焦虑失常,甚至喝药自杀。新西兰劣质奶牛事件不啻为一个强烈的预警信号,当前奶牛进口热中的质量隐患与监管软肋集中暴露,国内优质高产奶源的瓶颈也随之凸显。  

进口劣质奶牛坑农 谁来为奶农巨额损失埋单  

  塞北管理区:“户养三头牛,吃喝不用愁”成了鬼话

    “温饱靠耕牛,小康靠奶牛”。做梦都想过上小康生活的魏连义对半月谈记者却谈“牛”色变,百爪挠心。在河北张家口塞北管理区(原沽源牧场)榆树沟管理处奶牛小区,他眼瞅着面前17头养不起又退不了的劣质洋奶牛,耳听着它们在栏舍里大口咀嚼草料的沙沙声,就气不打一处来:“再养下去活活是个祸害。”

    魏连义,一副忠厚、刚毅的模样,面色黑红,浓眉大嗓。去年6月,在塞北管理区的强力宣传和统一组织下,这位燕赵汉子贷款33万多元,按每头18420多元的单价,购进新西兰奶牛17头。买回家才发现,这17头奶牛大都是“问题奶牛”,不是乳头坏死挤不出奶,就是空怀,不发情,配种难。最为要命的是,这些洋奶牛泌乳高峰期短,产奶量极低,还远远比不上本地奶牛。

    魏连义给半月谈记者掐算了自己的一笔损失账:自2004年6月1日买回家至去年底,17头牛产奶款才35900多元,而此间花费在17头牛身上的饲料款就将近4万元。要是再加上贷款利息、养牛小区租金、人员工资、医疗费、水费、青草费等,总共估算下来,一头牛一年至少得亏损8000多元。

    “户养三头牛,吃喝不用愁;户养十头牛,当年起座楼。”当年塞北管理区动员群众养牛发家的标语,至今仍赫然写在养牛小区的围墙上。而对魏连义家而言,17头洋牛却使肩上陡然起座山,一座债务之山。

    人间四五月天,塞北管理区牧场草色尚未返青,沙化的草原望去一片苍黄。旋风沙尘中,记者接连走访了几十户人家,发现的问题惊人地相似。

    榆树沟管理处的郝瑞老两口贷款27万多元买了14头新西兰奶牛,其中奶头坏死的有6头,不发情、怀不上犊的有9头,每头每天挤奶只有10来斤。苗喜珍贷款买了17头新西兰奶牛,只有12头勉强挤点奶,每天挤奶量低的七八斤,高的也不过20斤。而根据苗喜珍、徐河生、史富生、田树禾、贾文等众多养牛户的多年经验,奶牛每天挤奶三四十斤才能保本算平账,30斤以下净亏不赚,毫无饲养价值。

    受近年各地奶牛热影响,塞北管理区去年一次性共引进新西兰奶牛900多头,奶农贷款将近2000万元。塞北管理区畜牧局局长钟森钢向半月谈记者提供了今年元月26日张家口市畜牧水产局提交给市政府的一份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称:

    全区累计发现141头牛有乳房病变,涉及97个贷款养殖户;全区鉴定出空怀牛34头;奶牛泌乳期短,多数产奶量8~10公斤;产犊后长时间不能正常发情,发情配种率仅为20%;犊牛毛色杂,发育慢,品种不纯。

    其实,早在这批洋奶牛尚未分到每户手中,在河北海兴隔离场隔离检疫期间,洋奶牛问题就已经有所显现。在青年兽医田石磊家,这位曾在隔离场呆了近两个月的小伙子向记者透露:“当时我们几个兽医就感觉这批洋奶牛一点也不理想,怀疑新西兰出口商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说是荷斯坦牛,但体形矮小,毛色不纯,病牛率高。”

双城、北安:一半母牛不发情,洋奶牛制造家庭悲剧

    在黑龙江双城、北安两市,与张家口塞北管理区同一渠道、同批同时引进的新西兰奶牛同样难逃厄运。

    北安境内的黑龙江省赵光农场委托北京鑫茂嘉旭进出口有限公司帮助职工引进新西兰奶牛。“我们原定引进300头牛,但在海兴隔离场隔离一个半月期间,我们现场就查出几十头有乳房炎和不带犊问题,于是退给了鑫茂嘉旭公司,实际引进238头。拉回农场分给103户人家后,一年来问题接踵而至。”赵光农场畜牧科科长李迎新告诉半月谈记者:51头奶牛患有乳房炎、乳头萎缩;22头患有其他病症;还有3头牛进农场一周内不明原因死亡;产后母牛不发情的有109头,占应配奶牛的一半。

