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农民最怕什么?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7-04
洪泽湖农场的百路养殖场,为了做桂花鸭的长期供应商,不断更新设备,开展科研,提高养殖水平。

从鸭妈妈,到种蛋,到鸭苗,肉鸭,到宰杀,每个环节都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每项工作的目标都是那么一致———要让它成为“桂花鸭”!

就是在培养“桂花鸭”的过程中,自然造就了21个绿色食品品牌。

除了百路,我市畜禽养殖方面还有没有其他绿色产品?

市农业局农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主任程凤科告诉记者,全市共有无公害畜禽产品12个。到目前为止,除了百路的21个绿色食品,我市还没有其他畜禽绿色养殖基地和畜禽绿色食品。

我市的无公害畜禽养殖基地的运行情况如何?

6月份,记者用十几天的时间,对我市的部分无公害畜禽养殖基地进行了采访调研。发现一家一户养一头猪,一头牛,十几二十只鸡、鸭、鹅的已明显减少,规模养殖在增加。但能像百路养殖场那样科研、饲料加工、种禽养殖、孵化、饲养、销售一条龙的还没有。

记者调查发现,对于我市畜禽养殖业来说,把现有的无公害养殖基地做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市场风险小,生病风险大

宿豫区黄墩镇曹瓦村15、16、17三个村民小组,几乎是家家养猪,多的一年出栏生猪200到300头,少的也有几十头。

6月10日下午,记者来到曹瓦村15组。听说记者来采访养猪的事,不一会儿就聚集了十几个养猪户,他们纷纷向记者诉说自己的烦恼:

“养猪技术不行,有时猪生病了治不好。”

“去年赵宝银家的两窝25头猪全部生病,死了不少,损失近万元。到现在也不知是什么病。”

村里人提起这件事的时候,赵宝银和他的妻子就在现场。但说起去年的事,他们是满脸的无奈与悲伤,几次欲言又止。

“她家的猪十几天前死了,你问问她。”“他家三天前也死了一头猪……”

村民们不但把自家生猪生病的症状等告诉记者,不知哪一位还特意跑回家,把他家生猪防疫用的疫苗的小瓶子拿来,让记者鉴别真假。记者当然不知道真假,但我们发现该产品没有通过GMP认证标志(市兽医站站长芮国兴说,没有通过GMP认证疫苗的质量不一定能保证,请养殖户千万不要使用。到2005年底,没有通过GMP认证的药品将被强制停产)。

“该打的防疫都打过了,但有病就是看不好。我们确实想把养猪业搞好,可是风险太大了。最怕的就是猪生病,一旦生病就不是一头,死了谁赔得起啊?”

说起曹瓦村农民的“最怕”,沭阳县畜牧兽医站站长章如阳说:“养殖关键怕生病,一旦生病,传染很快。像养鸡,一生病一批鸡全军覆没的都有。市场风险小,生病风险大。这个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养殖规模的扩大。”

科学免疫、饲养一般是不会生病的

既然生病对畜禽养殖来说,风险这么大,如何才能减少畜禽生病率?

记者为此采访了市县区多位畜牧专家,他们一致认为:只要按照科学免疫程序,打正宗的疫苗,进行科学饲养,一般是不会生病的。

养殖户没给自己养的畜禽打疫苗吗?是他们不懂养殖技术,还是疫苗有问题?

市农业局畜牧兽医站仲向前说:“农户虽然知道要打疫苗,但有的不能按照规定程序全部打,因为很多疫苗不是终身免疫的,过一阶段就要再打一次。像一只蛋鸡,从出生到100多天,按照程序就要免疫十几次,有的养殖户做不到;有的虽然打了,却不从正规渠道买疫苗,而乡村私人药店或村游医手里的疫苗质量是不能保证的,他们的冷藏设备也跟不上。”

市畜牧兽医站站长芮国兴说,目前能保证质量的,基本上只有市县乡兽医站。

6月9日上午,记者随芮国兴来到宿城区罗圩乡新建的林间养鸡小区,这个小区里共有鸡舍9栋,全部养殖肉鸡。

了解到养鸡户蔡文华家最近每天都有苗鸡死亡,且用药不见效后,芮国兴立即叫人拿来剪刀,对头天夜里死的9只苗鸡进行解剖。

“这种病,你的治疗方法没错,但这种药的质量不行,一定要使用通过GMP认证的。质量好的药,虽然贵一点,但它的吸收率高,好得快,不会发展成包心包肝。”看了蔡文华头天给鸡用的药,芮国兴很是着急,叮嘱她赶快换用正规厂家生产的药。

大兴镇卢集种鸡场,是宿豫区第一家拿到种畜禽生产许可证的养殖场,负责人周玉胜从2000年开始,就在为自己每年出售的100万只苗鸡进行包括看病在内的一条龙服务,他建议政府能在防疫、兽药的供应上加强管理,他说:“疫苗和兽药的来源太混乱!假药假疫苗流入农村的太多!”

