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市农户奶贱屠牛 乳企奶源扶持计划风险隐现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6-03

  5月17日清晨六时,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路,北亚清真肉食品厂打开大门,60多辆运载牛羊的卡车鱼贯而入。

  24岁的刘建军从一辆卡车的驾驶室走下来,他的牛贩营生已持续了六年,每隔两三天,他会拉着从方圆几十里的村庄收购的牛只,来到这个屠宰场。

  生意没有太大的起伏,惟一的差别是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出现,这个收牛贩子开始将越来越多的奶牛送上断头台,而在那之前,他的经营对象只针对一种被当地人称为“笨牛”的红色肉牛。

  刘建军的同行高新民可以解释“笨牛”和奶牛曾经的差别,去年6月,他刚刚从一名糕点师傅转入此行。

  “一头牛300来斤,一斤肉6元左右,把牛送到食品厂也就是一头买2000元。”高新民一边吃着手里的肉饼一边说:“过去挤奶子赚钱的时候,一头奶牛值一两万,花上两三千看病也不是稀罕事,现在花一千都没人愿意了。”

  北亚清真肉食品厂是呼和浩特地区惟一指定清真肉食品厂,这里的牛羊日屠宰量占全市80%。

  “现在一个车间一天就要宰杀40多头,全厂每天宰杀200头到300头,都是奶牛。”一位身着北亚厂黄蓝工作服的工人说。

  高新民的说法是:“以前一天杀不了十头奶牛,去年过了八月十五,杀奶牛的就多了,我最多的一天往厂里送了7头奶牛。”

  三天之前,北亚清真肉食品厂所宰杀的奶牛中,有6头来自呼市郊区农民赵友锦家的牛栏,11500元的价款,包括一台饲料粉碎机,一台给牛消毒用的喷粉机。

  “还有养了多年的一条狗,一起送给了收牛的。”59岁的赵友锦坐在自家炕上沉默地抽着烟,女儿和女婿在院子里忙碌着,他们从临近的包头市赶来陪伴自己的父亲,“爸爸舍不得那些牛。”女儿说。

  “今年要是饲料和奶子钱能够持平,我也不愿意卖,要是奶子价涨了,还想喂,对牛有感情了。”赵友锦重新点燃了一支烟,再次陷入了沉默。

  一本亏损账

  赵友锦生活的坝口子村位于呼和浩特市区十公里左右的大青山脚下,隶属回民区攸攸板镇。全村有450户左右,2000多人口,人均八分地,奶牛养殖户约占三分之一。

  五年前,赵友锦从内蒙古自治区伊盟乌申旗牧区买了三头成年奶牛,头两年产奶收入除了维持一家生活外,一年还能剩余五六千块钱。赵友锦说,2003年卖奶还能赚三四千元,从2004年开始没有利润,饲料涨价,又不能放养,只能在家里圈养。

  赵家卖出的六头牛中,三头牛产奶,前几个月已经每月倒贴500元钱左右,由于随即又有两头牛因为临产不能产奶,不卖贴钱就会更多。

  同村农民王永强能够用更精确的数字来盘点这笔亏损账,这个22岁的年轻人被乡亲们称为“有心人”———他是村里惟一对产奶量和奶款进行详细统计的人。

  王永强自制的一个表格详细记载了2004年每月的产奶量和获得的奶款。他的6头牛当年累计产奶13671公斤,卖牛奶总收入为23677元。

  但以每头牛平均一天15块钱的饲养成本计算,六头牛一年的养殖成本为32850元。于是,去年他以13500元的价格卖出三头牛,这才将家庭收入从负数拉到2327元。

  “饲料涨,奶价不涨,养牛没利。”王永强一一列举了各种牛吃的饲料:玉米秸,玉米面、青贮饲料、胡麻饼、豆饼、麦麸、骨粉、盐以及强力乳酸钙等奶牛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

  “我们这里是市郊,地少,这些饲料都要钱买。”王永强介绍,他养的大牛一天要吃到20块钱,小牛犊要吃十块钱左右,日均十五元的饲料成本就此得出。

  在王永强的记忆里,2004年之前几年,是养牛的黄金岁月:“那时候,一年养三头奶牛的利润在一万元左右,除了挤奶,卖牛犊也赚钱,饲料价格也没有现在这么高。”

