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洋务运动”凸显监管软肋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6-03
    牛价高,产奶少,乳头坏,配种难,产犊杂,系谱乱……深受进口新西兰劣质奶牛坑害的河北、黑龙江、辽宁三省的部分农牧民,正为数千万元的巨额经济损失痛不欲生,有的不堪重压甚至喝药自杀。新西兰劣质奶牛事件不啻为一个强烈的预警信号,凸显了当前奶牛进口热中的质量隐患与监管软肋。

    一年进口奶牛突破13万头

    “户养三头牛,吃喝不用愁;户养十头牛,当年起座楼。”这样的标语依然写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塞北养牛小区的围墙上。然而,一身债务的村民们早已谈“牛”色变,百爪挠心。

    在塞北管理区的强力宣传和统一组织下,魏连义贷款33万多元,按每头18420多元的单价,购进新西兰奶牛17头。买回家才发现,这17头奶牛大都是“问题奶牛”,不是乳头坏死挤不出奶,就是空怀,不发情,配种难。最为要命的是,这些洋奶牛泌乳高峰期短,产奶量极低,还远远比不上本地奶牛。

    魏连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2004年6月1日买回家至去年底,17头牛产奶款才3.59万多元,而此间花费在17头牛身上的饲料款就将近4万元。加上贷款利息、养牛小区租金、人员工资、医疗费、水费、青草费等,总共估算下来,一头牛一年至少得亏损8000多元。

    受近年各地奶牛热影响,塞北管理区去年一次性引进新西兰奶牛900多头,奶农贷款将近2000万元。张家口市畜牧水产局提交市政府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区累计发现141头牛有乳房病变,涉及97个贷款养殖户;全区鉴定出空怀牛34头;奶牛泌乳期短,多数产奶量8~10公斤;产犊后长时间不能正常发情,发情配种率仅为20%;犊牛毛色杂,发育慢,品种不纯。

    在黑龙江北安、双城两市,与张家口塞北管理区同一渠道、同批同时引进的新西兰奶牛同样难逃厄运。

    北安境内的黑龙江省赵光农场委托北京鑫茂嘉旭进出口有限公司帮助职工引进300头新西兰奶牛,但所引进的238头牛,怀孕证书一直未到,有59头牛对不上系谱,有41头体重达不到合同约定的330公斤,部分奶牛在出生才12个月后就过早配种。拉回农场分给103户人家后,问题也接踵而至。按照委托购牛合同约定,奶牛第一胎泌乳期产奶量起码应在日均15公斤左右,但这次进口的奶牛绝大部分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高产期短,目前200多头奶牛基本都已停奶。赵光农场畜牧科科长李迎新痛心地说。

    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由政府倡导农民贷款4000多万元引进的2300多头新西兰荷斯坦奶牛项目,也倒了大霉。

    2003年12月,阜新县畜牧局以阜新种牛场的名义,与中国科技咨询中心食品技术服务中心签订购牛合同。这家企业又委托北京鑫茂嘉旭进出口有限公司代理购牛。2004年6月,阜新县共有9个乡镇、18个村的300多农户买走了2360头所谓新西兰荷斯坦奶牛,最多的买了200多头,每头牛交到农民手中的价格是1.9万元。

    记者从阜新县畜牧局了解到,截至去年底,有700多头牛得了乳房炎,25头生殖器官发育有缺陷,疑似空怀(包括屡配不孕)的有277头,日产奶量在10公斤以下的占85%左右。

    阜新县新民镇农民张淑珍把房子抵押办了贷款,却换来两头病牛。在重重压力下竟喝农药自杀了。

    近年来,在有关产业政策的牵引下,我国掀起了新一轮进口奶牛热。海关、农业部、国家统计局等有关统计表明,2002年和2003年,全国批准进口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奶牛11.5万多头;2004年一年,进口奶牛则突破13万头。

    谁来为奶农巨额损失埋单

    在黑、冀、辽三省发生的劣质洋奶牛事件中,广大奶农深受其害,一些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也难辞其咎。而有关进口中介商和海外出口商更成了众矢之的。

    记者致电北京朝外大街吉庆里的北京鑫茂嘉旭进出口有限公司,一个自称是项目经理、姓潘的男同志在电话中说:“从国家放开活畜进出口权后,5年来鑫茂嘉旭公司已经代理进口了几十船活畜,前年代理进口了20多船,去年代理进口了10多船,每船都在3000头左右。我们主要从澳大利亚、新西兰进口纯种荷斯坦牛,产奶量高,养牛户回报率高。”当记者问起公司有无接到各地购牛户投诉时,对方回答“没有”。

    记者了解到,这家公司只有20来人,项目经理4名。虽然是整船进口,一船都有两三千头,塞北管理区一次就订了上千头。但公司只指派了两位同志去挑选。如何能严把选牛质量关呢?”时至今日,索赔事宜仍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

