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金融业将出现六个转变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7-19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财经》杂志发表文章指出,过去一年,中国经济总体运行快速、平稳、健康,但也出现了煤电油运紧张、资源消耗过高、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度有所加大、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等问题。周小川认为,中国的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在下

一阶段会出现六个方面的转变。

转变之一:融资服务更加注重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周小川认为,在“中小企业”中,真正存在融资困难的主要是小企业。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的银行体系已经不再强调必须以支持国有企业为己任。从相对份额来观察,国有企业新增贷款已经下降到银行体系新增贷款总量的一半以下。因此,从现实性和可能性两个角度,都表明中国的银行体系在融资政策上已经从原来的注重所有制,逐渐转向对不同所有制一视同仁。

但是,从实际情况考察,到目前为止,对不同所有制的“一视同仁”并未完全实现。就银行内部角度考察,还有很多的信贷机构和一些具体信贷业务的负责人认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过错责任会比对公有制企业贷款过错责任要大。从发展趋势看,在贷款规则、绩效考核、奖惩激励方面应真正体现一视同仁,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贷款责任应该是一致的标准。

转变之二:投融资结构更加注重直接融资和股权融资。2004年宏观紧缩过程中,在局部地区出现的一些“非正规融资”活动,简单地看,表明正规金融服务要加强。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银行贷款也增长得非常快,股本对债务的比例改善不甚明显。从融资结构看,目前需要更加注重直接融资。总体而言,直接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更快发展,会改善全社会股本债务的比例关系。目前中国的金融媒介活动还是过度集中于商业银行渠道,资本市场(包括股权市场和债券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转变之三:融资服务更注重面向消费者和个人。截至2004年底,中国住房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已经达到1.8万亿元,虽然个人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的银行相比还较低,但发展速度相当快,近年的增速始终在30%,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动力和广阔的增长空间。然而,从实际状况看,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和金融政策在这个领域的适应性还不够,个人信用体系远未建立,个人信用贷款还不发达,影响了这些领域的融资的顺利拓展。

转变之四:金融服务更多地面向第三产业。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一些主要的发展中大国相比,中国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现在的金融机构,从内部运作的规则和程序到对外提供信贷和其他金融服务的角度,与物质性生产产业相比,对服务产业的金融服务是相对薄弱的,规则不清晰、不透明,甚至还存在诸多歧视性规定,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中融资活动的发展。

转变之五:金融业要更好地为企业“走出去”服务。当前,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很高,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这种新的经济格局对金融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发展方向看,为了更好地支持企业“走出去”,人民币应逐步走向可兑换,近期应当积极稳妥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外汇管制,创造条件稳步推进货币可兑换进程。从实际推进角度看,人民币可兑换进程中,对每项金融服务何时开放、以何种步骤开放等决策,要以风险能够承担为准来考虑开放与否。

转变之六:金融业要对科技创新给予高度关注。当前,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依靠科技的力量解决资源、环境的问题,增强国民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增强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金融体系也须相应作出调整,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要能够积极支持自主知识产权,有效地满足创新活动中提出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必然强调,在金融服务中,要重点发展那些目前还不能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包括风险投资等一系列措施。

周小川指出,上述六个方面的转变,涉及金融体系的许多方面,也直接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也许在金融业内看来,其中一些转变可能不是最紧迫的,却是中期至关重要的问题。近期看来紧迫的金融问题,往往可能受制于体制上的那些结构性政策,受制于金融环境和金融生态,因此要通过推动改革开放来加以解决。(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