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调控货币供应从容不迫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7-21
国家统计局7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GDP增长9.5%,物价上涨温和,涨幅低于去年同期水平,6月份CPI同比上涨1.6%,比上月进一步放缓。由此可见,宏观调控已见成效。

此前,央行发布的今年上半年金融运行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5.7%,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1.3%;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2.1万亿元,同比增长9.6%;人民币贷款增加1.45万亿元,增长13.3%,同比多增240亿元。

此外,央行上半年累计净回笼现金620亿元,同比少回笼108亿元。而自3月份至6月份,M1、M2增长率均呈逐月小幅攀升态势,贷款增长快速回落的趋势已得到缓解。此外,贷款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优化,短期贷款与长期贷款的增长初步达到了央行的政策目标。

6月末,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1.1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增加6528亿元,同比多增166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183亿元,同比多增249亿元,短期贷款增量超过了长期贷款。

而在一季度末却是另一番格局,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5746亿元,短期贷款只增加了2046亿元,而代表投资的中长期贷款却增加了2447亿元。

由此,央行表示,目前金融运行健康平稳,金融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当然,上半年央行货币政策措施的出台,也使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资金相当充裕,市场收益率下跌不止。

为何仅几个月,宏观形势特别是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就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

毫无疑问,央行的货币政策演变尤其是公开市场操作的变化作用相当明显。

央行今年的货币政策调控措施可谓亮点频出,但对市场最具影响的当算3月17日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和央行公开市场一张一弛的操作。

3月17日,央行将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1.62%调低至0.99%。而从超额存款准备金中被挤出的巨量资金,并未直接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蜂拥至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同时,自5月份至今,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不再完全对冲外汇占款,且于6月份停发了3年期央票,甚至停发了6个月期央票。数据显示,第二季度央行发行央票6450亿元,比第一季度少1000亿元。显然,央行适度放松了银根。

事实上,在经济增长将趋缓成为共识性的判断后,央行一直在试图保持货币市场的资金充沛及利率低企。央行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并随后放松公开市场货币回笼力度,从而使整个货币市场收益率走低,都是为最终驱使部分滞留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资金流向信贷市场。同时,正如央行行长助理易纲早先所指出的,中国政府通过保持合理均衡的汇率水平、降低人民币固定收益率和保持房地产价格平稳,来减少国际热钱的盈利,狙击其过多流入中国。另外,央行还在扩大货币市场规模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增加直接融资占比的政策措施,如发展金融债、企业债和短期融资券市场,不仅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而且通过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有效地为金融改革创新、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改革作好了准备。

央行的这种政策趋向至今仍然非常明显。在央行有意维持货币市场资金面宽松的情况下,7月19日,1年期央行票据收益率再创年内新低,仅为1.4199%,较上周再次下行了33个基点。

有专家分析认为,对于投资机构而言,无论货币市场还是债券市场,其投资收益率已经降至低点,尤其是1年期附近的短期品种已接近银行的平均资金成本,并且在短期内,迫于资金的压力,债券投资收益率仍有继续下降的可能。显然,无视资金成本的运作方式无法长久维系。这就意味着,资金必须寻找新的出路。而就资金可能分流的方向来看,除了增加信贷投放外,这些富裕资金很可能流向其他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

当前大量资金为回避风险,堆积在固定收益产品市场上,造成资金在各金融市场分布的严重不均衡。因此,一旦股票市场出现新的机遇,极有可能触发债券市场资金的大量流入。

所以,有关部门所担心的在贷款风险尚未得到有效监控之时,放松银根将会使得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变得难以抑制的现象,应该不会出现。换一个角度说,在目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未达标的情况下,其资产扩张规模肯定会受到约束。

另外,摩根斯坦利日前发表的报告书分析,由于看好中国人民币的升值潜力以及美元的疲软,有7000亿美元的短期流动资金流入亚洲,而其中一半停留在中国。为了保持货币市场利率的低企,防止投机资金徘徊于货币市场和“热钱”的继续流入,相信央行近期也不太会再加大紧缩货币供应及贷款增长的政策力度。

当然,今后一段时间,央行一方面要防止此前已经回落的投资重新反弹,从而需要抑制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的增长;另一方面,为防止6个月或更长时间后的通货紧缩,又要让商业银行增加短期贷款,即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因此,央行未来的调控任务依然艰巨。

Baidu
map