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落户”农村带来了什么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6-10

——山西晋城市实施小康人才集聚工程调查 

以果品和蔬菜经营为主体的高平市原村,去年8月投资建起20个大棚种植草莓,因技术不过关,长出的果实卖出去还不够成本价,赔了一笔,愁得村干部到太原、晋城的人才市场转悠。去年底,晋城市实施“一村一个大学生”小康人才集聚工程,给该村派来了两名山西农大毕业的大学生,很快解决了产量上不去的问题,获得了丰收。当一车车草莓销往城里时,村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便夸:“大学生进村帮了俺农民的大忙!”

政府买单农民用才

阳城县演礼乡新庄村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小山村,全村503户,1430口人,仅有土地850亩,在致富道路上曾走过不少弯路。村里种过药材,也种过水果,都因销路不畅而没有找到挣钱门路。村党支部书记张呆瑞忧虑地说:“农村多么需要能够给我们出主意、懂信息、帮销售的人才啊!”

新庄村农民在小康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正是晋城农村小康建设中的新课题。这几年,无论是农民还是农村干部,都普遍感到小康建设难度大,尤其是技术、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原因。而同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出来。仅从2003年底的统计数据看,在晋城就仍有4000名大学生未找到工作。一方面是人才缺乏,一方面人才又闲置。为什么不能让人才有序地向人才缺乏的地方流动呢?经过深入调研,晋城市提出并实施了“一村一个大学生”的农村小康建设人才集聚工程。即组织各类人才支农、支企、支教、支医,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服务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市2317个村的一村一名大学生的选派工作。

“一村一个大学生”人才集聚工程,不仅可以缓和大学生就业和农村人才缺乏的供需矛盾,而且给农村尤其是农村干部增添了活力,从一定意义上讲,还可减轻农村和农民的负担。在农村小康建设中,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探索。

“沉下去”才能“浮上来”

高平市原村乡共有27个行政村,是晋城市的养猪基地,全乡共有生猪一万头,百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就有60多户。记者到这里采访选派到这里的15名大学生时,他们总结自己在农村的实践,深有体会地说:“只有‘沉下去’,将来才能‘浮上来’。要先做学生,后做先生!”

晋城市各级人事部门在保证大学生能“沉下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三级管理,一级使用。陵川县去年选派大中专生100名,充实到100个行政村。除县小康办每月一次联络员会议,收集大学生的工作情况,反馈有关信息,布置下月工作外,县里还在12个乡镇每乡镇确立了一名副书记具体分管人才集聚工程,同时还确立了一名选派生作为联络员,协助乡镇抓好工作。人才集聚工程被列入年底考核乡镇党委成员实绩的一项内容,同时,乡镇也将此项工作列入考核村班子工作之中,还实行了考勤制度和每月两次查岗制度。

集中管理,分散使用。对于一些偏僻山区,村里难以解决选派生吃住问题的,有的县采取乡镇集中解决吃住,统一安排所派村的工作的办法。为了防止乡镇任意使用选派生的问题,沁水县明确规定,禁止各乡镇强制使用选派生。阳城县聘请6位从县处级和县直机关重要岗位退下来的老同志担任督导员,指导和监督全县的小康人才集聚工程工作。

充实班子,重点培养。针对一些村两委班子后继乏人的情况,沁水县在瑞氏、加丰、郑庄等乡镇,一次性安排21名选派生担任村长助理,吸收入党先进分子20名。这些办法,为选派生扎根农村,建设农村创造了条件,也为这些村的班子建设增添了新鲜血液。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使去年下派的大学生全部下到了基层农村,防止了一些乡镇任意占用小康村人才的现象。也使大学生能够扎根农村,安心工作,不断锻炼成长,为全市的农村小康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和聪明才智。

广阔天地有作为

选派到泽州县巴公镇东四义村的山西师大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任长静,在《小康村工作有感》中写道:“东四义人讲卫生在晋城乃至全国都是有名的。他们‘大扫三、六、九,小扫天天有’的做法,我很早就在报纸上看到过。可真正体验到这个‘全国卫生模范村’干部群众身上那种责任感,还是这次我扎根农村以后。当我还沉睡在甜美的梦乡时,已经听到院子里有人在扫雪,当我起床跑出院外看时,看到街上、路上、院内院外到处都是扫雪的村民。我的心震惊了,便迅速加入到扫雪的大军中……”他感到心灵得到了净化,觉悟得到了升华,迅速与农民群众融为一体。

像任长静一样,许多具有专业知识的选派生,迅速找到了自己的突破点,主动与农村产业相对接,帮助农民和村干部学电脑、学技术,宣传党的农村政策、传授法律知识,成为农村干部的好帮手和农民致富的科技带头人。毕业于山西农大园林系的选派生赵军政,担任陵川县杨村村办饲料加工厂厂长助理后,找资料,研制牛、羊粗细饲料的各种配方,还设计了操作机器的技术曲线,手把手地教农民技术员如何掌握水分检测仪器的操作,被农民亲切地称呼为“赵老师”、“赵师傅”。

晋城市委书记李雁红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解决农村缺乏人才的问题。

让大学生“落户”农村,是出于科学合理调配人才,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的考虑。这样做既可有效解决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合理流动,改善农村人才奇缺的现状,带动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又可使青年知识分子有了用武之地,实现人身价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