    李迎新科长还透露,进口奶牛实际情况与委托购牛协议不符之处甚多:所引进的238头牛,怀孕证书一直未到,有59头牛对不上系谱(有关奶牛品种、出生日期、疫情健康以及父母代和祖父母代情况的档案),有41头体重达不到合同约定的330公斤,部分奶牛在出生才12个月后就过早配种。

    至于单产奶量,更是李迎新诟病的焦点。“按照委托购牛合同约定,奶牛第一胎泌乳期产奶量起码应在日均15公斤左右,但这次进口的奶牛绝大部分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高产期短,目前200多头奶牛基本都已停奶。”

    半月谈记者又来到被称为“全国奶牛第一县”的双城市(县级市),该市畜牧局局长张连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2003年市委、市政府就提出,要用两年时间从国外进口2万头优质高产奶牛,以缓解当地奶源供给不足问题。没想到这次引进的奶牛,产奶量大部分没有达标。

    双城市民政局干部王新民与部队战友及其他朋友筹措100多万元,15人合伙一下子买了74头新西兰奶牛,损失尤其惨重。“你说气人不气人,不少牛的系谱都是假的,其中一头牛居然给整出3个系谱来。”王新民又痛心,又委屈,“一些朋友甚至怀疑我是存心坑骗他们钱财。”    发表评论〉〉〉

    今年4月19日,半月谈记者冒雨在双城市水泉乡三林村调查时,听到了“问题洋奶牛”引发的一幕幕家庭悲情:

    于成立家抬款(借高利贷)买回一头洋奶牛,产后出奶太少,扣去饲料款,根本无利可图。他的妻子受此刺激精神失常,靠服用安眠药才能控制情绪。闫太启家自打抬款买回一头洋奶牛后,家庭的火药味愈来愈浓,妻子与他闹离婚,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老村支书范业发一家七口,有四口聋哑,一头劣牛使这个三代之家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有高中文化的村民张衡在他的备忘录里这样写道:农户发展奶牛的梦想破灭了,原本就不富裕的村民们背上了沉重的外债。

    洋牛之祸并不仅仅发生在同批次引进的奶牛中。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由政府倡导农民贷款4000多万元引进的2300多头新西兰荷斯坦奶牛项目,也倒了大霉。

    2003年12月,阜新县畜牧局以阜新种牛场的名义,与中国科技咨询中心食品技术服务中心签订购牛合同。这家企业又委托北京鑫茂嘉旭进出口有限公司代理购牛。2004年6月,阜新县共有9个乡镇、18个村的300多农户买走了2360头所谓新西兰荷斯坦奶牛,最多的买了200多头,每头牛交到农民手中的价格是1.9万元。

    当众多养牛户听信政府宣传,欢天喜地地把所谓优质新西兰荷斯坦奶牛牵回家不久,问题就接二连三出现了。记者从阜新县畜牧局了解到,截至去年底,有700多头牛得了乳房炎,25头生殖器官发育有缺陷,疑似空怀(包括屡配不孕)的有277头,日产奶量在10公斤以下的占85%左右。

    沈阳农业大学何剑斌博士在与一些购牛养殖户座谈时说:“新西兰的好奶牛已差不多让我们国家给买光了,现在你们这批牛每头也就值7000块钱。”对于这批牛的系谱迟迟不到位,何剑斌博士认为也很不正常。

    阜新县畜牧局新上任的局长白皓与副局长马如信向记者坦承,“这批牛的效益没预想的好,这次是个教训。”

    买了112头牛的伊吗图镇吕家店村农民石爱军气愤地说:“我养了8年牛了,第一眼就感觉这牛太差了,是‘垃圾牛’,根本不是宣传的那样。”

    该县新民镇农民郭树海与妻子张淑珍把房子抵押办了贷款,才买回来两头新西兰奶牛,然而牛到家后就得了病,花2000多元也没治好,产奶量很低。由于压力太大,张淑珍想不开,竟喝农药自杀了。

