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 在风雨中探路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6-08
     农业保险严重滞后的现状,促使了这场艰难试点的开始——农业保险 在风雨中探路

    编者按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各地的效益农业发展迅猛。但是,一次雹灾、一场台风或一起污染等灾害性事故,却常常使农户效益遭受重创。农业保险属于WTO规则许可的“绿箱政策”,因而是各国政府保护和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工具之一。然而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却严重滞后,其原因何在?正在积极推进的试点地区情况如何?本版推出这组报道,对目前农险试点发展现状及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予以关注。

    家住北京平谷区峪口镇峪口村的王老汉租了6亩果园,从去年初给果树打药、施肥、疏果,已经投入5000多元,本以为今年有个好收成,不想5月底的一场冰雹击碎了他的期望,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

    王老汉的苦恼是很有代表性的,那就是,作为个体农民的抗风险能力相当脆弱。假如王老汉有了保险情况会怎样?应该说这正是各级政府想解决但又困难重重的问题,更是近年来保险监管层在努力做的一件事情。

    负增长势态仍然持续

    “中国当前的农业保险市场处于萎缩状态”。这是官方的表述。农业保险自1982年恢复,到1993年农业险保费收入8.3亿元达到高峰,但农险赔付率却高达116%。从1996年起,农业险规模逐年收缩,只有中国人保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保险公司)两家维持开办。2002年,农业保险出现了20多年来的最大降幅,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只有6.4亿元,仅为农业生产总值的0.04%。特别是2003年,中国人保香港上市后,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不再经营大部分的农险业务。而据保监会发布的最新统计,2004年我国农业保险业务共实现保费收入3.77亿元,同比减少0.88亿元,增长—18.86%。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保险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因为风险损失率较高,加之农户分散,成本很高,使得农业保险比起其他财产保险(例如家庭财产保险、企业财产保险)价格高出许多。而农民收入却是低水平,农户的有效需求不足以支持商业化的农业保险市场。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北京的大兴区是西瓜产地,每年夏天成熟的西瓜都面临遭冰雹的风险。去年7月,遭雹灾的瓜农拿到了保险公司320万元赔款,保险公司一算账,收到的保费只有100万元左右,支出大大超过了收入。没有良性的承保和理赔,作为商业的保险公司当然没有开办农险的积极性了。

    多模式多层次推进试点

    如何有效地发展农险市场,一直是监管层的“心病”。从去年开始,保监会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并同时在黑龙江、吉林、上海、新疆、内蒙古、湖南、安徽、四川、浙江9个省区市启动了农业保险试点,积极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农险经营模式。而“上海安信”、“黑龙江阳光互助”和“吉林安华”三家专业农险公司的开业,标志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走出了重要一步。

    从目前情况看,开展农业保险试点的地区,有的已经取得可喜的进展。比如四川眉山人保公司联手当地政府开展的奶牛保险就很受奶农青睐。新的奶牛险由人保眉山公司与地方财政、政府主管奶牛业的部门及畜牧部门有关人员共同参与,他们组成小组深入到村镇,只要奶农保单一签,财政方面立即现场兑现100元的补贴。由于政府的积极介入,人保创下了一周进账2000头奶牛保险的纪录。据了解,人保公司定下的目标是全市奶牛投保面达到90%以上,基础母牛投保面达到95%以上。

    “农业保险是我们要重点发展的险种之一。”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此前不久的“中国保险国际论坛”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强调,“在我们的调查中,农民不是不需要保险,而是更需要保险。”他更是呼吁,“未来保险竞争的主战场是在农村,保险业要以战略眼光积极开拓这块潜在的巨大市场,占得先机!”在今后几年的保险重点发展领域中,吴定富已经将农业保险放在考虑发展的第一位,足见其重视程度。

    解决农险的难点

    试点已经开始,虽然成绩可喜,但农业保险要真正发展起来,还有很多难点亟待解决。

    不少专家提出,政府支持欠缺是导致目前农业保险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去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将进一步加强农业保险的问题提到案头上,这份文件提出,要“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这预示着中国的农业保险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前曾有报道称,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正在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扶持计划进行研究,包括对其他开展农险业务的公司给予补贴的问题。

    在农业保险的具体操作上,保监会展开的试点和推广实施上还存在着不少困难,主要是农业保险风险高,费率不好计算,相关数据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显然,农业保险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课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