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榨企业“羊群效应”分析及思考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6-30
    从2003年下半年至今,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以下称CBOT)大豆市场风起云涌,经历了牛市的癫狂和熊市的轮回。国内压榨企业在国际大豆市场上03--04年度一致追高、04--05年度一致看空,如此一致的、集中的行为暂且形象称之谓“羊群效应”。两次“羊群效应”所经历的两翻“洗礼”,使得众多大型压榨企业中,有的企业大豆尚未到港就因巨额亏损而宣布资不抵债,濒临倒闭;有的企业因背景实力雄厚、抗亏能力强而仍在抗争;有的企业因充分利用了期货、期权等现代避险工具而成功套保,生机勃勃……

    世界最大大豆买家一中国,每年2000万吨大豆采购量,为什么在与国际供货商和基金的较量中总是处于下风,屡屡被套?在国内压榨企业中,为什么会有冰火两重天的两种境地?影响行情的不确定性因素还有哪些?等等,诸多问题,业内人士都在深深思索着!本文浅析如下:

    一、两次“羊群效应”成因分析:

    第一次“羊群效应”发生在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5月。这个过程中,CBOT大豆期货价格在诸多因素的刺激和国际投机基金的推动下,从600美分/蒲式耳上涨到2004年3月份的近20年来历史高价:1064美分/蒲式耳。在这期间,国内众多压榨企业一路追高采购大豆,而当点价完成后,CBOT大豆价格又从4月份开始一路狂泻,到2004年9月份下跌到550美分/蒲式耳左右,跌幅达到48%,国内进口大豆价格跌幅达1000元/吨以上。一时间,国内压榨企业普遍损失惨重,有的油厂因此倒闭破产,有的油厂不得不违约。这一事件被业界称为“2004逼仓中国压榨企业事件”,业界惊愕、哗然……

    分析这一事件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国每年7000万吨大豆压榨能力严重大于2800万吨大豆消费需求,对大豆的采购是各个企业根据自身的压榨能力,分散采购,缺乏统一的、协调对外的定价机制,而相对于ADM、嘉吉等国际市场少数几家超大型供应商来说,缺乏基本的讨价还价能力。

    (2)美国大豆产量调低以及南美作物生长出了问题等因素,均使得CBOT期价在基本面上利好。

    (3)商家大量空单——其中包括中国升贴水交易的未点价单和南美多于往年的套保单,大量空单存在,就具有了推动盘面价格的客观基础。

    (4)“事件”前,宽松的贸易条款导致过低的人市障碍和过大、过于集中的采购量(如赴美大豆采购团14亿美元采购合同等),使得国内采购头寸完全暴露在国际基金的猎枪下。

    (5)基金全力做多,将市场不断推到新高。

    (6)中国紧缩信贷政策。

    (7)“有毒种子事件”使得大量商家卖盘,同时基金大量平仓。

    第二次“羊群效应”发生在2004年年底至2005年3月份。美国大豆创记录的产量和南美大豆创记录的预测量,使得CBOT大豆期价从550美元/蒲式耳一直探到今年2月7日的498.5美分/蒲式耳。这期间,由于业界一致看空,国内压榨企业均压制着购买的欲望,大多不进行点价。其后,由于巴西的严重干旱天气及CRB指数持续上涨等因素,国际投机基金借机将接近8万手净空单迅速翻为4万多手净多单,CBOT大豆期价也被迅速推高至3月17日的691.5美分/蒲式耳,涨幅达38%,且一步到位。在这之后至今近两个月的时间内,CBOT大豆期价一直在630美分/蒲式耳一线横盘,寻找方向。中国诸多压榨企业本打算在500美分/蒲式耳左右点价,但结果是:必须在3月装船时的650美分/蒲式耳左右结价,不得不又一次“高价埋单”。

    回顾这一次的“羊群效应”,总结分析如下:

    (1)2004年10月份以来,业内人士近乎雷同的看空思想为这次行情埋下了伏笔。美国超过上年度26%的产量和南美创记录的预测量,这一“地球人”都知道的信息使得业内人士一致被笼罩在看空的氛围中。一致的思想就会产生一致的行为,也就具有了“羊群效应”产生的思想基础。

    (2)“升贴水交易采购”同样被国际投机基金所利用。由于业内人士近乎一致的看空思想,使得去年年底国内压榨企业在决定采购大豆时大都采取升贴水交易采购。先买升贴水,待装船时行情下跌后再点价,这样,采购价格自然是低价格。这一从以前的国际贸易中缴了巨额学费学到的采购办法,同样被国际投机基金所利用:中国过于集中的、大量的未点价单被国际投机基金瞄准。04年9月至05年1月,CBOT大豆期价徘徊于550-500美元/蒲式耳。在这期间,基金净空头达到78161张的创记录数量。然后在诸如天气、美元指数、CRB指数等种种因素作用下,基金推波助澜,在短时间内,把近8万张净空单翻成4万张净多单,CBOT大豆期价也出现井喷行情,一步到位,直至691.5美分/蒲式耳,迫使国内买家必须在650美分/蒲式耳左右的高价格点价,否则就违约,将承担巨额违约责任。其后,CBOT大豆期价经历此轮狂涨之后又回到630美分/蒲式耳一线横盘至今,寻找方向。

    (3)众所周知,基金爆炒天气因素是本轮行情的导火索,但我以为:由天气决定的产量因素更是此轮行情的客观基础。基金只为赢利而来,其炒作绝对是“顺势而为”,这里的“势”就是巴西主产区严重干旱。由于天气原因,预测机构纷纷将巴西产量从早先的6300万吨下调至5900万吨、5600万吨、5400万吨、5200万吨,甚至有5000万吨的可能(03/04年度为4970万吨)。

    (4)中国内在的强劲需求是此轮上涨行情的内在支点。众多机构将中国04/05年度大豆进口量预测为2200万吨左右。而05年2月2日巴西的一则消息是:“根据巴西外贸秘书处SECEX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1月31日,04/05年度巴西大豆出口登记量仅为181.4万吨,远远落后于去年同期的809.4万吨”。显然,这和最大买家中国的缺席有关系。因为中国的采购量一般达到南美出口总量的35--40%,照此推算,意味着中国至少还有800--900万吨的购买未完成;按南美大豆到国内压榨需60--75天的装运销售周期算,为满足本种植年度最后一个月8月份的压榨需求,必须在5月前完成采购,而且只能尽可能的靠前不能拖后。也就是说,2月、3月、4月必须至少采购完成600--700万吨,这是无法规避的。如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支撑2月以来的狂热上涨行情的内在需求的支撑。这个采购过程不完结,行情的回落将无法打破买方力量的支撑!

    二、国内压榨业经历两翻“洗礼”之后,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1)近年来,CBOT等国际期市走势很大程度上带有“金融属性”的炒作。例如,美元的强弱就是近年来各种基金在CBOT上做多或做空的直接依据之一,特别是当美元贬值到极端的区域时,对于美元计价的CBOT大豆来说,其影响力会越来越大;CRB商品价格指数较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及PPI(生产者物价指数)能更快反应商品通胀状况,也成为基金选择方向的依据之一。二者强弱已与近期大豆行情走势密切相关,特别是CRB指数从年后开始强势上扬,预示通胀风险在加大,而能源、金属价格已处在历史高位并不断刷新记录。与之相比CBOT农产品价格处于相对低位,因此基金纷纷买持CBOT大豆,就成为回避通胀风险的最佳选择了。

    (2)当基本面与技术面分歧较大时,怎么办?既要关注视基本面又要尊重技术面,并加强警觉。

    去年10月份以来,基于美国超过上年度26%的创记录产量和南美创记录预产,当时的基本面是:全球大豆严重供大于求。然而此后的CBOT盘面走势并未大幅走低,而是在560---500美分/蒲式耳——线徘徊,盘面上也是看不到大跌的需要。这个时候,A、应严格按照技术面走(即先执行技术要求再说)。从哲学角度来说,存在就有合理的一面。当技术不要求做空时,就不要做空。B、基本面和技术面二者分歧越大,越应警觉——加大套保力度!