  王向记者详细列举了从2004年开始的奶牛饲料价格的变化,2000年—2003年一斤麦麸的价格在0.4元到0.5元左右,到2004年涨到了0.6元到0.65元。同期玉米的价格由每斤0.38元涨到了0.6元,豆饼由每斤0.8元涨到1.2元,麻饼由每斤0.6元涨到了0.85元,100斤一袋的饲料则由76元到80元一袋涨到了97元左右。

  “那时候卖牛也赚钱啊,2000年我买牛的时候,一头奶牛的价格在1.4万元左右,现在跌到5000元至6000元,原来一头小乳牛可以卖到4000元到6000元,现在1000元还没人买。”

  对于更大面积的奶农收益情况,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农牧水务局今年2月24日出具了一份测算报告。

  根据这份报告,该区农户饲养一头奶牛的成本被确认为8163.5元,其中包括饲料费用7263.5元,另含水电50元、人工600元,诊疗费200元,棚户折旧50元。

  按平均产奶量,报告测算产奶收入为8477元,与成本相差无几,利润只能体现在产犊收入上,平均年产一犊,不过千元左右。

  但即便是这个结果,当地奶农仍认为与事实不符,他们认为每头牛的人工600元估值太低,即便每户养6头牛,一年人工3600元亦不足应付生计所需。

  “现在到工地上打零工一天最低工资是35元,一年收入至少万元。”王永强表示,两相比较,养牛亏损显而易见。

  作为一个朴实的农民,王永强很清晰地认识到牛和奶的价格关联:“奶价低,没人养牛了,牛价就掉下来了。”

  这种关联也勾勒出了中国奶牛养殖业在此前数年的价格曲线———2000年开始陡然上扬,到2004年,分水岭出现了。

  可以回溯的信息显示,2000年,王永强和赵友锦买牛的这一年,正是呼和浩特这个中国北方城市提出“奶业兴市”,打造“中国乳都”品牌的一年,也是在这一年,蒙牛与伊利两大巨头,开始在竞争中跑马高速扩张奶源基地。

  公开资料披露,内蒙古自治区奶牛存栏数2001年为74.7万头,2003年增至144.4万头,2004年达到了219万头。呼和浩特市的奶牛存栏数则由2002年的22万头增长到了2004年的50万头。

  奶不如水

  “超速”,中国奶协副理事长王怀宝现在习惯于用这个字眼来形容内蒙古奶业的发展速度。截至目前,巨头们的利润增长光环,已不能掩盖这种超速扩张所带来的产能过剩阴影。

  今年4月,在蒙牛乳业(2319.HK)2004年利润3.194亿元、同比增长94.3%的背景下,以牛根生为首的管理层提前终止与外资合作者的“对赌合约”,获得市值4亿元的股份奖励。据当时媒体报道,有分析机构进而指出,由于內地奶类产品持续出现强劲需求,该公司将会保持持续增长。

  但早在去年年底,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即已发出警报:全行业中只有不到1/4的企业赢利,多数则亏损和濒临亏损。

  伊利一位管理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亦承认,目前乳品企业竞争激烈,90年代后期,全国乳品企业达到1600家左右,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不得不参与终端产品的价格战。企业参与竞争的成本不断上升,利润越来越低。

  一份由新华社记者撰写的材料称,国内乳品全行业出现无序发展态势,乳品加工增长速度高于奶源增长速度30%左右,奶源增长速度又高于乳品消费增长约30%,就埋下恶性竞争隐患。

  材料列举的极端个案是,在价格大战的背景下,福建某乳业以每公斤2.5元左右收购原奶,加工销售后成品价格仅每公斤2.3元,几年亏损数亿元。

  而这个极端的倒挂价格,则可以勾勒出乳品企业在终端市场和上游奶农之间的两难境地。

  5月13日,在坝口子村,村民周廷亮在一张纸上写下两条奶农的看法:一是反对牛奶的垄断价格,放开牛奶市场,公开竞争,二是粮价(饲料)上涨,牛奶价格不涨,一斤原奶不如一斤矿泉水。