 

    政府-代理商-外商,谁来为奶农巨额损失埋单

    令人惊愕的是,就在半月谈记者马不停蹄地辗转三地深入调查之际,内蒙古、陕西两地又分别传出劣质洋奶牛坑苦奶农的信息。根据陕西省有关部门的调查,当地进口澳大利亚奶牛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以上三地“同病相怜”:无完备的档案系谱;产犊品种不纯;产奶量较低。

    在黑、冀、辽三省发生的劣质洋奶牛事件中,广大奶农无疑受害吃亏最大,一些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也教训匪浅,难辞其咎。而有关进口中介商和海外出口商更成了众矢之的。

    为摸清底细,半月谈记者以一个在校大学生的身份,以代中部某村委会咨询引进1000头奶牛事宜为由,拨通了北京鑫茂嘉旭进出口有限公司的办公电话。一个自称是项目经理、姓潘的男同志在电话中热情而温文尔雅地说:“从国家放开活畜进出口权后,5年来鑫茂嘉旭公司已经代理进口了几十船活畜,前年代理进口了20多船,去年代理进口了10多船,每船都在3000头左右。我们主要从澳大利亚、新西兰进口纯种荷斯坦牛,产奶量高,养牛户回报率高。”

    电话中,这位项目经理一再承诺,本民营公司有信誉保证,进口活畜质量一直不错。当记者问起公司有无接到各地购牛户投诉时,对方回答“没有”。

    5月11日15时,半月谈记者直接找到位于北京朝外大街吉庆里的这家进出口公司。我们提出要见公司总经理,该公司一位男同志说“老总不在,出差了”。我们又以塞北管理区购牛受害户亲友前来咨询的名义,与该公司具体经办这项业务的项目经理赵蕊进行了1个小时的交谈。

“现在塞北管理区购牛群众对这批奶牛意见很大,纷纷要退牛赔款。”

    “这个我们知道,塞北管理区的领导跟我们说,他们压力很大,都快疯了。作为代理商,我们一直在想办法,尽全力与新西兰农业部、贸发局、出口商等反复交涉,力图通过协商索赔。”

    “目前协商进展到什么地步?”

    “协商有一个过程,比较艰难。出口商不太负责任,我们只能找新西兰官方从中施加压力。”

    “万一最后索赔无果又将如何?”

    “(不太有把握)万不得已时,我们也许会考虑寻求国际仲裁。”

    “你们公司进口业务量如此大,业务人员有多少?”

    “我们公司所有人员加起来总共才20来人,项目经理4名。塞北管理区政府没派人到新西兰选牛,而是由我们公司指派两位同志去挑选的。”

    “你们是整船进口,一船都在两三千头,光塞北管理区一次就订了上千头。只有两位同志前去选牛,又如何能应对过来呢?如何严把选牛质量关呢?”

    “………(没有正面回应)”  

 在张家口塞北管理区,管理区副主任赵守强给半月谈记者提供了北京鑫茂嘉旭进出口有限公司于今年3月23日发给塞北管理区的一份传真材料。上称:“我们于2005年1月初委派公司专职高级畜牧师前去调研,初步认定主要是产奶量低、配种困难、乳房炎等疾病问题较多。”“从这几年的操作经验看,新西兰奶牛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怀孕牛(配种过早)。在这次事件发生以后,公司也认真反思了自己的问题,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政府及最大的畜牧业公司多次洽谈,为国内进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寻找答案。”

    迫于受害群众不断集体上访的压力,塞北管理区就“问题奶牛”事宜与北京鑫茂嘉旭进出口有限公司进行了多次交涉。“然而,时至今日,索赔事宜仍不见任何实质性进展,”在半月谈记者反复问及这一问题时,塞北管理区副主任赵守强一脸无奈。“海外出口商一直没有书面答复,电话中也声称他们不愿承担任何责任。”

    退赔问题一天解决不了,受害群众就一天安生不了,管理区也一天消停不了。就在半月谈记者在塞北管理区办公室采访的整整一个上午,来自小城子、东大门、榆树沟、沙梁子等各个管理处的受害群众纷纷聚拢来讨说法。滚雪球似的巨额债务使这些平素老实巴交的燕赵民众此刻群情激愤,个个面红耳赤。