    (3)如何理解供大于求的问题。04年10月份以来,03/04年度美同创纪录的产量和南美创纪录的产量预测,以及中国油籽(含大豆)的丰收,在当U寸均使得04/05年度的个球大豆严重供大于求,期未库存达到数年来的新高。但为什么CBOT大豆期价并未象业内人土普遍预测可近420美分/蒲式耳的低位,而直到今年二月份以前,一直徘徊在560-500美分/蒲式耳一线呢?这里可用“静态库存”与“动态库存”、“静态可供量”与“动态可供量”来解释。美国农业部时产量及库存是指全年度的“静态”意义上的产量和库存量。众所周知,03/04年度以来,美国、中国和南美等国豆农普遍惜售,使得其相对应的时空范围内大豆有效供给并不是非常的多。而期价更多地受动态供给和库存的影响!

    如何衡量动态供给和库存呢?可以用基差去衡量。当某一阶段豆农惜售时,供应量减少,CBOT基差便走强;当豆农开始大量卖货时,供应量增加,CBOT基差便走软;同样,期市也会在短期内随其涨或跌。

    (4)把单一微观商品价格放在整个宏观经济中去衡量。对于大豆这单一商品而言,03/04年度及04/05年度是供过于求,而且严重供过于求。从这个角度上预测,CBOT大豆期价将非常低。但是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标志最重要三种商品:谷物、金属和能源的CRB商品价格指数不断攀升,特别是年后开始强势上扬。这种宏观经济环境下,设想CBOT大豆期价能走很低是不顾整体宏观经济大环境而脱离实际的。事实上,为了输出通胀风险,包括指数基金(共同基金、退休基金以及保险基金等)、对冲基金在内的各类投机基金纷纷选择买持相对于能源、金属而价位较低的CBOT大豆,使得CBOT大豆期价一路走高。

    (5)与最大买家不相称的地位。由于与国际供货大集团和能量巨大的基金的信息不对称,每年2000万吨进口量、占世界大豆消费总量18%、占世界大豆进口总量1/3的最大买家——中国,在与国际少数大豆供货商以及基金的“对话”中,处于完全的被动,在大豆价格上缺乏基本的讨价还价能力,国内压榨企业过大、过于集中的买盘头寸也完全暴露在其视线之内,极易成为猎获的对象,不断蒙受巨亏,损失惨重。而在此过程中,出于美好出发点的国家相关大豆进口政策,结果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与此同时,国内压榨企业虽然两次“羊群效应”经历两翻“洗礼”,但国内有关机构或组织以及压榨企业本身并未真正从大局出发,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协调对外的定价机制!

    (6)最终的必然选择: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必须加强利用现代避险工具——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规避风险。可以说:在现货市场上单纯的做多或做空也是投机!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使现代企业经营不仅要关注国内市场,更需要密切注意国际市场的动态。随着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进出口贸易的增加,国内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承受的市场风险在无形中加大,客观需要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锁定成本或利润,回避现货市场上的价格风险。在上述两次“羊群效应”所经历的“洗礼”中,以中粮系统以及有外资背景等为代表的企业为什么能蓬勃发展,他们有什么高招?实际上回避了风险就为企业的盈利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就是充分利用了期货、期权等现代避险工具成功套保,使得企业健康发展,蒸蒸日上!

    从目前来看,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化已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生产、加工、销售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油脂企业面临的不仅是本土竞争,更是与国际市场上同行的较量;我们的油脂企业不仅要加强生产环节的管理,练好“内功”,更要注重与外部市场的衔接,充分利用期货、特别是期权等现代避险工具规避风险,把风险管理融入到采购和销售全过程,变输入风险为输出风险,时刻充满紧迫感,学好竞争本领,为企业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