  两个月前,呼市新城区人大、农牧水务局就全区奶业市场管理问题召开座谈会,区内乡镇负责人、奶站负责人和养牛专业户代表参加。由新城区人大法工委主任卢美洁向记者提供的一份关于此次座谈会的会议记录显示,与会者对乳业公司在饲料成本大幅度上涨的背景下拒绝提高原奶收购价表示不满。

  记录称,由于原奶收购价格没有跟随养殖成本上调,奶农获利空间大幅下降,一些低产牛和外来饲养奶牛户已经赔钱,个别奶户开始宰牛,市场上出现了“卖牛难”现象。同时由于奶牛数量减少,奶站利益也日趋下降。

  这份记录还指出,奶牛从几十万头发展到现在的近百万头,使牛奶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由于牛奶作为商品的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保鲜期短,运输距离短等制约了其销售渠道,销售市场已经被两大企业垄断。

  来自呼和浩特市奶业协会的信息显示,2000年之前蒙牛和伊利的原奶统一收购价格是1.53元/公斤,2000年提高到1.73元/公斤,而这个价格一直维持到了2004年。

  有证据显示,去年底,乳品企业一度假市场供需的名义试图减低原奶收购价格。在坝口子村村民董德宏开办的奶站,记者看到了一份由蒙牛奶源公司2004年11月25日发布的淡旺季牛奶价格调整的通知。

  通知称:11月到第二年的2月这4个月,优质奶收购价格为1.76元/公斤,3月到4月、9月到10月两个时间段,价格为1.73元/公斤,中间的5月到8月4个月份价格为1.70元/公斤。

  “产奶旺季下调,产奶淡季提价,实际等于降价。”村民周廷亮一语道破机关。

  实际的情况是,今年三月,由于呼市奶协介入协调,两大企业的收购价保持了1.76元/公斤的水平,相当于较过去提高了三分钱。

  呼和浩特市奶协秘书长巴根那就此算了一笔账:奶价上调三分钱,今年全市预计原奶产量将会达到200万吨,意味着企业每年至少要多拿出6000万元。

  数据表明,2003年,蒙牛销售额近50亿元,利润只有1.3亿元,利润率为2.6%,利润率较高的伊利股份也只有3%。2004年,两企业的利润率均不足5%.

  另据统计,2004年以来,奶业原料市场价格不断上涨。生产和包装牛奶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价格均上涨了30%以上,有的甚至就上涨了60%.

  与此同时,市场成品奶价却下跌了近四成。有媒体调查显示,2004年1l装超高温灭菌奶促销价降幅达40%左右。250ml装奶的价格降幅也达三至四成。

  蒙牛公司张治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现在面临两头紧,市场竞争激烈,奶源支出又在不断增加,收入越来越薄!

  “一面是奶农叫苦,奶贱伤农,一面是终端市场竞争加剧,价低利薄,”中国奶协一副理事长说,“乳品企业现在是两头煎熬。”

  催款通知书

  5月26日,呼和浩特市阳高村奶农郭成忠向记者展示了一份催款通知书。“这是今年一月份伊利公司下的书面通知,后来,我还接到几次它们的口头催款通知。”

  通知书内容如下:经我公司财务部门核查,你尚欠我公司借款本金60000元,现借款期限已到,请你接到本通知书后,尽快偿还我公司借款本金60000元及其利息。特此通知。

  催款方为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奶事业部。

  两年前,也就是2003年的5月28日,郭成忠从村里的奶站购回四头牛。购牛款总计62000元,其中60000元源自伊利公司的贷款。

  与郭成忠一起从奶站购牛的还有村民张和平,他是当时村里买牛贷款最多的一位,此前也多次收到催款通知。“我那次从奶站拉回7头牛,自己只出了12700元,其余全是伊利公司的贷款,共10万元,利息是5厘5.”张和平说。

  “当时我们从伊利公司得到的贷款不是现金,而是牛。”据郭成忠介绍,贷款的奶农以协议的形式,从奶站牵回奶牛,还贷则以未来向伊利公司出售原奶所得的奶款抵消。

  “我们计算了一下,这是很好的致富路,用奶牛产下的奶和牛犊还款,两三年就可以还清。”张和平妻子回忆说。

  据阳高村兽医张善善介绍,2001年到2003年之间,全村有一半农户从伊利公司贷款买牛。“大家看不用拿现钱就可以从奶站拉牛,就都养上了,现在全村人均一头牛。”