    “我们都被骗了,我们准备起诉!”黑龙江省赵光农场场长吕贵山表示,他们决心拿起法律武器为群众维权,为此请来黑龙江大学司法鉴定中心的几位专家,为胜诉提供有效力的鉴定证据。

    双城市畜牧局局长张连国和塞北管理区副主任赵守强均当面对半月谈记者称,他们亦不放弃下一步进行诉讼的权利。

劣质奶牛事件惊曝进口黑幕

    劣质洋奶牛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它如冰山一角,从深层次暴露出当前我国进口奶牛热浪狂潮中的普遍隐患和监管软肋,国家有关部门亟须予以及时防范,广大奶农应予高度警惕。

    进口奶牛热过头,一年狂进13万头

    半月谈记者在互联网上检索发现,最近两年全国许多地方频频传来“外国奶牛飘洋过海落户中国某地”的消息,并且被作为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富民工程”大书特书,如喜临门。海关人员讲,早在2004年我国用于进口奶牛的隔离场业务量就已经排队到2005年。

    据悉,陕西杨凌金坤公司去年雄心勃勃,计划当年从澳洲引进高产荷斯坦奶牛1万头,今明两年各引进2万头。眼下,河北涿鹿县欲一举引进3000头奶牛。

    半月谈记者综合海关、农业部、国家统计局等有关统计,2002年和2003年,全国批准进口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奶牛11.5万多头;2004年一年,进口奶牛则突破13万头。    发表评论〉〉〉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的最新调查中,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山东、河北、宁夏和陕西被列为进口奶牛最集中的七大省、自治区。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1986~1988年),我国曾掀起一轮进口奶牛热,共进口优质奶牛9000多头(以种公牛为主)。而最新一轮进口奶牛高峰则出现在2001年农业部《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发表之后。农业部启动了“948”引进计划、良种工程项目;对经过国家批准进口的种用畜禽实行免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国家在出入境动物的检验检疫等环节对进口种畜禽企业给予照顾。

    与此同时,引种主体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中国种畜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开展看来,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出现第一次“进口奶牛热”时,引进种牛的单位基本为国有企事业单位,引进数量较少;近几年引进种牛的主体由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等构成,其他行业产业巨头纷纷斥巨资进军奶业。它们来势“凶猛”,进口数量巨大,都以千头为单位,以整船为单位。

    张开展曾预测,这一轮进口奶牛热将最少持续5年。

服务型政府在奶牛“洋务运动”中错位

    早在去年,奶牛进口热就引起中国奶业协会的警觉。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现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刘成果接受半月谈专访时分析,“最近两年堪称奶牛进口量创纪录的两年,奶牛进口热的出现受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头两年奶业市场利好,于是许多畜牧企业和牧民纷纷扩大繁殖基数,大量引进;另一方面,也有政府引导错位的一面,一些地方政府发展奶牛决策带有盲目性,为了追求政绩,纷纷给补贴、贷款贴息,来刺激农牧民购牛。”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一味包办,宣传过火,缺少风险意识和市场论证,使部分地方政府在奶牛“洋务运动”中好心起了反作用。辽宁阜新的农户石爱军、郭树海、郭海武和张振财等向记者反映:县、乡镇领导跟我们许诺,这批荷斯坦牛是优中选优的奶牛,肚内揣的全都是优质荷斯坦黑白花犊,产后每头牛每天可产奶40~60斤,养3年就可“回本”。结果引来劣质奶牛,难道政府不应该负一部分责任吗?
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辽宁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于治贤认为,劣质洋奶牛事件折射出一些地方政府角色错位,执政能力、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引进一次牛需要大笔资金,牵涉众多农户,本应先示范,然后再大面积引进,诸多风险因素更要充分考虑。

