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述评 各项指标居全国前列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7-21
 这几年,特别是去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以后,我省畜牧业迎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机。

6月中旬至今,记者奔波于三湘四水,寻找我省畜牧业兴旺发展的轨迹。在湘南村落,在洞庭水乡,在青山绿遍的牧场?但见鸡鸭成群,生猪满栏,牛羊遍山岗。而畜牧龙头企业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则展现了我省畜牧业腾飞的另一幅壮观图画。

我省猪、牛、羊、家禽总出栏(笼)量去年均已跃入全国十强。全省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其中生猪就过600亿元。肉类总产量596万吨,排全国第3位;生猪出栏仅次于四川,达到7323万头,商品猪外调和出口居全国首位;牛、羊、禽类出栏(笼)分别居全国第十、第八、第七位。去年,全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1.8%。

今年上半年养殖业报告显示:1月至6月,全省出栏生猪3626万头、牛134万头、羊495万只,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5%、9%、9.7%;出笼禽2.78亿羽,比去年同期增长一成。

我省畜牧业在产量和产业链发展上的突破,成绩令人欣喜。但从质量和效益上考量,我们又有更大期盼。

专业户、养殖小区、龙头企业齐头并进

一家一户,种三亩地,喂几头猪,养几只鸡,这曾是我省种养业的真实写照。上世纪80年代后,有的农民开始几十头、上百头地养猪,我省出现了首批养猪专业户,他们成了农村最早致富的群体。“湖南养猪多,但可看的东西少”,农业部专家曾经“不客气”地这样评价。为了改变分散养殖的状况,各地根据自身优势,在远离城镇、少污染的山头地块,兴建养殖小区,鼓励专业户向小区集聚,畜牧部门从种苗、防疫、技术等方面搞好服务,养殖小区迅猛发展到2000多个,规模养殖户达到63万户。“看点是有了,但亮点还不够”。对比养殖业先进省份河南、山东,我省畜牧业找到了差距,着力扶持畜牧业龙头企业。正虹海源、新五丰公司创造养殖企业的典范,亚华种业南山分公司则带动城步建设成奶业大县。涟源为了发展养牛产业,引导三个大户组成联合体,创办天华牧业公司,累计投入上亿元,攻克胚胎分割技术,探索出肉牛产业化道路。湘潭市扶持40多位大户创办企业,引资做大做强。舜华鸭业、衡金蛋品都是大户领头的养殖龙头企业。“龙头”高昂,亮点纷呈。新五丰公司绿色保健式养猪,基地生猪规模上100万头,从源头到餐桌安全可控;正虹海源、湘潭伟鸿年加工生猪百万头,一头猪分割肉产品达到200多个品种;舜华香辣鸭、糖果鸭系列,浏阳黑山羊熟食系列、加华干锅牛肉、休闲牛肉系列都成为千家万户喜爱的美味食品。

产业链接模式百花齐放

畜牧业产业化过程中,“公司+农户”是产业链接的基本模式。但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公司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如何处理。

过去几年,各地探索公司连农户的办法,如随行就市按市价收购;实行收购保护价措施;推行统一供种、供技术、统一收购;赊种、赊饲料、赊兽药,售后统一结算。这些办法都起过一定作用,但又都存在制约性问题。前两种办法,农户存在风险,市场不景气,生产就滑坡;后两种办法,公司投入多,农民不守合同,就会有去无回。

几经探索,各地总结出了一套套适合本地的模式。例如湘潭模式,公司把关联度大的种猪、饲料、防疫等部门与养猪专业村结合,订立诚信合同,确保农民出栏一头猪获利提高50元至80元。舜华模式则靠养鸭协会参与收购定价,保障养鸭大户的利益。宁乡温氏模式中,公司提供种鸡、饲料、防疫,统一收购营销,让农户成为“第一车间”,公司通过成本核算,确保农户出笼一只鸡,获利1.2元以上。非典和禽流感期间,温氏公司补贴1700万元,按合同价收购农民手中的成品鸡,果断承担风险。此外,还有正虹模式、伟鸿模式、天华模式……

这些模式的成功,首先对生产进行了保护。从种到销的各环节成本核算,确定利益分配比例,并十分注意让利于农。其次,都有自我约束机制。公司与农户通过签订合同,规范双方行为,不按合同办事,就按违章处理。此外,还对风险进行调节。公司从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基金、奖励基金,增强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奖励按合同完成任务的农户。

这些产业链模式下,企业与农民都把对方利益看成头等大事,共同打造出标准化的“第一车间”,使产业链紧密衔接有效运行。

大发展还待质量效益大跨跃

近十年来,我省生猪出栏年均增长300万头左右,牛、羊、禽类加速发展。但如果冷静地进行审视,不难发现,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已经凸显。

随着产业的壮大,合理布局日益重要,不少地方却搞起“小而全”,乡乡挂“龙头”,县县摆“龙阵”,产业有走入另一种自我封闭的可能,为畜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设置了障碍。

畜产品加工依然滞后,目前国外畜禽产品增加值与原料直接价格比为5?1,而我省还不到0.5?1,出栏的猪、牛、羊、禽类多起来,但整体效益欠佳成了“切肤之痛”。此外,畜禽品改缓慢,良种供应“卡脖子”,全省每年要花上亿元资金到外省调种。湖南距离广东近,但因为种的质量难保证,湘产生猪在广东市场竟比河南、湖北生猪价格低。目前,我省年出栏生猪7000多万头,而省财政安排品改专项经费仅100万元,不及外省的一个零头,这对一直希望养殖业由大变强的我省实在是一种尴尬;年产值过100亿元的家禽业多年来没有专项资金,地方畜禽良种保种艰难。对养殖大户而言,畜禽养殖进一步扩大规模,不仅贷款难到手,还会受到用地限制。

我省畜牧业正经历着数量的跨越,不用太长时间,年出栏生猪过1亿头就会成为现实。其他畜产品也会实现大发展。但我们更期盼的是,在数量大跨越的同时,我省畜牧业将质量和效益作为发展之本也实现大跨越,这是市场的要求,更是三湘农民的大期盼。 (编辑 赵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