  呼和浩特市农牧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阳高村所在的土默特左旗是伊利公司和蒙牛公司的主要奶源基地,截至2004年,土默特左旗养殖奶牛数在16万头以上。

  两年转瞬即过,事情的发展令张和平的妻子始料不及。

  “伊利公司电脑显示,我们还了380块钱!”与伊利的贷款合同已经到期,张和平一家尚欠伊利公司购牛款99620元。

  阳高村奶站统计显示,张和平交奶的数据在2003年8、9、10、11、12月份和2004年1、2、3、6、7月份均为“空月”。

  “牛奶卖的钱,正好等于从奶站拿到的饲料的钱。”张和平妻子说,“别说赚钱,连贷款还没还清呢。”

  “饲料涨价后,产的奶连饲料钱也抵不上,现在奶站也不给料了”。郭成忠一脸愁容地说,“养了两年,四头牛算下来得赔上万块!不养的话,贷款天天催,养的话,又赔钱,闹个骑虎不得下。”

  5月28日,伊利公司一位管理人士告诉记者,伊利公司对催款通知书一事并不知情,同时,他表示:“公司发放的贷款期限有长有短,到了还款期限,催款是很正常的。”

  当天下午,记者找到阳高村奶站的拥有者沈建军,沈表示,“奶农是从我们这儿拉走牛的,但实际贷款的是伊利公司,跟我们没关系。再说,现在到奶站交奶的牛越来越少,我们也很亏。”

  沈建军告诉记者,2000年6月,他从伊利公司贷了一部分款,加上自有资金共投资30万元建起这个编号为626的奶站。目前,沈拥有三个奶站,其中伊利公司两个,蒙牛公司一个。自从为两家公司收集原奶以来,沈的奶站累计从伊利公司贷款200多万元,从蒙牛公司贷款50多万元。

  奶站利润降低的事实在坝口子村董德宏的奶站得到进一步展示。5月13日,记者在董德宏奶站的纪录上看到,他的奶站2005年3月从蒙牛公司获得的管理费为176.31元。

  董德宏算了一笔账:奶站一个月的水、电、燃气费等物资成本为668.4元,人力成本以最低500元计,奶站每月的运营成本为1168.4元,“这样算下来,肯定净亏”,董德宏沮丧地说。

  董德宏将奶站利润的下降归结为前来挤奶的奶牛数量的减少,“今年是最差的年份,一天只来30多头牛。”据董德宏介绍,2003年,每天前来挤奶的奶牛有80多头,从2004年起,开始减至60多头。

  董德宏曾有过关闭奶站的想法,“不过那样亏得更大。”董当初与蒙牛公司签了10年合同,如中途放弃将要赔偿20万到30万元。

  奶源扶持计划风险初现

  在奶业市场繁荣的2003年,奶业巨头向农户发放贷款之举频现报端:

  2003年,伊利集团销售额创纪录地达到了65亿元。时任伊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的郑俊怀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2003年,伊利给农民发放奶资20亿元,发放购奶牛贷款2亿元。”

  2002年,内蒙古丰镇市在12个重点村大规模发展奶牛业,当奶牛头数增加到6000头时,伊利、蒙牛乳业先后设立了12个奶站。市政府拿出3000万元扶贫款交给企业,由企业按1:1匹配,建立起农民购牛贷款担保基金。

  2003年9月,内蒙古农业大区乌兰察布盟畜牧业局的工作报告显示:截至8月20日,已落实到位购奶牛资金43685.8万元,其中农行贷款5721万元,信用社贷款14002.8万元……另有蒙牛、伊利承贷7旗县9000万元……

  伊利公司一位前独立董事表示,伊利公司对奶农贷款由来已久,这种方式对最初伊利公司的发展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但是,奶农还贷难题,也将成为公司潜在的风险。

  “无论蒙牛和伊利采取直接贷款还是担保银行贷款,都属于流动负债,奶农本身没有什么资产抵押,一旦没有能力偿还,将会由上市公司代为偿还,债务负担将会转嫁给上市公司,波及面有多大取决于贷款金额的多少。”深圳智多赢的分析师余凯说。