芮国兴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保证公益性的疫苗、供药渠道。宿豫区畜牧兽医站站长叶敬礼的观点是:“畜禽防疫、用药,也该像稻麦那样搞统防统治。”

章如阳认为,成立地方养殖协会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协会成立后,防疫、用药等都由协会统一从市县畜牧站,或正规的渠道拿,就可以进行统一防治。但到目前为止,我市很多地方没有养殖协会。

他说,严格意义上的协会应当是由养殖户自发成立,共同维护他们权益,集科研、养殖、技术服务、销售等为一体的法人实体。

沭阳县汤涧镇依托沂河规模养鹅已有十几年历史。记者6月10日在该镇采访了解到,该镇去年出栏无公害白鹅近50万羽。今年,汤涧镇由一个副书记牵头,成立了养鹅协会,对全镇养鹅统防统治。协会定岗、定人、定时间为各家的养殖场消毒,定期为鹅检查病情。

汤涧镇镇长黄超勤说:“汤涧目前只有农技站一家出售兽药,他们的药基本上都是从县畜牧站进的。吃过亏的养殖户非常相信县畜牧站,鹅的防疫、生病用药,要么是镇兽医站从县畜牧站拿,要么是养殖户自己到县畜牧站去拿。汤涧镇养鹅从未出现过大面积病情。”

章如阳认为,畜牧部门加大打击力度,争取公益性疫苗、供药渠道是一方面,养殖户也要自觉抵制假药、假疫苗。

养殖户青睐一条龙技术服务

“我们最缺的是技术,最需要的还是技术。”这是曹瓦村养猪户反复对记者说的话。

提到技术服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畜牧兽医工作者告诉记者,现在各乡镇兽医公益岗位上的人本来就不多,但很多乡镇还经常安排他们做与兽医工作无关的事。真正把心思、时间和精力用在养殖户身上的兽医很少。

宿豫区大兴镇卢集种鸡场负责人周玉胜说:“宿迁畜禽养殖这一块不但技术指导跟不上,而且没有做病理化验的设备,市县兽医站卖的疫苗和药确实好,但有的养殖户为何不愿去买?因为他们的技术服务跟不上,现在的规模养殖户都喜欢一条龙技术服务。我们用徐州的药,他们定期过来给养殖户讲课,而且看病也是免费的。希望政府能增强这方面的力量”(记者6月17日从市畜牧兽医站获悉,市畜牧兽医站正在购置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估计一个月后,就可开展畜禽病理化验业务)。

有了规模技术服务就能上去了

6月12日记者在洪泽农场百路养殖场采访时,提到如何加快我市畜禽养殖步伐,江苏百路养殖实业公司总经理钱学功说:“不管搞什么,一定要有规模,有了规模,技术就能上去了。”

钱学功说,农民搞养殖,乡镇农技部门的服务是必须的。但一个地方的某种养殖如果达到一定规模,就像工业发达地区有配套产业一样,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就会出现专门提供种苗的,专门提供饲料的,专门负责销售的,专门负责技术指导的,或者这几种服务一体化的服务体系,这种服务比农技部门的服务往往更到位。

6月15日,记者来到大兴镇严苏霞家的养鸡场,她家养有蛋鸡4000只,每天产蛋400斤。这么大的规模,防病、养殖等技术服务由谁提供?

严苏霞说:“张益锋。”

“张益锋是谁?”

“村里的养鸡大户,负责提供苗鸡。”

记者在张益锋家的先锋种鸡场技术服务中心的招牌上看到:专家门诊、技术咨询、禽业信息、苗禽供应。在店里,记者不但见到了年轻的张益锋,还见到了来自徐州铜山畜禽门诊部、毕业于山西农大的杨彦伟,他在大兴坐诊已经2年多了,平均每天为10多位养殖户家的鸡看病。张益锋家店里卖的主要是铜山畜禽门诊部的药,所以杨彦伟在大兴坐诊,工资还是由铜山畜禽门诊部发。

张益锋拥有一个年产100万只苗鸡的种鸡场,他不但为自家出售的苗鸡提供养殖技术,看病服务,还为他家的饲料客户提供同样的养殖技术和看病服务。

大兴镇惟一拥有电脑模糊控制孵化器的卢集种鸡场,一年能孵化母鸡60万只,公母鸡加在一起100万只左右。据公司负责人周玉胜介绍,种鸡场拥有客户200多家,除了大兴镇,周边乡镇、沭阳、泗阳、宿城区、甚至安徽、山东都有他们的客户。种鸡场不但为客户提供鸡苗,还提供养殖技术、防病治病等一条龙服务。

周玉胜介绍,为了保证成活率,小鸡一出壳,他们就给小鸡注射马立克疫苗。

周玉胜不但让记者看到了放在特制罐中、摄氏零下196度保存的马立克疫苗,还让记者看了和养殖户签定的合约:“包一周内无白痢死亡,母鸡一日龄保证注射进口马立克疫苗……”

周玉胜和张益锋一样,每年都要出去学习,他还定期把养殖场的技术人员送出去培训。他的女儿正在江苏省牧业学院读大二。他认为随着大兴镇养殖规模的扩大,需要一个专门的畜禽医院,所以他希望自己女儿学成后,能回家乡为村里人服务。

记者手记

搞好畜禽养殖,发展绿色农业,除了要做好以上这些工作。记者还发现了一个不能不说,且急需解决的问题:宿迁苗猪品种需要改良!

6月14日凌晨4点,记者在维益食品有限公司采访时,发现猪肉经营户吴新春正为剩下的6片皮厚脂肪多的猪肉发愁。

吴新春说:“在我市的生猪主销区苏南,他们根据生猪的外型,把宿迁猪称作‘草包猪’,肚大腰圆。真正的瘦肉型猪,头小,身长,腰细,没有肚子,蹄子小……”

维益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方军说,宿迁现在大部分生猪还是白杂猪。以前河南省的生猪品种在全国最差,现在通过品种改良,生猪质量大大提高。我市不少肉联厂到河南购买三元生猪。

沭阳周集南海肉联厂老板唐景山告诉记者,他们厂从河南进三元猪,在河南的收购价是460元一担,运到沭阳成本要达到480元一担。但沭阳当地生猪的价格是390元到400元一担,品种好的才能卖到410元一担。

关于我市生猪品种问题,记者调查了不少畜牧工作者和生猪经营户,他们都认为无论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角度,还是从发展绿色农业的角度看,苗猪品种问题,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报记者 杨洪连 陈洪亮 陈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