    中间商哄抬,进口牛价“牛”起来

    刘成果理事长认为,“其实,世界著名的荷斯坦牛最优良品种在欧美,但前些年由于欧美疯牛病暴发,奶牛进口都挤到新、澳两国来了,加上中间商在里头操作,把这两国的牛价抬起来了,一头进价都在1.8万至2万元。引进后又不是作为育种用牛,而是作为生产用牛,一头牛产6胎,产不出多少奶,效益很低,六七年后牛就又淘汰了,购牛户收回成本都很困难。”    发表评论〉〉〉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对内蒙古、新疆、黑龙江等进口奶牛七大省、自治区的调查显示,在奶牛进口初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18月龄以上带犊青年牛的价格才2000多元,而目前到养殖户手中的价格在20000元左右,13~17月龄未配种或怀孕前期牛到养殖户手中的价格也在17000~19000元之间。

    该研究所分析认为,导致进口奶牛价格偏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中间环节被垄断和中间环节过多,国内隔离场收费加价多,部分贸易公司借机倒卖牟取厚利。

花高价为何引不来优质牛

    与一些地方政府和代理企业的盲目引进和过火宣传相反,新、澳进口奶牛热的质量隐患受到业内有识之士的冷静质疑。

    据中国奶业协会掌握,澳大利亚共有奶牛180万头,其中经过荷斯坦牛协会登记注册过的一类优种只有50万头,而我们进口的奶牛基本没有澳大利亚荷斯坦牛协会注册过的,只是二类三类的。“有些企业为了赚钱,花高价从国外进口奶牛,结果却引进不少劣质奶牛,有些是整群买进来,其中有的牛品质很差,进来后还有个适应性问题。新、澳两国的牛都是散放的,系谱大都不很清楚,一些牛商甚至弄虚作假搞假系谱。这样的牛作为种牛用就很有风险,会把我国整个奶牛的繁育体系搞乱套,带来危险。”刘成果理事长说。

    辽宁省乳业协会奶源专家组组长李正萱认为,近年我国大量从新西兰引进荷斯坦牛,引进速度过快使得荷斯坦奶牛品质一批不如一批。“为了让初次怀孕的母牛顺产,新西兰当地用鹃珊牛、安格斯牛等杂种公牛交配,头胎牛的种用价值不高。阜新县的这批牛就是这个情况。”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对七省、自治区的调查表明,乳房炎、消化系统疾病、蹄病、营养代谢病、产科疾病是影响进口牛产奶的主要疾病,尤其是头胎乳房炎发病率高达10%以上。

    质监检疫部门也对非理性的进口奶牛热深表忧虑。江苏检验检疫局专家认为,新、澳地区可供出口的奶牛资源毕竟有限,总供应量约在12万头,而我国企业一进就是几千头,有的甚至几万头,很难保证引进遗传性能好的奶牛。还有的进口奶牛甚至患有传染性疾病,给我国的动物安全带来威胁,去年江苏检验检疫局就检出不合格奶牛100多头。

    “近年我国进口种奶牛数量迅速增加,这有利于缓解供求矛盾,加快我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优质高产奶牛的供养能力;引进过热也出现了降低种牛质量标准的问题,”农业部畜牧司副司长张喜武接受半月谈记者专访时坦言,“我们发现有的地方进口奶牛的质量越来越差,而且有个别单位进口以后进行倒卖。”

    在半月谈记者的详细询问下,这位专家型的副司长具体展开说:“比如,我们要求进口青年育成牛,年龄在18个月左右。而现在进口奶牛的年龄越来越小,有的还不到一岁,配种也比较早。再加上长途海运,一路上饲养管理又跟不上,造成到岸以后牛的体质下降,很长时间恢复不过来,直接影响它的生长发育,对其产奶性能的发挥也有很大影响。最近几年,进口牛相当一部分产奶量不高。当然,这和国内的饲养管理水平也有一定关系。”

    中国种畜进出口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从事种畜禽及相关产品和技术进出口的专业外贸公司,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开展在谈到加强行业自律时严肃指出:种畜原来是国家垄断商品和国家一类专供产品,入世后进出口权放开了,好多原来不是这个行业的人转入这个行业,其中一部分中小进口公司凭自己的资质、经验、实力,很难到国外寻找到有质量、信誉保证的大供牛商,于是就把进牛质量标准降低,搞短期行为,有的国内中间商甚至跟海外供牛商串通搞假系谱。

    “我们公司到国外选牛是派出专业技术人员逐头摸查,有时100头牛里面才能挑出10头来,装船前还要再筛选一次。而一些不负责任的中小公司不去逐头挑选,滥竽充数,最后装船时也没人来。”