  伊利公司向记者提供的材料显示:伊利公司成立十几年间,共为农户发放购牛款近20亿元,贷款利息为5厘5.伊利公司上述管理人士表示,“伊利公司从2004年起,开始回收贷款。目前大部分贷款并没有收回来。”同时,刘表示他不清楚伊利目前的放贷总额。

  伊利股份2003年年报显示,公司2002年度增发新股募集资金80143.80万元中,有一项为奶源基地建设项目。公告称,为给公司快速发展提供优质充足的原奶,满足生产需要,报告期内,公司投资6782.8万元(含购牛周转金借款3118.8万元),对奶源基地进行建设。这是伊利公司上市以来首次在年报中提到“购牛周转金借款”。

  此外,年报称公司欠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为扩大奶源基地,公司原奶事业部和杜蒙分公司为扶持养殖户垫付了一年以内购牛周转金借款,该款项将从奶农奶款中扣回。年报称截至报告期末奶户贷款合计金额为207820325.86元。

  伊利股份2004年年报显示:2004年,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同比增加828835011.28元,主要是由于本期收回奶户贷款10894.38万元及本期使用银行承兑汇票金额较大,相应支付货币资金减少。

  在蒙牛公司2004年年报中,同样提示投资者公司存在“一个信贷风险”。“或然负债一项”的说明称:本集团以若干原料鲜奶供应商为受益人,与一家银行签订了四份担保合同,据此该银行向供应商售出若干银行贷款,因此承担或然负债,于2004年12月31日尚未偿还的银行贷款共有人民币8300万元。

  对于奶农还款能力和蒙牛公司目前贷款回收情况,蒙牛公司负责贷款事宜的副总裁姚同山没有给记者明确的答复。而2003年6月2日出版的《经济观察报》载文称:蒙牛以向农户提供贷款的方式与农户形成紧密供应链,为养殖户发放贷款在5亿元以上。

  5月30日,记者在一份由呼市农委、人大提供的《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战略研究》调查报告中看到:近几年,伊利蒙牛等乳品加工企业在自己的奶源基地进行了资金、科技、服务等多方位的投入,为广大农民扩大养殖规模给与扶持,农户每购进一头奶牛,企业无偿借给4000元,两年来企业滚动借给农民资金达1.2亿多元。此报告完成于2003年3月18日。

  “放贷风潮”后的警戒线

  “伊利对于这些款项还是有偿还能力的,坏账也是公司的坏账”。伊利上述管理人士说,“虽然奶农可能没有能力偿还,但这批账都是通过伊利贷的,不会转嫁到银行方面。”

  一位不愿具名的伊利人士对公司当前的处境感觉到委屈,“伊利贷款给农户,也是为了支持地方发展奶牛业,跟政府也有协议,贷款收不回,风险肯定是公司承担,这样的损失,我们已经承担了太多。”

  2000年以后,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需要,直接给奶农补贴,有的则由企业直接发放贷款给奶农,或是企业担保银行贷款给奶农。“广东省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告诉记者,”当时,很多企业纷纷仿效伊利公司首创的公司加农户的方式,贷款给奶农购牛,可以说,是企业和政府联合抬高了牛的价格。似乎不是奶农在养牛,而是政府在养牛。“

  伊利上述管理人士告诉记者,2001年后,伊利采取农户出一部分、伊利出一部分、伊利担保银行出一部分的办法,扶持奶农养牛,“伊利出的钱占到50%左右”。蒙牛公司张治国向记者证实,蒙牛也采取同样的办法对奶农进行扶持。

  “企业为了争夺奶源,摊子越铺越大,越做越大,贷款风险相当大。”王丁棉对于企业贷款扶持奶农发展奶源的做法表示担忧。“高额贷款,高额负债,在目前中国奶业整体处于‘寒冬期’的情况下,我认为这是中国奶业发展的一个最大风险。”

  呼和浩特市奶协秘书长巴根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目前呼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奶协正在协调企业和银行延长奶农还款期限,以缓解目前牛价下跌和其他原因造成的农户还款压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