    据中国奶业协会掌握,澳大利亚共有奶牛180万头,其中经过荷斯坦牛协会登记注册过的一类优种只有50万头,而我们进口的奶牛基本没有澳大利亚荷斯坦牛协会注册过的,只是二类三类的。“有些企业为了赚钱,花高价从国外进口奶牛,结果却引进不少劣质奶牛,有些是整群买进来,其中有的牛品质很差,进来后还有个适应性问题。新、澳两国的牛都是散放的,系谱大都不很清楚,一些牛商甚至弄虚作假搞假系谱。这样的牛作为种牛用就很有风险,会把我国整个奶牛的繁育体系搞乱套,带来危险。”刘成果理事长说。

    质监检疫部门也对非理性的进口奶牛热深表忧虑。江苏检验检疫局专家认为,新、澳地区可供出口的奶牛资源毕竟有限,总供应量约在12万头,而我国企业一进就是几千头,有的甚至几万头,很难保证引进遗传性能好的奶牛。去年江苏检验检疫局就检出不合格奶牛100多头。

    中国种畜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开展在谈到加强行业自律时严肃指出:种畜原来是国家垄断商品和国家一类专供产品,入世后进出口权放开了,好多原来不是这个行业的人转入这个行业,其中一部分中小进口公司凭自己的资质、经验、实力,很难到国外寻找到有质量、信誉保证的大供牛商,于是就把进牛质量标准降低,搞短期行为,有的国内中间商甚至跟海外供牛商串通搞假系谱。

    政府角色错位难辞其咎

    早在去年,奶牛进口热就引起中国奶业协会的警觉。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现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刘成果分析认为,最近两年堪称奶牛进口量创纪录的两年,奶牛进口热的出现受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头两年奶业市场利好,于是许多畜牧企业和牧民纷纷扩大繁殖基数,大量引进;另一方面,也有政府引导错位的一面,一些地方政府发展奶牛决策带有盲目性,为了追求政绩,纷纷给补贴、贷款贴息,来刺激农牧民购牛。一味包办,宣传过火,缺少风险意识和市场论证,使部分地方政府在奶牛“洋务运动”中好心起了反作用。

    刘成果说,由于中间商暗箱操作,谋取暴利,把新、奥两国的牛价抬起来了,一头进价都在1.8万至2万元。引进后只作生产用牛,一头牛产6胎,产不出多少奶,效益很低,六七年后牛就又淘汰了,购牛户收回成本都很困难。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对内蒙古、新疆、黑龙江等进口奶牛七大省、自治区的调查显示,在奶牛进口初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18月龄以上带犊青年牛的价格才2000多元,而目前到养殖户手中的价格在2万元左右,13-17月龄未配种或怀孕前期牛到养殖户手中的价格也在1.7万-1.9万元之间。

    劣质奶牛事件凸显监管软肋

    劣质洋奶牛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它如冰山一角,从深层次暴露出当前我国进口奶牛热浪狂潮中的普遍隐患和监管软肋,国家有关部门亟须及时防范,广大奶农也应予以高度警惕。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的调查认为,我国奶牛进口实行省市初审、农业部批准、进口公司代理、质检总局检疫的程序,主要问题是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尤其对奶牛进口后跟踪管理不足。因此,必须严格进口资质审核,将接受专家的质量监督作为审批条件之一;理顺进口中间环节,对进口代理公司进行必要的整顿清理,降低中介费用,防止以次充好牟取厚利。

    张喜武副司长告诉记者,现在不少有外贸进出口权的公司都可以从事种畜进口,有民营的,有股份制的。它们分别投资建了不少隔离场。按照动物防疫法规定,临时隔离场是不允许的。而最近几年,国家质检总局批的临时性隔离场比较多。在美国,涉及活畜和畜产品进口的口岸是相当有限的,其他口岸不能进。而现在,国外奶牛却可以通过我国很多港口登陆进来,给监管带来很大困难。

    农业部畜牧司司长沈镇昭表示,我国将强化执行多项措施,从三个方面依法规范和加强包括种奶牛在内的种畜禽进口管理。一是严格种奶牛进口审批管理,要求申请单位必须提供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二是实行专家把关制度,委托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对引进奶牛质量标准进行技术审查;三是加强引进奶牛的监管,避免盲目低水平重复引进,坚决依法打击利用进口商品畜禽充当种畜禽高价倒卖的行为;对进口奶牛实行质量跟踪评价制度,并向社会公布评估报告。

    鉴于引进中普遍存在系谱混乱、缺位问题,张喜武副司长特别强调:申请种奶牛进口时,必须附有出口国奶牛协会出具的标准种牛系谱或纯种荷斯坦奶牛检验证明;在种奶牛到国内检验隔离场前25天,凭进口牛的全部系谱原件、奶牛登记号以及申请单位留存联,换取农业部动植物苗种进出口审批表。对缺乏系谱和奶牛登记号的进口种奶牛,将视为商品奶牛处理,国家将征收13%的关税和17%的增值税。

    (《半月谈》供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