监管存在软肋,难把进口质量关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的调查认为,我国奶牛进口实行省市初审、农业部批准、进口公司代理、质检总局检疫的程序,主要问题是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尤其对奶牛进口后跟踪管理不足。

    该所专家建议,严格进口资质审核,将接受专家的质量监督作为审批条件之一;理顺进口中间环节,对进口代理公司进行必要的整顿清理,降低中介费用,防止以次充好牟取厚利。

    张喜武副司长告诉半月谈记者,现在不少有外贸进出口权的公司都可以从事种畜进口,有民营的,有股份制的。它们分别投资建了不少隔离场。按照动物防疫法规定,用于隔离检疫进口大家畜的隔离场必须是国家质检总局所属的正规隔离场,临时隔离场是不允许的。原来正规、固定的隔离场大约三四个,而最近几年,国家质检总局批的临时性隔离场比较多。

    当记者问起我国目前有多少口岸允许进口活畜登陆时,张喜武副司长指出:在美国,涉及活畜和畜产品进口的口岸是相当有限的,其他口岸不能进。而现在,国外奶牛却可以通过我国很多港口登陆进来,这样就造成监管不过来,万一有疫病,容易扩散。况且,检疫部门主要管疫病,对质量管不了,而质检部门主要把商品质量关,对活畜禽这块不大介入。

  亟待依法规范和加强奶牛进口管理

    进口种牛质量问题正在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农业部畜牧司司长沈镇昭接受半月谈专访时诚恳表示,我国将强化执行多项措施,从三个方面依法规范和加强包括种奶牛在内的种畜禽进口管理。

    一是严格种奶牛进口审批管理,要求申请单位必须提供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提供《诚信代理承诺书》、《申请单位承诺书》和《种畜禽买卖合同》。    发表评论〉〉〉

    二是实行专家把关制度,委托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对引进奶牛质量标准进行技术审查,审查不合格的,不予批准。

    三是加强引进奶牛的监管,引进种奶牛应当用于良种培育和改良,避免盲目低水平重复引进,坚决依法打击利用进口商品畜禽充当种畜禽高价倒卖的行为;对进口奶牛实行质量跟踪评价制度,并向社会公布评估报告。

    鉴于引进中普遍存在系谱混乱、缺位问题,张喜武副司长特别强调:申请种奶牛进口时,必须附有出口国奶牛协会出具的标准种牛系谱或纯种荷斯坦奶牛检验证明;在种奶牛到国内检验隔离场前25天,凭进口牛的全部系谱原件、奶牛登记号以及申请单位留存联,换取农业部动植物苗种进出口审批表。对缺乏系谱和奶牛登记号的进口种奶牛,将视为商品奶牛处理,国家将征收13%的关税和17%的增值税。从事奶牛进口贸易的公司或代理公司,在开展业务时必须作出“提供的种奶牛系谱真实、可信,不存在任何弄虚作假行为”的承诺,对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企业,农业部畜牧司将对外公布。

    刘成果理事长透露,中国奶业协会去年正式加入世界荷斯坦联盟,我们与澳大利亚荷斯坦协会签订了备忘录,严格履行备忘录规则,就能解决进口奶牛质量问题。

 长远之计在于加强我国优质高产奶源建设

    从更深层次透视,劣质进口奶牛事件还发出一个强烈信号:我国自身奶源建设滞后,供给严重不足。由于长期的封闭,我国在优质高产奶牛繁育技术方面总体水平落后于世界领先水平20多年,奶牛数量少,品种差,单产低。我国2000多家乳品企业大部分都没有形成自己的奶源生产基地。

    “我国奶业发展要走质量主导型道路,要在改良奶牛品种和提高单产水平上下功夫,应防止依靠增加奶牛饲养数量来增加牛奶产量的倾向。”农业部畜牧司司长沈镇昭对半月谈记者强调,“我国应大力推广‘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提高奶牛饲养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科学化程度。”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刘成果呼吁,从新、澳进口奶牛作为育种不是优选,大量进口奶牛也不是中国奶业健康发展的最佳选择。

    摆脱进口依赖症,打破奶源瓶颈,打造中国人自己的高产优质奶源生产基地,已成当务之急。谁控制了本土奶源,谁就占有了奶业市场主动权。■ <半月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